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晖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浅谈“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实践策略
赵雅晖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尽管当下语文教师相对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而“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当前现行教材多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以单元主题文化组元,以文本内容与人文教育为指向。每篇课文之间人文内涵相对统一,那些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并将终身受用的本体性学习内容不清晰。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将人文教化功能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而对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则训练思路不清,至于一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也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如何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笔者有如下探索:
很多教师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领悟当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以至于语文教学篇篇课文互无关联,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就是听教师分析课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被合理开发运用,语文课堂效率低下。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自己的语言,势必要经历一个方法技能习得的过程,而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就是学生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
1.确定单元语言训练主题
明确单元教材与单篇教材之间的隶属关系。单元教学的教材处理必须突破单篇课文教学各自为阵的格局,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全面系统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已有的经验,文本特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确定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2.对单篇教材做出取舍
在明确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后,单篇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做出适当的调整。单元语言训练主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纲,单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为单元语言训练主题的达成服务,原教材中的选文可以取舍替换,挑选出能够落实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的文章。每篇教材的教学目的要各有分工、相互依托,协同指导学生实现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3.设计不同课型的训练方向
单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走一个认知、练习、巩固、运用的实践过程。单元教学中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设计起始课、练习课、巩固提升课、目标检测课四种课型。起始课用于方法学习的例证辨认,其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感知语言训练内容;练习课用于尝试运用;巩固提升课用于规则总结;目标检测课用于迁移运用。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才能掌握语文知识并逐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过去的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是学生语文课上要习得的两种能力。“讲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文”则是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不仅如此,当下的语文课一直延续着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而“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文章价值取向,至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大部分老师熟视无睹。
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曾指出,就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逆分析”和“顺分析”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这也正是叶老所提倡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感知文字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是“逆分析方向”,是“来”的过程;从内容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则是“顺分析方向”,是“回”的过程。从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思路出发,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是为了语言运用起铺垫作用的,如果无需这个铺垫学生也可以迁移运用,则说明学生已经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能理解,因此无需教师再浪费时间走一个“理解”的过程。
1.抓语言特色点
从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而言,学生对于语言的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敏锐地从文本中开掘出值得学生探究和模仿的语言句式,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感知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借助句式的骨架结构,让学生在感知模仿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补文章空白点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与补白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在留白之处进行个性化的补白。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找阅读感悟点
学生语言实践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前提,让学生有感而发也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体现。有些课文含义深刻,可以用随笔的形式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下来,这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训练形式。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