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清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牡丹亭》的前世今生——汤显祖《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出目形式的对比分析
⊙邬清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白先勇以现代意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作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个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者的诸多不同。通过对两者文本出目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前后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汤、白二人在个人意识与戏剧意识方面的不同。指出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汤显祖《牡丹亭》的内涵以及应当如何看待青春版《牡丹亭》都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汤显祖青春版白先勇出目
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自推出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不仅让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重回大众视线,也让汤显祖的《牡丹亭》重新焕发光彩。虽然青春版大体以遵循原著为主,但两者之间毕竟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以及汤、白两人在个人意识和戏剧意识上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差异的产生。这种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拟将重点放在两者的出目形式之上,从文本的具体形式出发,选取两者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进行具体分析,并对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略事探讨。
白先勇对《牡丹亭》的改编首先体现在出目的删减上。将原作的五十五出削减为二十七出,将五个部分浓缩为上、中、下三部分,并将之命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以“情”之一字统摄全剧。于白先勇来说,他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突出杜柳二人的爱情传奇。无论是在汤显祖原作还是在白先勇的改编本中,杜丽娘都是集中笔力描绘的对象,但这种意图在改编本中尤为突出。
白先勇这一意图最明确地体现在《肃苑》一出上。原著在《惊梦》之前还有一出《肃苑》,这出以春香为主角,主要是写春香吩咐花郎打扫花径,以便杜丽娘游园,此出为一过场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青春版删去了这一出,本来并无多大的影响,但如果细想汤显祖在春香这一人物身上其实寄托了某种情感和意识。在原作中春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杜丽娘因读《关雎》而触动情肠,因游园而感春伤怀,以致一梦而亡,在这其中春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虽然因读诗书而觉醒,意识到自身的青春觉醒,但她名门闺秀的身份和从小所受的教导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春香则充当了这一使她冲破樊篱的重要推力。
汤显祖在《肃苑》中写道:“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终须等着个助情花,处处相随步步觑。俺春香,日夜跟随小姐。看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只因老爷延师教授,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悄然废书而叹: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春香因而进言:小姐读书困闷,怎生消遣则个?小姐一会沉吟,逡巡而起。便问:春香,你教我怎生消遣那?俺便应道:小姐,也没个甚法儿,后花园走走罢。”①从这一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春香是推动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首先是春香青春意识的觉醒,是引导杜丽娘青春萌动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杜丽娘人生命运的重要动力,她引导杜丽娘游园,为她游园排除种种困难,一步步引导杜丽娘走向最后的觉醒。杜丽娘因《诗经》而产生的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只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萌动,游园才是导致她彻底觉醒的原因,而她之所以能去游园又是因为春香的种种推动,所以春香是影响杜丽娘人生命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不光是《肃苑》,前面的《闺塾》也提到了春香对杜丽娘的引逗。《闺塾》中春香原是在闺房陪小姐读书,后谎称出恭去游了后花园,回来后说道:“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杜丽娘问其花园有何景致,春香又引逗杜丽娘说道:“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③春香对花园的这一席描述彻底打动了杜丽娘,使她产生了游园的冲动。后来春香又吩咐花郎打扫花径,并趁着杜宝外出劝农时制造机会让杜丽娘畅游后花园。由此对于春香这一人物,汤显祖是用了笔墨和心力去描绘的。在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正统的有明一代,杜丽娘的这种对于自我人生意识的极端追求是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而且对于大家闺秀的她来说,不可能也不具有这样大的勇气和胆识去冲破樊篱,这也不符合常理和社会的现实情形。所以,汤显祖要写《肃苑》一出点出春香的作用。
白先勇在青春版中删去了《肃苑》,如前所述,杜丽娘是白先勇想要极力塑造的女性形象,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很明显他是有偏爱的。他要让杜丽娘完全自主地追求生命意义的实现,这种追求虽有外来力量的助推(青春版《闺塾》中也提到了春香对于小姐的引逗),但这种外来力量的作用明显被削弱了,简化为了一种指引。因此就没有对春香青春意识的觉醒进行过多的着墨,而是将春香塑造成了一个单纯爱热闹的小丫头。杜丽娘的游园以至于后来的惊梦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推动。
青春版的剧本中新添了一出《离魂》,原作中并无《离魂》,其实严格说来也不算是新创,只是将原作中第二十出《闹殇》进行了增删整改命名为《离魂》。汤显祖用《闹殇》来命名杜丽娘的死亡,白先勇以《离魂》来命名杜丽娘的死亡,不同的命名体现的是两人对于死亡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戏剧意识。
从出目即可看出,这一出是写杜丽娘由生到死的生命转折。原作用《闹殇》来命名,从出目就可看出在这一出中汤显祖并没有突出强烈的悲剧气氛。“闹”和“殇”本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字眼,它们所表达的氛围也全然不同,“闹”有热闹,喜剧的意思在里面,而“殇”又是具有悲剧意味的字眼。在此汤显祖将这两个具有相反所指的字眼放在一起,表面看来是矛盾的,但细细推敲实有着深刻的寓意。“殇”明显表达了死亡的意味,在此是指杜丽娘的由生而死,具有悲剧气氛,而加一“闹”字就调和了这种悲剧的氛围,冲淡了死亡的悲伤,也使整部剧作脱离了悲剧的窠臼。汤显祖没有将《牡丹亭》写成传统的带有批判意识的悲剧,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惯用模式,有批判意识,但不写悲剧,反而以喜剧的笔法来写悲剧,是其独特之处。此外,这种悲喜相交的写法既是剧作整体的需要,也暗含了其后杜丽娘回生的可能,有点恰如金圣叹所说的“草蛇灰线”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使得故事情节不显突兀,不会让人觉得杜丽娘的回生是突然之笔,而是预先就已存在的一种心理期待。
白先勇则将它命之为《离魂》,“离魂”一词有着悠远的历史由来和传统。中国文学的书写中一直相信魂魄的存在,人的魂魄与肉体是可以分离的,人死但魂不灭。先秦时期,屈原就作有《招魂》,借巫阳之口呼唤:“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②并说四方之地不可久留,召唤魂魄归来。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学中关于鬼魂的书写传统,在此后的众多神怪小说和戏文中,写鬼魂的故事屡见不鲜。元代剧作家郑光祖著有《倩女离魂》,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因张母的“三辈不招白衣秀才”而备受阻拦,王被迫进京赴考,倩女为了追随爱人不惜魂离身体,后王得官回来,倩女才魂归肉体。魂魄与肉体相交是具有自主意识的,因此往往通过对魂魄的叙述来弥补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景。白先勇在此借用这一名目有与前人相和的意思,《离魂》暗示魂魄与身体的相离(杜丽娘的由生到死),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反而能随心所欲(《冥判》和《幽媾》中杜丽娘的大胆随性),同时也含有其后灵肉重合的可能(《回生》的具体体现)。《离魂》是魂魄离开肉体去追求想要达成的心愿,待心愿完成或理想实现之时就《招魂》呼唤“魂兮归来”,也就有了魂归肉体的传统。因此,白先勇用《离魂》一名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和预置。《离魂》一名实与《闹殇》一样具有指示其后杜丽娘回生的可能,两者的区别只是《闹殇》是用感情色彩上的变悲为喜来暗示这种可能,而《离魂》则是借用古典的叙事传统和寓意来暗示这种可能。
如前所述,白先勇将原作缩减为二十七出,应当说是进行了较大的整改。在出目的选取方面体现了他与汤显祖不同的戏剧意识。原作中有爱情与战事两条线索,汤显祖之所以在爱情这一主线之外另置时事这一副线,其目的一是在于扩充剧作的容量和增加剧作的内容,使之具有较为丰富的寓意;其二则是符合传奇剧作的创作模式。显然《牡丹亭》就是依循此种传奇剧作的模式,以爱情为主线,加社会背景的副线,丰富剧本的内容和意义。
白先勇虽然保留了时事这一副线,但其目的与汤显祖不尽相同。在青春版中,副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推动故事发展或者缓和故事情节的转折。青春版上部保留了《虏谍》,中部保留了《淮警》,下部保留了《移镇》《如杭》《折寇》。在每部分中它们都充当了故事的转折点,《虏谍》被安排在《寻梦》之后,《写真》之前。《惊梦》《言怀》《寻梦》是剧本的高潮,也是杜丽娘的青春生命的盛宴,而此后的《写真》《离魂》则是她生命的萎谢。白先勇在杜丽娘生命的盛放与萎谢之间安排了《虏谍》一出。《虏谍》中完颜亮出场,简单的背景介绍,“自家大金皇帝完颜亮是也。喜他淮扬贼李全,有万夫不当之勇……少不得,把赵康王剩水残山,都占了”。粗略看来将这一出安排在《寻梦》与《写真》之间稍显突兀并不衔接,但若细想,在这之间插入与主要人物不相干的《虏谍》一出,正好给了故事一个缓冲的空隙。《惊梦》是杜丽娘生命的“盛宴”,其后就是转折,她“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在这盛宴与萎谢之间安排一出看似不相关的《虏谍》正好起到了调节与缓和的作用,给故事的发展一个合理的转折。中部的《淮警》亦是如此,被置于《幽媾》之后,《冥誓》《回生》之前,同样是故事的转折点,《幽媾》是作为鬼魂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鬼情”,而《冥誓》《回生》是杜丽娘的重生的“人间情”。因此,在这“人鬼情”与“人间情”之间加入《淮警》,其目的与《虏谍》相同。下部中的《移镇》《如杭》《折寇》无不是如此。
此外,对出目顺序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种调体现出了改编者的现代戏剧意识。此仅就选取从第一出《标目》到第十出《惊梦》,通过对比二者在出目安排上的差异来探析白先勇的现代戏剧意识。
汤显祖《牡丹亭》从第一出到第十出分别为:标目、言怀、训女、叹腐、延师、怅眺、闺塾、劝农、肃苑、惊梦;青春版将其缩减为五出,分别为: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言怀》一出的主角是柳梦梅,此一出是他自述身世,言说自我襟怀的独角戏,照传统戏剧的模式,第一出《标目》称为“家门”是总述故事大纲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后是男主角的出场,再是女主角登场,主要人物须得安排在前面出场。汤显祖的《牡丹亭》遵循的仍是这种传统模式,《言怀》中柳梦梅出场,《训女》中杜丽娘登场,其他人物如春香、杜宝夫妇皆顺带引出。就此可以看出,在原作中男主角柳梦梅是先于女主角杜丽娘出场的,而青春版对原作中的人物出场顺序做了些许改动。将原作的第三出《训女》放到了第一出,第七出《闺塾》放到了第二出,第十出《惊梦》放到了第三出,而将原作中男主角出场的第二出《言怀》放到了第四出,也即是作为男主角的柳梦梅是后于杜丽娘、春香、杜宝夫妇以及陈最良出场的,这种编排显然和传统模式不符。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白先勇的这种安排,会发现他的别有用心。
《牡丹亭》对柳梦梅人物形象的处理采用了虚实相应。《惊梦》中的柳梦梅是作为虚幻的存在,他只是杜丽娘“想内成”的情感寄托对象,并不具有客观真实性,而《言怀》中的柳梦梅则是现实意义上真实的客观存在。在处理虚幻与真实的人物情节上,汤显祖和白先勇显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戏剧主张。汤显祖遵循传统的戏剧模式,首先安排男主角出场,即《言怀》一出,让柳梦梅作为真实的人物形象登场,而将《惊梦》中虚幻的形象安排在之后出现,是由实到虚,这符合传统戏剧情节发展的模式。而在青春版中,白先勇将二者进行了置换,将《惊梦》置于《言怀》之前,先让柳梦梅作为虚幻的人物形象出场,而后才让真实人物登场,是由虚到实。白先勇的这种安排有其目的性,也体现了他的现代戏剧意识,即现代戏剧中的设置悬念。英国戏剧大师希区柯克曾说:“无论是在观众心里掀起不安的情绪,还是让观众心里不安地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场面,都得依靠悬念,悬念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手段。”③悬念的确是现代戏剧惯用的一种手法,在戏剧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显然白先勇在此是运用了这一现代戏剧的手法,让柳梦梅先以虚构的形象出现。从实质上说,梦中的柳梦梅并不是杜丽娘认识而爱上的人,而只是潜意识中渴望的男子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柳梦梅也可以是其他男子,他只是一种想象的存在,具有现实的不确定性。就戏剧欣赏来说,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疑问和想象的空间,究竟柳梦梅只是杜丽娘虚想中的人物,还是真实存在的?而紧接着就在《言怀》中解答了观众的疑惑,原来柳梦梅不只是杜丽娘虚想的人物,而且是真真实实存在的。由此也就在现实的层面上对杜丽娘的惊梦进行了合理的说明,她的梦有着现实意义的合理性,不是一场空梦。这短短的两出,就给予了观众一种戏剧小高潮的体验,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牡丹亭》无论就戏剧和文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作品,所谓的经典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就本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就存在形态看,“是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就价值定位看,“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④显然《牡丹亭》符合经典的定义,且深受人们喜爱,所以才会一直在戏剧和文学的舞台上常演不衰。白先勇所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以今人之见解去阐释古典,这种解读必然是在保留原作的神韵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必然会羼杂进改编者的主观意图。汤显祖《牡丹亭》就其所处之时代来说是合宜的,青春版《牡丹亭》就当下的审美来说也是契合的,诚如王国维所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时代的不同会导致审美的不同,个体的差异也必然导致解读的不同,对《牡丹亭》不同的解读正说明了它的经典意义,一部经典的作品,对于它的解读应当是未完待续。
①汤显祖著,黄仕忠校点:《牡丹亭》,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5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②文怀沙:《屈原招魂今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④闫嘉主编:《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348页。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牡丹亭[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赵天为.牡丹亭改本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元)郑光祖.倩女离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4]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周友良编著.青春版《牡丹亭》全谱[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6] [美]乔治·贝克.美戏剧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7]陆炜.《雷雨》和《牡丹亭》:剧本与演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邬清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