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佳 左依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00000)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角色与功能转型
贾佳左依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博物馆角色与功能的创新,既是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技术与观念革新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自我定位与功能设计更加多元化,在观念层面,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概念被提出和采纳;在实践层面,借助新媒体技术,博物馆在展陈形式、互动设计、移动终端传播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新媒体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将为公众开启随时随地、个人定制化、互动、体验式的全方位文博之旅。
博物馆;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博物馆
本文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课题号811005120102),为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一直保持着惊人的增速,截至2013年底,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165家,比上年增长299家,平均一天半增加一家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过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1%。各类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为适应这一变化,博物馆的角色定位和功能设计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从观念、实践两个不同层面为博物馆的角色、功能输入了新的意涵。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 2008年2月,国家文物局就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截至2013年,全国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2500家左右。2015年2月,《博物馆条例》发布,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以公平对待。上述政策为各类博物馆在新阶段为公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创造了更多机会。
在国际领域,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各国有关博物馆的定义仍存在分歧。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潘思文提出,具体到博物馆行业,新媒体表现为视频、投影、互动体验、语音服务等多媒体技术。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令文物展品本身及相关资料呈现出“虚拟”的视觉效果,使展品更具感染力,并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以最终实现展览的宣传目的。1张晓云认为,科技既是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过去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显著区别之一。22012年4月,IBM宣布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合作,建设欧洲第一个智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交互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体现为智慧管理、智慧保护和智慧服务。新媒体时代的科技腾飞为博物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技术。
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以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世界博物馆,经历了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转型。传统博物馆是收集、展示、研究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展览、教育、研究等功能。为适应新媒体时代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创新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创新
传统博物馆导览主要依靠说明牌、电子讲解器和专业人员讲解,说明牌、电子讲解器仅以文字、声音两种途径向参观者传递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解说人员相对短缺,难以做到一对一讲解,不能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进入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在导览形式上纷纷创新,推出数字导览系统,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中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例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文博任我行”手机自助导览软件,由点播导览、场馆地图、线路推荐、国博商城、观众体验区、我要支付等多个版块组成,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手段,集导览、教育、消费多项功能为一体,大大丰富了参观者的的文博体验。
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变得声形并茂,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它生动地展现了画中人物的市井生活情境。多媒体技术还被广泛运用于一些场景复原的展陈手段中,如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技术,以皇城为背景并融入老北京特色建筑元素——胡同及四合院,来烘托展出的文物。在线下展陈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线上展陈形式也日益完善,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虚拟参观、网络虚拟展示,即采用三维全景、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互动设计与体验
博物馆中的互动设计通常是指观众与展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段和媒介来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参观者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发现、思考,从而对特定的知识产生兴趣,将被动的参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最早的博物馆互动设计出现在1937年法国巴黎大学举办的发现宫中,它首次打破了传统科技馆静止不动的陈列模式,向人们提供了可以自己手动操作的实验设备。3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通过互动展览,为参观者营造出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空间,以人机交互为主要特点的多媒体技术是博物馆互动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这类应用如地面投影、电子翻书、智能化导览系统等。许多博物馆网站也融入了互动体验功能,如提供与展陈主题相关的小游戏,通过与访问者的互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博物馆在移动终端的传播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打造“智慧服务”。在移动终端为公众服务,包括信息推送、社交分享等,是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推出的全新举措和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博物馆推出的社交分享可以方便观众,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分享精美艺术与文物,分享参观体验,结识兴趣相同者。
追溯博物馆发展史,早在20世纪末,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便率先在博物馆展示与传播领域大范围引入新技术,不仅建立起了适用于不同年龄和兴趣群体的网站、社交平台,还开发了多款移动设备应用程序,集知识性、互动性、娱乐性为一体,开辟了观众参与的新天地。4近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新式社交平台的作用,频繁利用微博、微信等互动软件传播信息,挖掘受众喜好,如将最新文博动态和展览信息发布到网上,并有专人对受众评价作出及时反馈,从而更好地完善博物馆的运行与管理。一些博物馆推出了支持苹果系统或安卓系统的主题应用App,以满足大众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展品的需求。
当前,由于国内博物馆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不成熟,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顾虑和担忧,例如博物馆当前的互动设计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很少涉及人际互动,再如,从设备利用的角度来看,一些装置结构和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协调,有些设备甚至因为可操作性较差而被长时间搁置,使得设备成本与效益无法匹配,还有评论者担忧公共博物馆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会威胁博物馆传统展览的地位,影响博物馆言论的权威性。针对上述问题,对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下几点建议:
(一)新媒体技术运用要以“人”为核心
智慧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相比,其一大亮点就是智慧博物馆能够更加和谐地处理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使之始终为“人”这一核心服务,不会喧宾夺主。尽管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欠成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公众的参观体验,利大于弊,因此仍应积极运用其为博物馆未来发展服务。在实体博物馆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能够展出的展品往往只是其藏品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公众“看到”那些未经展出的展品。例如,数字敦煌博物馆基于对敦煌壁画的保护、展示目的,研究设计出了三维展示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更为精彩的敦煌壁画。5另外,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文化(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等)遗存始终是博物馆吸引游客的灵魂所在,要把传统的参观方式与博物馆智慧管理系统、智慧服务系统等有机结合,为参观者提供艺术化的、舒适的、印象深刻的参观体验。
(二)博物馆事业与休闲文化产业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得益于社会中普通人闲暇时间的增多及消费能力的增强,我国的休闲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消费者对博物馆项目建设中休闲元素的需求不能不引起博物馆管理者的注意。出于这样的考虑,艺术化的场馆设计、舒适的休息区、高品质的创意产品商店是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必备之物。例如,人们想到卢浮宫,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就映入脑海,据贝聿铭回忆,“我们当时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将宫殿改建成现代化的博物馆。卢浮宫内的展览空间规模庞大,但缺乏基础设施的空间,譬如机械设备、艺术品储存、饭店、咖啡厅和商店等。”6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希望,在欣赏文物的同时彻底放松精神,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的参观行为和休闲体验是完全分不开的,休闲文化产业的恰当介入,将为我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注释:
1.潘思文.《论博物馆与新媒体应用》.浙江文物,2013年1月.
2.张晓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博物馆事业》.参见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8月3日.
3.汤善雯.《互动设计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冯伟夏,黄迅.《浅谈新媒体与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包装世界,2015(02):76-77.
5.黄秋野.《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张娟.《穿过卢浮宫的“时空”——走近建筑大师贝聿铭》.建筑,2009(01):71-76.
贾佳,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政策、文化贸易、文化与传播。
左依娜,女,江苏省徐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