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轩 赵同波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556011)
略谈民族土陶产品的发展
——以黔东南苗族土陶为例
赵轩赵同波(凯里学院艺术学院556011)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文献查阅阐述了黔东南苗族土陶产品的现状,分析了现代民族土陶产品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民族土陶产品开发的途径,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现状;开发;途径;前景;结论
凯里学院2012规划一般课题“雷山土陶在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S1230
英语用“中国”(China)代表“陶瓷”(china),足以见证中国陶瓷工艺的世界历史地位。陶瓷应用至今依然最为广泛。土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直到上世纪末,土陶制品依然主宰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今天,土陶渐已退出人民日常生活甚至退出人们的视野,土陶工艺开始沦为濒危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工艺转而正在积淀起复杂而厚重的文化价值。“返璞归真”的贵州黔东南,是苗族聚居最多的地方。这里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雷山土陶和黄平泥哨成为家喻户晓的土陶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原生态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民族土陶产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古朴的文化内涵受到外界的关注和人民的青睐,民族土陶工艺得以重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各种新材料、新产品琳琅满目,已经或正在充斥着传统工艺产品,陶瓷产品也受到极大冲击甚至正在消退。因为特殊的地理、经济、历史原因,许多传统文化得以在贵州完整保留。尤其在黔东南,民族土陶产品依然受到人们喜爱,受到关注。土陶,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据考证,贵州最早的瓷器就产生在黔东南州镇远县。黔东南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直到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山土陶和黄平泥哨两种土陶工艺依然顽强生存。
先说说雷山土陶。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是有名的土陶生产村,制陶历史已经超过个半世纪,全村一百三十多户人家过去曾全部(现50多户)从事土陶生产。这里成立有“雷山县长丰土陶协会”。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土陶作坊,有数十支陶窑;主要采用拉坯、模具、注浆等成型方法制作大量的缸、罐、坛、钵、土碗等餐、酒具。据悉,曾经远销贵阳、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省内外各地。但目前坚持土陶生产的人少了很多,长丰村也被列入规划改建搬迁区域,数百年的传统工艺岌岌可危。据一位老陶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人愿意做陶艺了。
再看看黄平泥哨。黄平泥哨又名“泥叫叫”,本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儿童玩具,它以当地田里的优质黄泥为泥料,手工搓捏成型,经木屑锻烧、上色涂油制作而成;其题材有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泥哨下部均留有一个吹孔和一个哨口,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泥哨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极高的收藏价值。亦是馈赠亲友之佳品。近年来,黄平泥哨多次出国展出,品种已发展到100种,每年有数十万个泥哨销往省内外。据调查了解,黄平泥哨因为原材料接近枯竭,上等的田泥已消耗殆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问题是把工艺保护起来,使之存在;接下来就应该思考如何让它发展继续存在下去,这就需要开发。对于民族土陶工艺的保护,产品开发是绕不开的话题。就拿雷山土陶和黄平泥哨来说吧,因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传统工艺受到极大冲击,甚至因为原材料的枯竭,传统工艺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然而,陶器也好,泥哨也好,却以其特有民族文化价值具备开辟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潜质。可以肯定,这种价值远比当今现代普通日常用品价格超出几个层次。我认为,民族土陶产品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开发是必要的。从雷山土陶和黄平泥哨的生存现状来看,因为现代塑料制品价廉物美经济适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接受,而土陶产品因为制作成本提高、容易损坏等不足,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土陶产品的消费人群越来越少,加上土陶生产的经济效益非常低,陶工入不敷出,不得不放弃产业转而外出打工。数百年的工艺岌岌可危,如何开发土陶产品成为生存的必然前提。
其次,开发是可行的。黄平泥哨因为上等泥料枯竭,传统工艺濒临失传;雷山土陶也逐渐衰落。但是,物以稀为贵,这些工艺产品正因此而变得珍贵。那是因为土陶产品中更加凝结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内涵。在旅游商品市场上,这样土陶产品更能吸引游客,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1.曲径通幽。中国陶瓷文化渊源流传博大精深,黔东南苗族土陶工艺无法与当今国内外先进技术相提并论。然而,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民族工艺,黄平泥哨和雷山土陶均可以独特民族土陶文化和制作工艺流程与先进的陶瓷艺术并存。我们不比技术,不比华丽,我们可以比淳朴、比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我们知道,产品的价值不在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在于凝结在产品里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我们的产品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品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稀有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我们产品到旅游市场上同样有一席之地。
2.它山之石。说到开发,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材料枯竭殆尽,关键问题就在于原材料的替换。比如,黄平泥哨的上等田泥找不到了,能不能用雷山土陶白增泥替代呢?答案是坑定的。我在教学中,正是采用雷山土陶的泥料,借鉴黄平泥哨的技法制作泥哨的。当然,我没有完全采用黄平泥哨的整改工艺方法,比如制泥和烧制等工艺都变通了。我们的教学成果很丰盛。两年来,我先后完成了100余人次累计200多个课时的陶艺课程教学工作。如今陶艺实训室的陶艺作品令郎满目,几乎成为学校和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隔三差五会有各界人士前来参考考察,热闹得很。
3.文化体验。土陶工艺,作为一门生产技术,很多已处在失传或濒临失传的边缘。这就使得一些土陶技艺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雷山土陶技艺,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平泥哨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独特工艺技法,很容易成为热门追求新奇体验民族工艺的兴趣点。自然,土陶工艺制造体验方式会给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我接触过很多外来游客,他们来这里不会对波普的东西感兴趣。很多人到这里都想购买一些地方的特色工艺品,比如越土越好的土陶器物,纯手工制作的陶艺产品。有的甚至想去体验一把传统工艺,这就为土陶产品的开发打开了思路。据调查,现在贵阳和凯里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项目开发。我觉得很好,这样不仅有利于土陶工艺的保护,也有利于产品甚至产业的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保护、生存与发展成为了首档提冲的课题。然而在多彩贵州多彩黔东南,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保护她,保存她,发展好她。我们可以用他山之石达到曲径通幽的保护和发展她的目的,还可以借鉴文化体验的经营方式使之发扬光大。我想,无论是黄平泥哨,还是雷山土陶,生产规模可定不复当年,但她们一定会一种独特的形式,迎来文明的新生。这不是金钱的汇报,也很难用金钱却衡量。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