任 重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110000)
参照情境下的现代艺术发展的三段式
任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110000)
本论文力图研究在艺术设计的语境下,通过“镜子”与“我”或“非我”的互为参照关系和第三方介入的作用力来解析和阐述艺术设计中参照情境对主旨意识的准确表达起到的充分影响。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中,镜中非我是一种理性的参照,那么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非我的参照结果就是相对很大程度的感性参照,融合了社会感情,体现了“超我”意识形态的语境。无论第三方介入者的身份多么的复杂或者多样化,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机体是强大的。
我;非我;参照力;第三方介入;自然情境;参照情境;语意形式
1.早期古典主义
大家都知道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在于思想的线性,西方是理性思维的境遇,而中国是袭成了东方感性思维的境遇。古典主义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西欧,特别是法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最初西方古典主义的绘画被认为是古典浮雕作品的变体,这种用透视来造成的有组织的幻觉深度,为画面中空间中人物或事物的大小建立了一种尺度,当所要表现的物体逐渐从眼前退后的时候,视点沿着水平线分别向上下左右移动,使得详尽的细节即得以展开。这种透视加强了深度的幻觉,削弱了远处色彩的对比以及光暗明度的对比,是画家得心应手的进行写实的自然主义表现。
文艺复兴之后的古典主义,西方人的理性思维以审慎、精确、透视、逼真这些自然科学的笔触来精细来描绘,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于绘画对象。画家们依托于自然界光影色彩的变化等自然力量的单纯介入,运用眼睛直观的阅读,其结果必然是我既是本我。在这里,现实主义精准的绘画将我与本我描绘的如同孪生兄弟。
2.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古典主义
紧接着是现代主义设计,当然在我们如今的研究中很轻松的从古典主义顺延到了现代主义,而在艺术史上这其实是一个相对难产的过程。莫奈的印象主义在起初的不怀好意的批判声中升华;高更和梵高是后来的表现主义的先驱;修拉和塞尚率先从立体主义进步到几何抽象的奠基人。紧接着是野兽派的马蒂斯,面临戏剧性选择的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和勃拉克,表现主义的先驱艺术家蒙克,俄国的抽象和构成主义伟大的传播人物康定斯基、至上主义的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的荷兰风格派,梦幻的先驱卢梭等等,正是由于这个过渡进程的阶段特有的发散性和思维的高度自由性,才涌现出如此众多对日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发挥重要影响,起到推波助澜意义的先贤。很多先驱型的艺术家在思想上、心灵上和身体上为此受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思想上的冲击和变革被视为无法无天,逻辑思维的并和被视作创作的梦呓。借本文于此对这些伟大艺术家的勇敢精神表达深深的真诚的敬意,因此我们的幸福在于站在先贤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
现代主义的定义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个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一方面是时间的定义,同时它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定义。而在每个不同的领域里,它都有独特的内容和观念。在现代主义的设计语境下,我通过参照力的影响最终反映的是自我,它是一个基于理性,又兼顾社会责任情感的调和者和催化剂。
现代主义的设计是民主主义的,因此从艺术家的意识形态上来说,这场运动是精英主义运动。基于此,这场运动又是非常理想化的,充满了幻想的理想主义成分,也可以说现代主义设计有具有理想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幻想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了翻盘、挑战、革命、充满了民主和造反的色彩的,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产同的、温情脉脉的手工艺的宣战。
本质上来讲,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艺术家们的高度理性和逻辑思维的迸发,国家政治、人文情怀、战争、社会背景、先贤重要影响等的介入成为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现代主义就是把“我”通过上诉种种的介入后,不断的通过参照力作用出现的众多“非我”的一个综合。
1.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六十年代,并在七十与八十年代流行的西方艺术、社会文化、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在于,现代主义进入美国,尤其是在二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标准合一的复制粘贴,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晚期现代主义和早期后现代主义的衔接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一方面衔接了晚期现代主义,利用实用主义和减少主义采用大量的技术语言,把现代主义的特征发展到了极致从而力图打破沉闷;另一方面从装饰主义下手,企图改变现代主义的沉闷单一化和垄断化。原来现代主义赖以发展起来的技术因素,在这里也发展成简单外形的形式动机,使得减少主义特点已经不是功能主义目的达到后的结果,而是形式主义探索的动机,从而遭到新生代艺术家的挑战,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根源之一。
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中,镜中非我是一种理性的参照,那么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非我的参照结果就是相对很大程度的感性参照,融合了社会感情,体现了“超我”意识形态的语境。无论第三方介入者的身份多么的复杂或者多样化,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机体是强大的。它的特征在于它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上的含蓄性,它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立场,以及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从而决定了它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和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现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因为对于世界现代艺术史来说他前面经历了太多的变革和变更,太多的艺术设计风格和哲学思想轰轰烈烈的铺垫着,所以对于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对于非我的参照力影响的分析是相对复杂和绝对富有激情的。
[1](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