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菲[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太原030008]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本为例
⊙ 高菲[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太原030008]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著作的问世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使其成为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小说自问世以来得到了业界权威作家及评论家的高度赞赏。该部作品曾在20世纪末美国权威届评选出的百年英语长河一百部优秀小说中高居第二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有多个译本,在几十个中文译本中,以巫宁坤和姚乃强的两个译本最受欢迎。巫宁坤译本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译本,它于198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问世三十年再版多次。姚乃强的翻译版本是近年来较新的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本文将从理解、选择和表达三个方面来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以原文为中心,将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因此译者被视为“媒婆”:在他的牵引下,读者和作者认识;也有人将译者说成“文化搬运工”:在中西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又或者是“译匠”:如匠人一般辛苦地精心雕琢文字。这些对译者的比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的难度和译者的辛苦,然而也隐含了对于翻译的批判以及对译者地位的忽视。同时也认为翻译没有创造性,将翻译仅看成是文字间的转换,将译者当成是语言转换的“工具”,这样的描述令译者的文化地位逐渐边缘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逐渐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理论,开始关注译入语,译者的地位得到提升。
对译者主体性的具体概念,国内许多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许钧教授谈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中的创造意识。”(许钧,2003)查明建教授和田雨教授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与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架起了原作和译文、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译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翻译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是尤为突出的。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体现最为明显。翻译的第一阶段是理解: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要首先对原文的语言手法、文体结构进行分析,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然而由于语言内容的开放性和认知语言环境的不同,同样的语句读者的理解也会不同。选择是翻译的第二阶段: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以及自己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翻译策略、原文内容、译文风格等各方面的选择。翻译的最后阶段是表达:翻译不是简单地将原语转化为目的语,翻译期间译者对译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到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期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是译者主体性的主要体现。
(一)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译例1.‘Youalwayslooksocool’,sherepeated.
巫译:“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凉快”,她重复说。
姚译:“你看上去总是那么酷”,她又说了一遍。
两位译者对于“cool”一词的翻译不同,“cool”巫译为“凉快”,姚译为“酷”,显然基于作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首先上文是在讲黛西觉得天热得要命,提议进城,因此天气炎热这样的语境和译文“你看上去凉快”有所冲突。其次后文紧接着讲黛西对盖茨比的表白,此时黛西和盖茨比又重新坠入爱河,“情人眼里出西施”,她对盖茨比的感觉一定
是很好的,用“酷”这个词形容较为贴切。且形容人看上去“凉快”和平时读者的语言习惯不一致,译文读不通,此时的描述“酷”要更能贴切地表达黛西的感受。“酷”一词是现代社会的新词,较为接地气。姚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翻译时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姚乃强的译文较接近当下社会,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巫的译作翻译较早且当时翻译时间紧迫,在1980年他回到北京才几个月的情况下,《世界文学》约他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且要在当年十月刊出,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出现了文化断层,十年的思想禁锢使得许多年轻人对阅读国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渴望。因此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满足当时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巫宁坤人生经历较为曲折,他曾在自传《一滴泪》中将自己一生总结为:“我归来,我难受,我幸存”(Ⅰcame,Ⅰsuffered,Ⅰsurvived),巫宁坤的作品在忠实原文基础上会融入自己的文学审美。同时,巫宁坤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及其对西方世界的独特了解,使他对此作品的翻译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例2.Everybody thinks so-the most advanced people.AndⅠknow.
巫译:人人都认为这样-那些最先进的人。而我知道。
姚译: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老人都不例外。这些我全部了解。
巫译和姚译对“advancedpeople”有所不同,巫译为“最先进的人”,姚译为“老人”,“advanced”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先进的、高深地、年老的……”具体应该如何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上下文,了解语境:此时黛西埋怨丈夫在生活中那些让她不开心的往事。理解此事不需要先进的人,普通人都可以;其次译为“最先进的人”,结合这两句读起来,莫名其妙,语意无法衔接;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advanced”有表示年老的意思,因此如若译为“老人都不例外”,表明了道理的通俗易懂。对于“AndⅠknow”这个短句的翻译,根据译文巫和姚的理解应该是相同的,但是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重新对原文进行阐释,这个过程既要“忠实”还要“叛逆”,巫译为“而我知道”,完全忠实于原文,但读者又会对知道的内容产生疑惑。姚译为“这些我全部了解”,显然我了解的是以上内容。因此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在译文中都有所体现。
(二)译者创造性在两译本中的体现
译文3.…graduallyⅠbecame aware of the old island here that flow-ered once for Dutch sailors’eyes-a fresh,green breast of the new world.
巫译:“……直到我逐渐意识到当年为荷兰水手的眼睛放出异彩的这个古岛——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
姚译:“……直到我逐渐意识到这里就是当年让荷兰水手的眼睛大放异彩的古老小岛——新世界的一个清新稚嫩的乳房。”
对于原文中“breast”这一女性身体器官的翻译,巫选择将这个词的真实意义隐去,译为“地方”。首先作者译稿时是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初步阶段,人们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放,不宜“谈性”,这种译法符合当时人们所处时代的理解和对译文的期望。其次,不译出词的意思也不影响读者对于整段文字的理解。而姚的译文更接近当下的社会,将“breast”直译为“乳房”,结合“乳房”与“新世界”的联系,给人们更好的联想,当代人们的思想及审美观念也可以接受这样的译法,所以两位译者在对原文同样理解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对原文进行了翻译,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地位随着后现代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得到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不再是原作和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作为翻译主体的形象出现。一位译者由于个人性别、生活经历、认知语境、意识形态的不同,自身的翻译思想、读者意识、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都会有所不同。译者会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原文呈现给读者,既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尊重读者的感受进行“创造性叛逆”。本文中两位译者翻译时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不论是巫宁坤的译本还是姚乃强的译本,都各有千秋,译者均在其译作中体现出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及在其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变通”。
[1]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2]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姚乃强.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J].中国翻译,2003(1).
[6]巫宁坤.一滴泪[M].台北: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2.
[7]李伟伟.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作者:高菲,硕士,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英语演讲。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