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颖艳 (苏州大学 文学院 215123)
摄人心魄的《香水》
——小说与电影比较
俞颖艳(苏州大学 文学院215123)
摘要:本文将《香水》的小说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通过二者在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文字与电影镜头、电影音乐传达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分析并探讨电影《香水》改编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香水;人物;电影镜头;电影音乐
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于1984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1987年初在巴黎举行的书籍博览会期间,《香水》获得了十五份“古藤贝格奖”中唯一的一份优秀外国小说奖。
聚斯金德小说的空前成功使得很多电影制作人都试图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幕,然而因为拍摄难以用视觉来传达细致入微的气味,多年前《香水》就被库布里克定性为“一部无法被搬上荧幕的小说。”但在2006年,有“德国的吕克.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提克威在对剧本进行了20多遍的修改过后,成功地将《香水》搬上荧幕,并在2007年获得德国电影银奖。
在电影的改编上,编导们大胆地删改了原作,使的影片的线索更清晰;并且影片紧紧围绕着“香水”展开故事,将小说中对嗅觉的描摹通过视觉与音响的方式表现。这与巴赞对电影改编的观点相一致,他认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电影制作者们是否有足够的视觉想象力去创造出与原著风格相匹配的电影作品1。”
笔者将通过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分析并探讨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
首先,小说与电影《香水》在人物塑造上有所差异。
聚斯金德在小说中将格主人公造成一个残忍、冷漠的形象。在蒙彼利埃,格雷诺耶出于自己的野心配合侯爵的活力气体实验,制造出模仿人的气味的香水,并想以此控制人类,他的疯狂和工于心计就可见一斑;在格雷诺耶被捕的那刻,他打开那混合着少女体香的香水,所有人都臣服于他的脚下,停留在他唇上的是嘲弄式的冷笑,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只有在憎恨中才能找到满足。心灵的阴暗与冷漠的笑进一步将他残忍的本性突现。
在电影中,编导则展现了格雷诺耶的人性与温情。电影将“小说中格雷诺耶恶意杀死马雷街的红发少女改编成误杀2”,随着剧情的发展,格雷诺耶的脑海里不断闪回少女的面庞;当格雷诺耶用香水征服了人群之后,他的脑海里回忆起了切李子的红发少女,他似乎感受到了爱的美好,而他眼中的泪让他蓦然明白自己亲手毁灭了最美的事物,这一切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征服。
其次,笔者认为电影《香水》相比于小说,其主旨更为深刻。
小说通过格雷诺耶为格里马、巴尔迪尼、阿尔努菲寡妇卖命,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极端残酷。而电影在改编后,人物的命运更有戏剧性——拉加尔夫人将格雷诺耶卖给制革匠,这笔不义之财也让她送命;而制革匠格里马用卖格雷诺耶获得的钱财喝得酩酊大醉,也跌入水中淹死;巴尔迪尼满心欢喜地拥着格雷诺耶所写的香水配方入睡时,因为房屋倒塌而殒命;而寡妇的情人也在参议会的调查下,屈打成招被吊死。格雷诺耶都曾为这些人创造过财富,而他们却从未真心对待过他,因为爱的缺失,他才不断地去占有少女的香味,渴望征服一切,因此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对爱的追求;格雷诺耶的成长环境十分艰难,然而他却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地存活下来,而一旦他离开昔日利用过他的那些人,他们的命运就走向死亡,格雷诺耶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不竭的生命力。
聚斯金德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每一缕细腻的气味;而导演提克威则用镜头、蒙太奇的力量,营造出另一个香氛世界。
中国在棉纺织业的发展战略上指出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棉纺织业成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新疆及西部纺织行业。新疆自治区在2016年发布了关于纺织服装产业补贴管理办法。其中提到在原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同时新增了预拨补贴资金、加快兑付进度、对运费补贴实行动态管理以及简化资金拨付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来看小说中气味描写的语段:“这种气味有热量,但是不像香柠檬或麝香,这种气味像一段闪闪发光的薄绸,但又不像薄绸,而是像牛奶里融化了饼干…她的汗散发出海风一样的清新味,她的头发的脂质像核桃油那样甜,她的生殖器像一束水百合花那样芬芳,皮肤像杏花一样香3。”人的气味微妙而难以形容,它们似乎是某种特定的感觉。而小说中,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气味的温度、浓稠度、甜度融合在一起表达出来,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我们所能认知的散发香味的事物来描绘马雷街少女的芳香,还原出那极具诱惑的香。
相比小说,电影的表现手法则更为丰富。
“电影表现的力量,就在于它通过摄影机总在努力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影像的本质的东西4。”《香水》也正是采用多种拍摄技巧,如长镜头剪辑,快慢镜头组合,以及环绕拍摄。电影在表现少女的悠长的体香时,用长镜头拍摄少女挎着一篮李子向前行走的背影。而当格雷诺耶循着气味找到红发少女,他凑近少女,在她背后嗅着芬芳。摄影师葛力说:“我必须看到她的身体和他的鼻子靠得非常近5。”因此摄影师竭尽所能地接近少女的皮肤来拍摄,他将镜头放在格雷诺耶鼻子的方向,在女演员的颈部、肩部曲线之上的几英尺范围内,环绕拍摄。影片的后段,格雷诺耶站在山顶,嗅着气味寻觅洛尔的踪迹,快镜头的拍摄象征了主人公的视线穿越了高山、平原和树林;而洛尔在骑行之中被风吹散了头发,则采用了慢镜头。这一快一慢的组合表现出少女身上美妙浓郁的气息。
“吸引力是戏剧的一切进攻性要素,即能够从感觉上和心理上感染观众的那一切要素6。”因此蒙太奇的运用使得香味的表现更具吸引力。《香水》中有一段运用得十分巧妙的蒙太奇片段:巴尔迪尼深嗅格雷诺耶为他调制的香水,画面旋转切换,他所处的昏暗的仓库不见了。巴尔迪尼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那里有啁啾的鸟鸣,有鲜艳的玫瑰,黑发少女向他款款走来,在他的脸颊亲吻。电影通过蒙太奇切换的手法,巧妙地将香水带给人的想象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荧幕上,使观众仿佛嗅到了芬芳,而蒙太奇的运用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格雷诺耶具有超人的嗅觉天赋。
聚斯金德在小说中用文字描绘人物复杂的心理和美妙的香味,虽然细致入微,但在表现效果上却不及电影音乐具有感染力。音乐有上千种演奏方式,有音调的高低起伏,不同的旋律也传达出情感的差异,因而它能更好地引起观者的共鸣。
电影艺术是视听盛宴,不仅需要高超的画面表现手法,听觉享受也必不可少。导演提克威与澳洲籍的强尼·克莱米克、德国籍的瑞荷.海尔合作,共同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他们以高贵华丽的交响乐,神圣的男女高音演唱与唱诗班和声,再搭配深具空间感与意象感的电子合成乐,赋予这部电影意乱神迷的气息7。”
主人公行走在通往格拉斯的薰衣草边,音乐呈现出紧张的氛围,并且步步逼近,与格雷诺耶紧张的心理相契合。达达的马蹄随之响起,当他嗅到马车里坐着的是一位红发碧眼的美丽少女,由弦乐与女高音组成的神圣的旋律响起,并混杂着十分微弱的节奏,暗示出格雷诺耶被少女的香味所吸引并渴望占有它。美丽的洛尔沐浴后披上精致的蓝色绸衣,眨动着迷人的眼眸,此时惟有干净婉转的弦乐不露声色地将洛尔纯净柔弱的美融化其中。当洛尔推开木质的窗户,女高音再次响起,并逐步升调,终于在洛尔摘下白玫瑰时,达到了音高的顶峰,象征着少女的美无与伦比,令人窒息。少女在长短不一的虫鸣声中,拿着洁白的玫瑰走向母亲的墓碑,此时女高声伴随着悠扬的弦乐趋于降调,将洛尔庄重的心情展露无余。
埃亨鲍姆在电影修辞问题里曾说:“音乐在某些方面具有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伴随着内心语言的发展,它承担了加强情绪的作用8。”音乐的旋律变化、高低起伏不着痕迹地将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电影的节奏和基调相契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聚斯金德用笔创造出一个气味王国,他用最细腻的文字让读者在思维的世界里无限想象;而提克威则是将文本从抽象转变到具象,从自在的个体阅读转变到仪式感的集体观赏以及生活化的个人观看,从而使观者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提克威在保留小说故事主线的基础上,将人物、主旨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电影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他巧妙地用各种媒介把虚无缥缈、难以形容的嗅觉在荧幕上以音乐与画面镜头的形式传递给观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些都是电影超越小说的特别之处。
注释:
1.安德烈.巴赞.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2.胡薇.一款精心调制的迷香——评汤姆.提克威的新片《香水》[J].艺术评论,2007(6):54.
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7-39.
4.让.米特里.电影美学和心理学[M].大学出版社,1973.
5.杰伊.霍尔本.致命的芳香《香水》摄影谈[J].电影艺术,2008(2):128.
6.李恒基,杨远樱.外国文学电影理论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7.
7.翟琳娜.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背景音乐解读[J].电影文学,2012(2):152.
8.李恒基,杨远樱.外国文学电影理论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9.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2]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让.米特里.电影美学和心理学[M].大学出版社,1973.
[4]李恒基、杨远樱.外国文学电影理论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
俞颖艳,目前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