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下的电视剧《沉默的证人》研究

2016-07-12 12:23:49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黄 河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电视剧《沉默的证人》研究

黄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4)

摘要:《沉默的证人》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编导的一部电视剧。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电视剧编导姜伟进行人物传记式考察进而得出其心思细密、寡言隐忍的性格特征以及偏爱推理、犯罪题材的创作情结;其次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做出分析,探究出罪犯陈俊威犯罪的原因是由其童年的阴影和错乱的人格心理所致。最后指明影视编导在进行作品编创的过程中若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其中不仅可以形塑出作品的个人传记式风格还可以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变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沉默的证人》;精神分析;编导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电视剧《沉默的证人》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进行创作的,所以电视剧文本自身便有了浓厚的理论色彩。在文学与电影批评中有所谓人物传记式精神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透析作品的整体或部分来切入被视同为神经症患者般的创作者,试图对创作者在某种特定心理状况下的艺术生产活动做出诠释以及究竟出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和批评文学作家、电影编导一样,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电视剧《沉默的证人》的主创人员。本文对电视剧创作人员作出的精神分析,试图分析出电视剧主创人员的创作思维、编导个人气质投射下的电视剧风格、编导对电视剧中人物形塑的原因等等问题;其次,笔者认为从精神分析的维度去关照电视剧文本自身,可以深度的解读出电视剧文本的内涵,还可以分析出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犯罪心理驱动力。

一、编导个人传记式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艺术创作是一种将内心的欲望(力比多)和热情以艺术的形式转化为文化上高雅性的具有崇高性的作品的过程。”1艺术是创作者潜意识的表达或迂回体现,艺术是创作者所做的白日梦,是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所以,电视剧便是编导人员意念投射的对象和库藏欲望之地。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作为编导人员的一种心理才能的外化,这种外在表象的产生都具有发生的深层原因。这种最初的源头便是艺术作品真正的发源地,这种深层的机制也便是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心理结构。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是由其本人的性格、生平经历、学识涵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所以,在传统的文艺传记批评中是十分注重艺术家的生平经历的研究以及对艺术家出生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书信札记的考证和索引的。正如泰纳在他的传记作品《巴尔扎克论》中所言:“他的性格、他的教育、他的生活、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情欲、才能、德行和恶习,他的美德和行为的每一个部分都在他的思考和写作的东西上留下了痕迹,为了理解和评判巴尔扎克,我们必须知道他的性格和生活。”2姜伟作为电视剧的编导曾在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过七年,期间大量的阅读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资料,更是对犯罪电影和推理小说研究颇深。对经典的犯罪电影桥段也是如数家珍、运用娴熟,细心的观众便会从该部电视剧《沉默的证人》中看到许多经典犯罪片的情节和推理片的身影。就编导而言,犯罪“情结”始终贯穿于姜伟的电视剧作品当中。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意向的综合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3姜伟直言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生僻的犯罪心理学理论,这种个人化的情结便成为了其日后犯罪题材电视剧编创的心理驱动力。作为一名电视剧编剧和导演,姜伟本人很像“潜伏”状态下的余则成,谨慎寡言,心思细密,性格隐忍坚定。

二、电视剧中人物的精神分析

早期的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本能,是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护的原始性冲动;二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后期他重新修正了这一划分: 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死的本能,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和自毁性的冲动。”4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本能, 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文明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 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死本能和性本能都会导致人犯罪,当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他们的滥肆的满足就会导致犯罪。而性本能,这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人们便制定了各种禁律。将性本能与死本能外化的投射到电视剧中既是姜伟出于对观众自身所具有的“窥视欲”和“犯规欲”的视觉奇观化考虑,也是刑侦电视剧题材吸引大众的原因,沿袭此种方法塑造出的剧中人物性格也颇具人性深度、隐秘而合理。

《沉默的证人》中的罪犯陈俊威是一名心理学家,其犯罪行为带有强烈的心理驱动力,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自身的内驱力, 是各种内在因素,如需要、内驱力和本能推动了行为,倡导者往往从上述因素的关系中寻求人为什么选择某一行为的解释。”5陈俊威的犯罪行为与世俗犯罪不同,他不为财色,系属于精神上的犯罪。这种犯罪的心理驱动力实质是人格障碍型犯罪,其中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和谐性的共处关系以及童年期所致的阴影。阴影和人格错乱的原因则是由于其母亲在童年时期婚外情的曝光进而赤裸着身体上吊自杀给其留下的阴影,以及在多年后其妹妹也因堕落而死后激起了他人格上的畸变。

(一)阴影与犯罪

在常人的健康人格发展阶段中,犯罪是一种退化,它是儿童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得以复活,是幼稚性本我冲动与超我之间不平衡的表现。人格发展各个阶段中出现的问题与其后来的犯罪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

1.社会化依赖于童年早期对社会规则内化的失效。陈俊威在七岁的时候遭受到了个体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父母的双双死去,令其在幼年时期失去了社会化规则对自身的内化,儿童时期最原始的对父母的怨恨,对社会的怀有敌意的暴力和破坏因子以及违规行为并未得到隶属于超我一方父母的约束和矫正。

2.在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恋母情结阶段遇到的紊乱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无意识冲突, 是一些犯罪行为的原因。一个压抑了对其父亲敌意的青年人, 会在其他方面间接的发泄其攻击性。这就是许多青年进行暴力犯罪行为的原因。陈俊威的母亲白远死亡的时间正值陈俊威童年的最初的记事时期,一个七岁的男孩正是恋母情结最浓郁的时候,在幼年时期陈俊威的心里,母亲白远是一位长得像电影明星一般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一位值得永存的女性,当时在陈俊威心里,母亲白远既是母亲也是恋人更是学习的榜样。他活泼开朗,聪明好学,各科全优,得到了众人的肯定,但他重理性,淡名利从未骄傲过,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像母亲白远那样的人,用自己的理想和智慧去建造这个世界。可是正当这个时候,母亲的婚外情突然曝光于众,这个时期正值文革,母亲白远带着羞辱上吊自杀了并且是赤裸地死去。在围观裸尸的人群中也站着七岁的陈俊威。陈俊威强烈的爱着他的母亲却又强烈的恨着她,他父母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时常在角落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理人,也出现了一些暴力的倾向,他将社科大院里的一只可爱的猫绑在树上活活的饿死了,这种童年时期,尤其是在俄狄浦斯情结时期给儿童留下的创伤无疑是巨大的,以此推断,这种暴力与犯罪的因子就此隐藏于陈俊威的内心,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因为他知道还要照顾好不到两岁的妹妹,于是他承担起了父兄的责任,而后他自己也凭借着聪明的天资成为了一名具有显赫地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实若从职业选择的心理内驱力来说,这也是一种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治疗自我的有意识行为。可是妹妹白纯辜负了他的殷切期望,在大学毕业前夕因怀孕大出血而死。于是就在他失去了世界上唯一亲人的时候,他的精神底线轰塌了,他便开始了所谓消灭堕落的杀戮。

(二)人格与犯罪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潜意识状态,是犯罪的内在因素;自我和超我是克制本我的两个控制系统。因此,犯罪行为与犯罪人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紧密相关。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但如果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不能够和谐共处,超我无法抵御本我犯罪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劲,压倒了自我和超我所带来的抑制力量,犯罪的行为就会发生。具体来讲,人格的三部分结构和犯罪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弱势的超我和犯罪的关系、强势的超我与犯罪的关系以及越轨超我与犯罪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体现在剧中人身上。1.弱势的超我与犯罪的关系则表现在剧中人物神经病患者石隐的身上: 石隐有一种弱势的自我与超我,他长期保持幼稚的行为方式,他的思维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他难以控制本我的表现,经常的思维错乱,梦境与现实不分。他的所为是按照本我中“快乐原则”来行动。所以他受到了心理学家陈俊威的操控,陈俊威对他进行催眠治疗并将自己的杀人行为移植于他的梦境,由于本我和超我软弱无力,所以石隐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当他不能控制本能冲动的时候,他便以为现实中的犯罪是一种梦境。2.强势的超我与犯罪的关系:有一些犯罪人是在强势的超我支配下犯罪的。他们的超我防御系统十分强大,过分严格,他们体验着被压抑的童年期愿望的无意识罪恶感,无意识显露的愿望是追求法律制裁部门的惩罚,成年之后的陈俊威作为社会的名流,声名显赫,人格中外在的超我意识极为坚固,但在象征秩序的坚韧下掩饰的是本我中潜藏的阴影和人格创伤,于是他便拥有了双重人格面具,他的肉体抗拒不过潜意识中犯罪因子的控制,他的犯罪心理是以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为目的的,而在被惩罚之前他所做的一切犯罪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是一种死亡的游戏或者说是罪犯处于一种作案的欣赏快感之中,罪犯认为犯罪是一种行为艺术。3.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越轨超我的形成与上述软弱的超我和强烈超我不同的是:超我在形式上是正常的,但是超我的内容却是不正常的,他们不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内心冲突,没有罪恶感。对于陈俊威来说,他有着极高的超我意识,这种极高超我意识是他要捍卫道德。他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自认为是一个灵魂有洁癖的人,他不能忍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的无耻堕落,他存活在人间的使命便是来清扫人间的精神失贞者,他丝毫没有对自己的杀戮感到一种罪恶感,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伦理道德的矫正者,这无疑是弗洛伊德理论中具有强迫症症候的偏执狂病人,他固守着一个本末倒置的信念,那就是,用暴力和死亡来惩治女性的色情堕落行为。而正是这个错误的信念成为了这种症候的根本郁结所在。

三、结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心理学理论作为美学的养料滋养着姜伟在电视剧艺术领域进行着实践。在如今保守平面化的电视剧市场语境下,这种美学与创作的结合可谓是明智之举,既满足了电视剧“好看”的观众需求、实现了个人风格化的表现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形塑,也提高了电视剧的收视率,实现了电视剧在情节上的曲折和结构逻辑上的严密,同时也丰富了电视剧类别形态上的单调。

注释:

1.王晓欧.情色艺术原动力——以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看大师的色情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13.1.

2.易漱泉,曹让庭,王远泽,张铁夫选编.外国文学评论选,1983:391-392.

3.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56.

4.刘邦慧.犯罪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33.

5.吴宗宪,刘邦惠译.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88.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9:04:54
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
漂泊中的追梦人
浅析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粉丝现象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29:11
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解读爱伦?坡作品中人物病态人格成因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