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2016-12-17 20:04黄鹤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分析

黄鹤

摘 要:通过多视角来分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觉醒”和“生态原则”作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相互联系,深化对社会中父权制度的批判。另外从俄苏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各种文学要素的,如何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进行解读的。以及从语言的表达、情景的构建及叙事的手法这几方面简析反讽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俄苏形式主义;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一个小时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的短篇小说,仅仅千字的短文讲述了马兰德夫人在一个小时里由生到死发生的戏剧性故事。马兰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她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她的丈夫死于一场铁路事故中。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和马兰德先生的朋友里查兹怕她承受不了这个坏消息,尽可能小心翼翼的叙述马兰德先生遇难的事情。他们以为这个消息会使马兰德夫人的身体垮下来,但讽刺的是,马兰德夫人没有过度的伤心,在他们面前异常平静。就在她以为可以摆脱一切,追求自由和独立时,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中,约瑟芬看到他尖叫不已,而理查兹则把他挡在门口,以免被马兰德夫人看见,但是马兰德夫人还是看到了,当马兰德夫人看到丈夫回来,心脏病突发,死去了。作者在结尾中巧妙地处理,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一、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如此短小而精悍的故事竟然能引起截然不同的诠释,文章的张力可见一斑。整个文章主要体现了女性主义,揭示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通过自己的觉醒意识寻求自由与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女性本身的自我原因,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下给女性带来一种召唤,大自然给无数女性带来灵感,并且通过自然更好的诠释了觉醒的意识。从而写出反抗男性意识的经典之作,在文中描写自然景色与女主人马兰德夫人心理产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奥波尼在《女人与死亡》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即将女性思想和生态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在远古时代,是母系的社会,母亲有着神圣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局势动荡不安,人们总是处于焦灼的状态。显而易见女性和自然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最后沦落成父权社会下的牺牲品。他们在父权社会下,长期被压迫,二者相辅相成,同舟共济。

文中马兰德夫人静静地听着姐姐约瑟芬的叙述,并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不知所措,而是很镇定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的景象,“她能看到房屋前树枝在冲她招手,空气中弥漫着雨水的阵阵芬芳。街上小商贩叫卖的吆喝声,远处飘来的似有若无的歌声以及无数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她静静的抚慰着自己的伤口,这时候她已经开始渐渐的意识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对独立的向往。自然的景象反映出马兰德夫人的心理活动。但是,意识的觉醒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忖和周围的环境实现的,大自然似乎在向她招手,“她只能呆呆地望向远方,看着蔚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通过她的眼神可以判断,她不是在放空,而是在深思熟虑”。这是马兰德夫人处于无意识的自然状态,引导她慢慢摆脱父权社会的束缚“她感觉到有一股力量正向她走来,到底是什么呢?她也不知道,这种感觉难以捉摸,虚无缥缈。透过空气慢慢向她靠拢,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大自然赠与她自由与独立的意识,召唤着她内心的灵魂。现在,“她已经感觉到什么东西向她步步紧逼,她做着看似垂死的挣扎,决定把它打回去,可是她就像她那双白皙纤弱的手一样软弱无力。可见父权制度已经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自由与独立的意识在向她招手,她也不敢接受。最后她不再反抗那种感觉的侵袭,而是正面迎接自由与独立的到来,她低声喃喃地说:“自由,自由,全都自由了”她全身舒畅,目光炯炯有神,不再躲闪,脉搏也加快了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在大自然给予的力量下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二、俄苏形式主义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俄苏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即构成作品的各要素语言、结构和风格等,他们把批评的目光从作家转向了作品文本,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意识之外的现实,不具备主观意向性;文学作品是一种构造的游戏,不反映客观现实也不反应作者的意图;文学性的重点是要研究文学内在的规律性,要着重探讨文学本身的艺术性,多样性以及文学内部的方法和构建;文学的特殊性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运用。因此,这种文本细读的方式关注的焦点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因素,例如:措词、反讽、悖论、隐喻、象征以及情节、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等。

马兰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她的死因不是因为丈夫在铁路事故中丧生,而是因为他还活着回来了而死亡,显然这是一种情景反讽。因为期待发生的和真实发生的是如何的不一致。形式主义者会对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来进行分析。故事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者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并通过形象化的描写逐步揭示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复杂的心理,帮助我们理解马兰德夫人的真正死因。因为知道丈夫还活着,之前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将要灰飞烟灭,不愿再受父权制度下的束缚,无法忍受一直被压抑的生活,这种心灵上的巨大反差是马兰德夫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作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是三个心理过程中最深层次的,在人格结构中,与之对应的是本我,它基本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行事;前意识处于心理过程的中间层次,在人格结构中,与之对应的是自我,是理性的代表,处于人的心理过程里无意识和意识,人格结构中本我和超我之间;意识是三个心理过程的表层,也就是最外层,在人格结构中,与之对应的是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压抑着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与渴望,按至善原则行事。因此,我们常常处于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

对于马兰德夫人来说,她丈夫死亡的消息使她长久以来被压抑了的强烈无意识欲望就是对自由的渴望,被释放出来。因此,在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一直是家中天使的形象。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这种相夫教子的状态一直存在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一直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制度下“好妻子”的形象是一种楷模,女性都应该按照这种轨道去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房间,只能无条件的顺从丈夫的条件。这也是在众多女作家写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论点是遭到很多的批评的原因。由于受“意识”(对应“超我”)社会中约定俗成的、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在姐姐约瑟芬和丈夫的朋友里查兹面前,马兰德夫人“号啕大哭,泪如泉涌”此时,“意识”(对应“超我”)占据上风,可马兰德夫人的内心的“无意识”(对应“本我”)正快速上涌,当代表理性的“前意识”(对应“自我”)无法与之抗衡时,她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而当马兰德夫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后,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无意识”(对应“本我”)占据了她的内心。在自己的房间的窗外看到的景象,由于被快乐原则支配着,马兰德夫人最压抑在心里的那种向往自由与独立的意识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所以文章中,马兰德夫人油然而生地说出了“自由,自由,自由了!”

参考文献:

[1]KateChopin,2000.TheStoryofanHour[A].TheAwakingandOtherStories[C].OxfordUniversityPress.

[2]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编者序),第16页,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3]SusanSniaderLanser.TheNarrativeAct:PointofViewinProseFiction[M].Princeton:PrincetionUP,1981:246,261,261,261.

[4]DEaubonne,F.FeminismorDeath[A].InNewFrenchFeminism:AnAnthology[C].ed.Marks,E.andI.Courtivron.NewYork:SchockenBooks,1981.

[5]毛艳华郭海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一小时的故事[J].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2013:16-1.

[6]孔静芳:解读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以俄苏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批评为视角[J].飞天外国文学研究,45-46.

猜你喜欢
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分析
女性儿童自然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
卡洛琳·麦茜特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
《疯狂动物城》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理智与情感》
漂泊中的追梦人
浅析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粉丝现象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