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忻城壮锦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2016-07-12 15:17:15谢慧周涛广西财经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5期
关键词:壮锦民族文化保护

谢慧,周涛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忻城壮锦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谢慧,周涛
广西财经学院

摘要:忻城壮锦是原生态民族手工织造品,凝结了广西壮乡人民的智慧与心血。本文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忻城壮锦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梳理,从宏观经济调控、法规制度和市场参与等方面探究,希望对忻城壮锦的传承产生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壮锦;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广西忻城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11548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此地壮锦生产行业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但由于政策、工艺、市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壮锦厂停产倒闭,最终忻城壮锦技艺走向没落。本文着重对忻城壮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并且采取凝聚多重社会开发的合力、科学建构研发平台、加工创新点等策略,望能促进忻城壮锦文化产业的复兴。

一、忻城悠久而丰富的壮锦文化

(一)忻城壮锦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据推测忻城壮锦最早产生于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广西邕州左右江溪峒的少数民族运用当地生长的优质苎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择其尤细长者为鍊子。暑衣之,轻凉离汗者也”、“有花纹者,为花綀,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人之小竹筒,尚有余地。以染真红,尤易著色”,这便是宋朝文献对于广西壮锦的记载。由于土布织造技艺的不断累积,此时的忻城壮锦生产已初具规模。唐朝贞观初置忻城县,莫氏土司展开了统治忻城五百年的序幕,为维护家族“本支百世”的统治推行了一些较为积极开明的政策,例如推广壮锦生产。历届土司夫人更是亲力亲为参与壮锦的织造工作,也由此形成了十里八村“男耕女织”的热闹景象。《忻城莫氏宗谱》记载明弘治年间,第三任土官莫鲁就在《官箴初训》提出“锦可学制”,明代手工艺人莫曼是五彩壮锦的鼻祖,莫鲁的妻子曾向其讨教织锦技艺并在忻城推广开来;嘉靖年间,第十任土官莫宗诏的妻子提出“不衣绮罗,惟勤纺织”。第十二任土司莫恩志之妻覃氏“率衙署侍婢勤织终年,使衙署内老小穿戴不费一钱”。正是历代土司都重视壮锦产业的发展,鼓励乡民发挥劳动创造力,不断吸收蜀锦基础经验,改进壮锦织造工艺,使得忻城壮锦手工者的技艺日益精湛,家庭式纺织规模逐渐扩大。嘉庆年间,全县竹笼机的规模已达到百台有余,这正是忻城壮锦产业迅猛发展的有力见证。

(二)近现代的壮锦产业发展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忻城城关镇街上一百多户居民超过80%都会织造壮锦,壮锦制作品不仅仅供自家使用,还成为了送礼的佳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刺激着壮锦产业的进一步扩大。清朝末年列强强势进入中国,被迫开放的关口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1912年城关镇“德隆”商行每年销售壮锦就达百余条,1926年忻城县壮族妇女罗氏之手的“狮子滚球”与“双龙戏珠”被面精在全国手艺品展示会广西梧州出展会上获得甲等奖,即刻被作为广西知名展品送往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这些中华文明与壮乡民俗风情相结合的产物,使得外国商人刮目相看并被重金收购。

建国后广西忻城、靖西、宾阳三地壮锦制造业相对发达,织锦规模较大。当时全县有30多架竹笼织,这些都为五十年代末织锦合作社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产业发展,1975年忻城民族壮锦厂建成,并于1985年被区民委列为广西壮锦生产重点县。此后在区财政及外国组织的扶助下,壮锦厂及民间纺织设备得以改进,这使得忻城壮锦织造技艺不断提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忻城壮锦厂的产量就已达到25万件,产品远销国内外,这标志着忻城壮锦织造步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阶段。

二、忻城壮锦文化当前的传承现状

在广西民间以小家庭作坊式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壮锦手工业发展已有八百余年,织造的所有材料都由当地村民种植、收割、制作,生产和加工过程无任何化学原料和添加剂,产品安全环保、极富民族气息。除此之外,织锦对于忻城本地妇女而言这是一项赖以生存的技能,忻城全县有80%的居民从事织锦行业。壮锦技艺的传承的难度在于织造技术只能通过言传身教,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当地民俗风情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壮族没有文字,无法通过记载在册的方式流传;另一方面壮族的习俗文化中壮锦承载着众多的情感寄托。为了忻城壮锦技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8年县文化局在自治区民委以及联合国扶贫组织的帮扶下,邀请到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前来授课,忻城壮锦的技艺传承才由长辈口耳相传向系统学习转变。这一段时期的系统完整的培训使设计者不再固守于传统壮锦纹饰,让她们学会如何融传统与现代技巧为一体,为传统织锦图案设计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1994年以后忻城壮锦厂陷入经济危机,特别是1999年壮锦厂倒闭之后,忻城壮锦织造业又重回家庭式作坊生产模式。很多已经学习到织锦技术的艺人别无他法,被迫外出打工或者另谋生计,这一项技艺的传承由此大规模大范围地中断了。目前忻城壮锦手工艺人仅有11人,熟练织锦人员仅有5人,这些艺人大部分年龄都超过了50岁。唯一年轻的壮族织郞—梁恒源,祖上曾供职于莫氏土官专司织锦,如今已传承至二十六代。迫于壮锦市场残酷的现实,他一方面开办宠物医院维持生计,另一方面经营着壮锦苑,力求将忻城壮锦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传统壮锦织造业依靠的是人力手工作业,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波动分析,当务之急是进行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手工织造产业,从手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尽快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缓解壮锦市场危机至关重要。

三、忻城壮锦传承保护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忻城壮锦织造技术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但目前仅仅蒙如君等几位老师傅掌握壮锦的核心技艺,后辈良徒难觅,这体现出亟待解决的传承断裂问题。

第二,壮锦工艺难度高,编织花本等技巧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时间比较长且劳动成本极高,而效益又低下。靠挤压劳动价值的壮锦经济产业无以为继,导致忻城壮锦人才短缺。

第三,各级政府很少或者没有出台与壮锦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壮锦保护渠道的申请困难,加之政府对壮锦无暇顾及。因此忻城壮锦技艺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四,壮锦企业生产、技术改良等方面的研究不足,缺少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三位一体的体系。

第五,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壮锦手工产品的消费市场日益缩小,壮锦产品低端老化,只有单一的被面、背带等使用类型产品。没能及时跟上时代潮流,艺术欣赏力不强。

第六,忻城壮锦生产方式落后,在现代机器纺织企业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忻城壮锦依旧坚持手工竹笼机编制理念。因此生产力低下,手工织品价格又高,收入与产出严重不平衡,效益极低。

(二)解决思路

1.政府的重视与领导对忻城壮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扶助力度。

(1)通过创建信息平台和整合社会多方面资源,打破传统小打小闹的生产方式,把当地织锦劳动力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小作坊加强合作占领国内外市场份额,分散工作量,缓解生产压力。

(2)2011年忻城壮锦列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主要是二十世纪以来忻城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从事手工业的人员大量减少。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升织锦艺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鼓励返乡者通过多种模式进行自主创业或者联合工厂外包揽活实现创收。

(3)政府一直致力于将忻城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县,建立莫曼博物馆基地,将历史壮锦文物展览区域与现场实物编织区域、摊位售卖区域等环节联结在一起,更能形成统一的壮锦文化环境。若能打响“壮锦源头在忻城”的响亮品牌,对提升忻城地区及忻城壮锦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刺激本地区的经济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文化局、民委等相关部门应重视壮族传统节日及美术展览中的忻城壮锦元素,并以新闻媒体行业为中介,为壮锦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造势。宣传形式多的样化有利于推动大众对壮文化的深入了解,提高壮锦织知名度,为忻城壮锦旅游业积累潜在客户。

2.企业的决策是经营成百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着力于设计、生产、宣传三个环节。

忻城壮锦文化想要传承、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依靠市场风向指标进行资源统筹、整合配置,只有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生产、销售方案,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商品需求,忻城壮锦产业才可能恢复往日生机。

(1)凭借政府、厂商的人财物形成一股合力,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同时合理进行品牌规划,塑造提升品牌价值。借鉴宾阳、靖西等地引进半机械化生产制造模式,科学划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层次,采取区分高级手工定制和低端流水线产品的方法,这样能够简化工序和手工流程,增加织品产量。

(2)通过服饰T台秀、广西东盟展览会、民族节日庆典等多个平台的展示,打响“壮锦源头在忻城”的名号。鉴国内外先进生产经验、引进精细纺织工艺技术,扩大壮锦产品种类,设计出美观实用、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壮锦产品,吸引客商及消费者的注意。

(3)壮锦工艺美术的设计推广要直面消费市场,依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应寻求设计院校的支持、组织专业设计人才,对壮锦产品材质进行改良,充分利用金、土、木、石制成形态各异具有极强观赏性的工艺品,利用经纬构造的雕塑、陶艺、布艺等壮锦饰品占领工艺品市场。

3.传承:觅良徒,传绝技

(1)传承者应该被组织起来在忻城定期举办壮锦技艺培训班,亲授编织挑花技艺。继承者要认清自己所肩负振兴忻城壮锦的使命,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创造机会到相关院校和织锦工艺厂进行学习,拓展自身视野,激发创造灵感。

(2)不论传承者或继承者都是忻城壮锦的创作主力,要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着力于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熟悉壮锦制作工艺,自行设计壮锦图案,掌握壮锦的色彩搭配技巧,全面提高壮锦的制作水平,成为优秀的忻城壮锦手工者。

(3)由于忻城壮锦产业凋零,以织造壮锦谋生显然力不从心,手工艺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将织锦作为主业抑或是副业。在能够维持生活宽裕的情况下继续壮锦的生产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忻城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手工艺人携手并进,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除此之外,文化平台的搭建与宣传必不可少,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不断保持市场经济活力,广泛宣传壮锦文化,更好地让忻城壮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宁清丽,壮锦.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及其晚近变迁[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23-27.

[2]忻城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建立我县壮锦生态博物馆的调研报告[R].2012-07-31.

[3]向延斌.广西忻城壮锦文化旅游开发[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7):16-18.

[4]莫曲.忻城壮锦:手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4-01-17.

[5]盘芳薇.忻城壮锦传承,保护,发展的思考[J].大众科技, 2013,14(12):183-185.

周涛(1977-),男,湖北宜昌人,汉族,广西财经学院基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价值认同研究。

作者简介:谢慧(1993-),女,广西来宾人,壮族,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文秘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壮锦民族文化保护
帛锦时韵*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2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