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博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570000)
小议《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之批判性
季博(海南大学艺术学院570000)
摘要:《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出版于1964年是建筑界的著名杰作,也对建筑界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恰逢西方正统建筑理论现代主义四面受敌时期,关于现代主义的狭隘和批判此起彼伏。《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正是产生于此时期,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由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同名展览而著称此书。虽然此书是以图片与文字说明组成的展览文集,但文字精炼且极具批判性,这无论是对乡土建筑或民居建筑的研究,还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甚至对当下建筑师的生存发展都有很强的批判性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正统;乡土建筑;建筑学;批判
写于1964年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至今已成为建筑学术界的重要著作,此书对重新认识建筑多样性与复杂性极具学术意义。而这本书产生的时期也很特殊,当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还没有出版,而意大利建筑师代表新理性主义的阿尔多•瓦西到1966年才写成《城市建筑学》,可见此书的超前性。书中提到建筑在成为建筑学范畴之前,在人类与野兽漫步地球之前,就已经存在某种形式的建筑了,并经自然演变最终构建筑优美的结构。还特别强调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领域,一些没有受过正规建筑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建筑者,建造的一些无名建筑或建筑群体更值得当下建筑师的学习。今天重新解读这篇经典著作,已是21世纪初期,大的国际建筑环境已发生更深远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地域主义等学术思潮,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的批判性今天仍具有意义。
正统建筑学研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虽然书中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并不是针对建筑学,但大量的案例证明正统建筑学的发展与研究领域可谓太过单一。例如意大利约翰•罗斯金的《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等著作,法国弗朗索瓦•布隆代尔的《建筑学教程》等著作,再到现代主义初期的建筑师,对建筑学问题的思考多数都是围绕欧洲单体建筑展开研究讨论。
正统建筑学并没有将其研究领域扩展到更多元化的乡土建筑、聚落、人居环境等方面,《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正是从此方面对正统建筑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建筑学学术界在此书出版后突然意识到了乡土建筑的价值,远在欧洲之外,不管是亚洲、非洲都存在着丰富的建筑学研究领域。更甚至这些乡土建筑的特色是建立在地域气候、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等基础上,并且是居民参与环境综合创作建造出来的,这些都应该成为建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书中不只一例类似意大利盘塔里卡穴居之城(The troglodytil town of Pantalica)的建筑,这种建筑几乎是在垂直的陡坡山开凿出来的,那里最初是史前城镇附近的墓地,在中世纪时代改造成了人类居所。通常建筑内部由通道将上下房间连接起来构成多层居室。这些建筑存在山谷之中,并形成聚落遍布西西里岛。不难发现,对这类建筑的研究将运用到考古学、地理经济学、人类学等专业领域知识,这需要正统建筑学将研究范围投向整个文明体系的具体形态中,投向全人类居住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投向全世界建筑体系中,而不仅在欧洲更不应太注重强权与政治历史观之中。
鲁道夫斯基在书的序言中写到:“西方世界所撰写和传授建筑史,一向只关注某些精选文化。”,这实际上说明了西方建筑史的缺陷,太过于注重精选文化必将导致史论记载的不全面性。例如书中批判到西方建筑史在空间上只包括地球上一小部分区域---欧洲及埃及和安纳托利亚地区。并忽略了前5000年历史,编年史学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所谓“正统”(Formal)建筑的华丽场景,以一种武断方式来介绍建筑艺术。如同标榜财富和权力,很多建筑都是为特权阶层修建的房屋,对平民百姓的房屋却是只字未提。这种批判字字在理,仅仅强调精选的“高尚建筑”,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很是滑稽。
为了展开对西方建筑史的批判,冲破这种狭隘的建筑艺术观念,《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为我们展开了一个非正统的建筑世界。
首先,它存在于欧洲中心之外的地区,包括亚洲、非洲及中亚等地区。例如书中提到中国河南洛阳的地下村庄解决了地下城市建设的理念,还有西非达荷美共和国的类似雅典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女像柱,西非叫凯图木雕柱多的到处都是。
其次,它在时间上也存在于史前文明。书中写到:“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生活距今30000年前技艺纯熟画师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自命幸运的考古学家却在为一座公元前3000年的城镇遗址踌躇犹豫。由于讨论建筑起源问题不仅仅是论述其中合理合法性问题,而且与本次展览主题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述及各种可能起源,哪怕只是粗略一提。”鲁道夫斯基在论述中提到了史前文明的建筑,从圣经诺亚方舟建筑的可能性和人类研究类人猿单间遮蔽平台等,都是对史前文明建筑研究缺失的合理批判。正如书中所写,历史学家歧视性的研究方法多半是出于他学术理念上的偏颇。
最后,它存在于无名者建筑之中。书中对乡土建筑和民间集体建筑的介绍占重要篇幅,这也是对建筑史更偏向明星建筑师的批判。例如书中举例在秘鲁的库斯科与马丘比丘之间的半路上,坐落着一座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与之类似的古代戏剧中心。可以想象对这些无名建筑的忽视是建筑史论研究多么重大的失职。
现代主义建筑单调和枯燥的形式已成为建筑界的通病,可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未能阻挡此潮流,至少完了近四十多年,而时至今日仍具有意义。鲁道夫斯基书中大量的乡土案例从人性化、神性化等方面对这些建筑元素进行解析,并且展示了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研究,这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最有力的批判。
书中写到“运用单一的建筑形式并不一定会产生单调。地形的不规则以及由标准测量方法误差造成了细小变动,促成了统一于多样的完美平衡。”这与现代主义形式的单一而平板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对于单下建筑形式不尊重自然人文环境,只会一铲子推平的建造手法极具讽刺意味。
还有一段写到:“有一则对我们建筑的奇谈怪论,谈及的不是文明方面内容,而说的是成熟的人们都知道追捧由错层式住宅所提供的美学历险。……诱人的迷宫般的房间和密室、阴暗的通道和炫目的台阶---围起空间的全部奥妙,立即被转译成复杂而清晰的建筑语言,其效果在这里毫无遗漏地得以表达。既不是住宅也不是城镇,而是将两者综合一处的这座建筑,是由施建者根据他们自身智慧和质朴想象力设计出来的,”
鲁道夫斯基的例子论述已摆脱了现代主义的肤浅,这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应具有人文传承的,是地域建造者运用传统建筑工艺对建筑想象的呈现,富有文脉传承与多样性的意义。这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单一且不顾建筑周边历史文脉和地域性的建造,更甚至抹杀了城市多样性产生了强烈对比。而这些批判随着全球化进展的加速被物质经济所代替。人们正在走向更加单调的生活,正在无视自身传统,正在摧毁我们生活的城市。
正统建筑师正在影响着世界建筑的发展,甚至影响国际建筑潮流。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正统建筑师仍在强调建筑的神圣和高贵,体现着某种“权威地位”。正统建筑师更强调个人工作的事业发展才是核心本质,似乎每一件作品的产生就务必要更高更大更个性更高科技,其实这些更多是在为自身正统标准与风格特性找项目支撑。古代建筑遗迹和废墟被早期正统建筑师当做是唯一效仿的优秀典范,而未能经历如此体系历练的建筑师则不在此正统体系之内。
对于那些只能够用少量财力建造出最合宜居房屋的“非正统”建筑师们,与建筑的“高尚”无缘,更不会被出书立传。而睿智的历代无名能工巧匠们运用茅草、土木与砖石等简单乡土材料与设计形式,紧密结合各地自然与人文环境,施展娴熟的构建方式建筑出了完美质朴的作品,难道不值得研究吗?一个在非洲用夯土方法巧妙解决当地极端自然气候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难道不值得推广研究。
人们总是希望把建筑难题和建筑责任推给建筑师,而大多数建筑师更专注事业发展与名誉声望问题。这种现状也与历史学家的狭隘阳光有关,他们已在强调建筑师与业主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关注无名建造者的才华与成就。
建筑并非属于个人行为,更不会沦为建筑师沽名钓誉的工具。正统建筑师似乎过于强调了建筑的独创性,实在是自不量力,对建筑历史的发展并非有益。书中提到:“很多公共建筑,并非少数精英或专家发明,而是由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集体根据群体经验,自发而且是持续创造活动行成的。”道清了建筑的本质,如何建造建筑物,建筑物应以何种方式出现,建筑质量应如何控制?这些问题都应该是群体性的思考,这关乎使用者,与自然周边产生联系的存在者,也关系着下一代子孙,而不仅仅是建筑师一人的问题。
一场在纽约现代博物馆的同名展览著成了一本书,大量珍贵的图片和一些精炼的文字看似算不上杰作,却在当时的20世界6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当时建筑一元论大背景呈现了建筑多元论的现实存在。这是对建筑界多方面最有价值的批判和补充,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使建筑不仅存在经典著作之中,欧洲版图之中,也存在平常乡间之中,也让大量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载入了建筑史。
散落在全世界的建筑珍宝,在鲁道夫斯基的整理中形成了绚丽的风景。建筑的多功能和建造型制的多样被大量挖掘,虽然对现代主义形式批判深入人心,也让我们意识到当下建筑建设的丑陋和无趣。无名建筑师的哲学思想以及设计技能的载体的无名建筑,或许能给工业时代的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建筑灵感,相信这些建筑的智慧能超越物质经济与建筑美学的思考,给建筑发展的更加完善提供更好的参考,也会是人们生活走向新的完美世界。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斯基编著,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隈研吾著,计丽屏译.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梁雪.对乡土建筑的重新认识与评价解读《没有建筑师的建筑》[J].建筑师,2005(3).
季博,工作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