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芳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454000)杨 洁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454000)
都市水墨与环境美学交互体验探微
赵芳(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454000)
杨洁(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454000)
摘要:都市水墨画情境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营造出两层关系:空间与人,通过环境美学中环境与人距离感的美学分析,进一步明确都市水墨画与环境美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对进一步体悟物我交融的水墨意蕴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都市;水墨情境;距离感;审美体验
本文为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情境的都市水墨的美学价值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KGH2015-12
都市水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我们的视域首先限定在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人们活动和存在的空间总是和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交感的关系是芬兰当代美学家约•瑟帕玛对环境的有效分析,从环境入手谈及“环”与“境”成为我们深入体会都市水墨画的关键所在。
“环”意味着围绕,“境”意味着状态,换句话讲,围绕在人周围的物品和它们的物理环境及与人类居住分不开的事物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更倾向于阿诺德•伯林特的看法,肯定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着环境,环境也在创造着人。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揭示过都市水墨画的内核在于揭示都市文化作用下的人类反思:或是对生存状态的忧患,或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思等等。然而任何一种价值体现都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从哲学层面上来说,研究人是什么的命题只能在人的对象世界中建立起来;换句话讲,都市水墨画尽管描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物,实则处处关系到人的存在。
西方环境美学家习惯将美学意义上的环境说成是类似于艺术的东西,而我们更愿意将环境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说成是类似环境的东西。那么都市水墨画到底与环境美学有多大的联系?我们必须从距离这方面来进行研究。
1.景观融合
环境美的本体景观在生成过程中必须借助“景”和“观”两个要素,即审美主体的主观心理在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的反映过程。如果把“观”看成是一种情感创造,那么它必先把“景”作为情境要素加以物化;这样的诠释好像同绘画领域提到的“艺象”含义相似。景观之所以能够让人具有亲近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欣赏者已经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纳入环境的同时,两者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距离感,反而同环境融为一体。这同艾伦•卡尔松所提倡的“介入模式”相吻合,但这里提到的距离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另外两个层次,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我们试图在都市水墨画中找到同现实环境相吻合的对象,以此拉近与环境的距离,但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距离并不能消除,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审美成为审美。
艾伦•卡尔松的介入模式所面临的难题为我们欣赏都市水墨画带来启示,即进入艺术家所创造的都市景观审美层必须全身心地浸入画面所设计的情境当中,不是消除主客二分而是使主体超越主客二分的界限,进入主客不分的境界。水墨意蕴所包含的境界不仅仅是欣赏者通过直观感受所能够达到的,因此这里的距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我梳理
如何拉近欣赏者与都市水墨作品之间的距离,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分析。
抽象画家张羽的都市系列水墨是意象表达与抽象图形的完美结合,如果说他笔下的都市实验水墨变得更加抽象,不如说他将传统水墨朝更新的方向发展了。画家并没有排斥都市生活日益局促与不安的节奏,而是将现实生活暴露出来的诸多病症进行了重新梳理,即把生活和心理经验转化为视觉符号,通过个人心理的变化演变为个人精神的变化。
都市水墨无不体现出对生存状态的忧患。系列作品《灵光》画面深邃幽暗,令人压抑狂躁的状态并没有蔓延,反而在艺术家的自我拯救中被梳理了方向。这不得不归功于艺术家在自我梳理的过程中进行的大胆的艺术尝试,或是按压,或是拼贴,或是喷涂,或是皴染,任何一种方式在消解作品绘画性的同时,也在发挥水墨的特质。由方见圆,是欣赏者在画家张羽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图式。
艺术家由小见大、由零化整的图式看似具有自我局限的意味,却隐含着哲学思想的有容乃大,墨线的自由变化与随性延伸,墨色的层次变化与渐进晕染,都市景观的描摹变得简单而单纯,都市进程中的都市人心灵的复杂与不安渗透在几何图形中,随着墨色的晕染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早在情境的界定上,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尼茨基就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中明确指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都市水墨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无疑凸显了文艺的本质特征,这与文艺观中提到的“写境”与“造境”相契合。都市水墨画中的“情境”需要通过都市一角的景物来搭建彼此之间的联系,由外及内,由景至境才是我们需要在绘画作品中感受的审美情怀。然而“物、人、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体现?我们必须在具体的都市水墨作品中感受这种关系。
1.情境设置
刘庆和先生的水墨画实实在在表达了自己,他用自己的创作轨迹正确处理了都市环境下“物、人、境”三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并将其水墨情怀发展到极致。鲁虹先生曾对刘庆和先生有这样的评价,他说,刘庆和在表现都市生活时,不具体描绘生活中的场景与重大事件,而是试图从本质上、意念上营造一种氛围,进而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去与作品交流。这与传统中国画在创作上追求的情境是一致的。
《艺术北京》描绘了一位背着画板孤寂寥落的少年独自穿过天安门城楼的形象,一贯的都市题材,将人物、背景与气氛烘托得异常干脆。形态各异的都市心理:矛盾、逃脱、妥协、解脱,刘庆和先生无形进入当代情境中。
如果说水墨情境拉近了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那么由情境设置的审美情怀更易于表达个体对生命的体悟。都市水墨画就是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看我们当下的生活和自己所处的时代。它的审美蕴含在直观情景中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中,即画家借托物象的描摹以绘出内心的旋律。
2.交互体验
艺术体验需要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与艺术作品进行近距离交流,这要求欣赏者不仅要环顾我们熟悉的生存环境,更要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有所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到艺术家设计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感召力当中。
我们说,艺术体验是相互的。艺术家不会对都市生活的影响无动于衷,欣赏者也不会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接受都市水墨,开始喜欢这种实验水墨带来的前卫与新鲜感。恰如烟雾一般的墨色真实地再现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
刘庆和先生都市题材的水墨作品有很多。例如,《临界》《风景二十一》等作品,从多角度诠释了他的样式风格,真正让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窥视都市人的面貌,或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家庭为单位,无论是夸张突兀的形体造型,还是惊恐无奈的眼神交汇,无不流露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气氛。可见,艺术家自身的都市体验非常深刻,形象地将艺术创作中的造型人物推向了艺术的边缘化,同时也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极度边缘的位置上。大胆的艺术语言与技法表现是对传统技法的冲击和创新,语言上的边缘地位何尝不是生存边缘性的映射。
环境美学倡导我们以动观的方式参与到环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认为只有与都市景观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它的存在,感受景观设计是否适宜与合理。往往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需求达成一致意见时,说明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欣赏者的共鸣。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所谓意象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而艺术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以此达到主客不分的境界。具体到都市水墨画的审美意象必须通过审美活动反映出来,并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审美活动之中。
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早在《庄子•大师宗》中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观物视角,以道观物,即认为空间中无限存在的是道,要重视物的空间存在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这样的哲学史观在实验水墨画家张羽身上已经体现得很贴切了,诸如这样的艺术家还有很多,他们善于利用文化情境,最终为我们抛出现实与生命情境的命题。
因此,在欣赏都市水墨画的过程中要注重观物观我的二元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环境与个人的关系,重点是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境界,逐渐实现主客交融的状态,最终达到物我相忘的至高境界。
在复杂的艺术审美活动中,艺术的主体与艺术的客体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相对于都市水墨画,往往境随景、随心而来,都市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来源于自然同时又接受着大众的审美判断。之前提到的“人与物”的关系在都市情境中变得更加密切起来,似乎具有了引申含义,都市水墨作品暗示出来的生命存在意识始终是都市水墨画的内核,更加促使我们在都市水墨作品中寻觅现实生活以外的心灵空间。
都市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是通过都市景观营造的情境来获得的。人们欲完成物我相忘的审美活动,必须拥有超功利的心态才能使人类的精神活动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都市水墨画中描绘的都市元素同样具有物我交融的和谐状态,只不过它更易于通过静观的方式显露出来,而不像环境欣赏那样更多地凭借动观的方式进行。我们不否认“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在中国卷轴画的欣赏中并不少见,宋代《清明上河图》作为较早出现的都市水墨画让人卧游其中。如果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美学将环境与人的距离拉近很多,那么我们更愿意抱着交感性和谐的生活态度去鉴赏都市水墨画。
综上所述,都市水墨画为我们营造的情境拉近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这种状态更倾向于环境变化对艺术家心灵的影响,并逐渐使他人在对象世界中变得积极起来。我们说,建立都市水墨与环境美学的交互体验,必须将自身纳入到都市水墨作品中,并学会从繁杂的都市环境中抽离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5]王文正.论情境[M].上海艺术出版社,2001.
[6]戴嘉艳.情境因素与象征之意义维度[J].青海民族研究,2010(1).
[7]殷双喜.城市·水墨·现代性[J].艺术生活,2009(1).
[8]顾霭娜.都市水墨发展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9]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
赵芳,讲师,从事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墨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