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匹斯汀联合卡介菌多糖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观察

2016-07-11 14:44李丽君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联合

李丽君

[摘要] 目的 观察依匹斯汀联合卡介菌多糖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我院皮肤科门诊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集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予以依匹斯汀胶囊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肌注,疗程8周;对照组40例,予依匹斯汀口服,疗程8周。在治疗第2周、第8周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第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7.6%,对照组为4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依匹斯汀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肌注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卡介菌多糖;依匹斯汀;联合

[中图分类号] R5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1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pinastine combined with bcg-polysaccharide in treating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of dermatology clinic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2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oral administration epinastine capsule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bcg-polysaccharide for 8 week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ral administration epinastine for 8 week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methods were evaluated at 2 and 8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2 week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47.6% and 45.0%,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After treatment for 8 week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88.1% and 62.5%,and the effect in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Oral administration epinastine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bcg-polysaccharide has better effect in treating chronic urticaria.

[Key words] Chronic urticaria;Bcg-polysaccharide;Epinastine;Combination

荨麻疹俗称“风团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临床表现为大小不同的风团伴瘙痒。通常在2~24 h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慢性荨麻疹(CU)是指上述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持续6周以上[2]。中医认为,CU主要是由肝郁不舒,情志不遂,或体弱阴血不足,气血损耗而引起的,病因复杂不清[2]。目前关于CU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与自身免疫有关,近年有学者提出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调与CU的发展相关[3]。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常造成病情反复发作。我院皮肤科门诊应用依匹斯汀胶囊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肌内注射治疗CU,临床效果比较肯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皮肤科门诊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收集了82例CU患者,均符合CU(排除特殊类型荨麻疹及药物相关性荨麻疹和皮肤划痕症)的诊断标准,病程>2个月,年龄18~63岁,采取患者自愿原则,临床观察前签定知情同意书。在诊断荨麻疹之前,先进行常规评估,包括详尽的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通常病史询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程;风团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发作昼夜变化;发作与周末、旅游、度假等的关系;风团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合并血管、神经性水肿;相关的症状如瘙痒或疼痛;特应性或荨麻疹病家族或个人史;有关过敏、感染、系统疾病或其他可能的既往或现症疾病;躯体或心理问题;外科手术后植入物或手术史;胃肠道症状如便秘等;物理或锻炼诱发;用藥史,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史、免疫接种、激素制剂、滴眼液、滴耳液等;发作与食物的关系;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吸烟;工作类型;个人爱好;精神压力;生活质量评估;既往的治疗及疗效。排除标准:①近1周应用过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者;②有严重肝肾疾病者,及对所用药物过敏者;③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④妊娠、高空作业者及哺乳期女性或司机等职业者;⑤正在服用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有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82例患者病程8周~2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1)岁;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0±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个体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盐酸依匹斯汀胶囊(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4,规格:10 mg/粒,6粒/盒)20 mg,1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依匹斯汀胶囊20 mg,1次/d,口服,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注射液(湖南斯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19,规格:1 ml/支,6支/盒)1 ml/支(0.35 mg),隔日1次肌内注射。疗程设定为8周,在治疗第2周及第8周时分别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积分下降作为疗效的判断依据,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和数目,并进行评分[4]。0分为无瘙痒、无风团;1分为轻度瘙痒,风团直径<0.5 cm,1~6个;2分为中度瘙痒,风团直径为0.5~2.0 cm,7~12个;3分为严重瘙痒,风团直径>2 cm,数目>12个。通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判断临床疗效。

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计录给予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皮损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100%;显效:疗效指数≥70%;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第2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相差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有一定差距,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治疗组中3例患者出现乏力、嗜睡,4例患者注射时局部中度疼痛,10 min后能自行消失;3例患者3周后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局部热敷48 h后缓解;两组患者均可耐受,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荨麻疹以躯干、面部及四肢黏膜小血管扩张所致局限暂时性红斑、风团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者病情迁延>3个月或反复发作形成CU[6]。CU人群患病率高达20%,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发作,药物、食物吸入性过敏原、昆虫、节肢动物叮咬、感染等可诱发本病[7]。一般认为,每天或几乎每天均发生风团和瘙痒,病程至少6周的为CU。CU主要的病理机制是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8]。此外还有IgE及其受体自身抗体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及炎症递质白三烯释放导致的后续炎症反应等。

在CU的治疗上,应向患者阐明,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外,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的自然消退。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详细询问病史是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或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治愈;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替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CU,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荨麻疹患者可能会受益;对怀疑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在药物治疗上,抗组胺药物仍占主导地位,且足够的疗程是至关重要的,当荨麻疹症状完全控制后仍需进一步使用一段时间维持治疗,以进一步降低组胺受体活化状态,防止因立即停药而引起疾病的复发。第一代抗组胺药由于中枢镇静作用及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故临床上多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为一线用药。依匹斯汀为第二代非镇静作用类的抗组胺药物,对组胺H1受体亲和力有较大的提高,对组织胺、白三烯C4、PAF、5-羟色胺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慢反应物质A(SRS-A)化学介质的释放[9]。分子量增大和药动学的改变减少了每天的用药次数,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刘兆林[10]观察到依匹斯汀治疗CU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由于CU病程长,治疗难点在疗效的持续性,特别是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临床上常在抗组胺药基础上用不同方法调节免疫,增强疗效[11]。CU发病机制复杂,受各种细胞因子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认为Th1/Th2细胞亚群失衡是诱发CU的关键因素,Th1和Th2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2]。CU患者因机体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紊乱,引起炎性因子IL-4淋巴细胞亚群分泌抗进,抗炎因子IFN-γ分泌减弱,最终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增强[13]。卡介菌多糖酸注射液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由核酸、多糖等多种免疫物质制成,系卡介菌的提取物,其通过调节体液免疫、稳定肥大细胞、減少活性物质释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过敏能力,从而达到疗效[14]。也有报道指出,卡介菌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有效治疗CU的作用机制可能是BCG-PS能诱导T淋巴增殖活化,诱导淋巴细胞产生IFN-γ,促进Th1亚群产生,调节Th1/Th2比值,从而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抑制Th2介导的体液免疫,从而将紊乱的免疫系统调节到正常状态[15]。

我院皮肤科门诊采用依匹斯汀胶囊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肌注治疗CU,且与单服用一种抗组胺药依匹斯汀胶囊在特定的疗程内进行了疗效分析,前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8.1%,后者治疗的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外皮肤病诊疗指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29.

[2] 毛胜富.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66-167.

[3] 孟祖东,盛晚香,王恒,等.枸地氯雷他定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8和IL-33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31(3):169-171.

[4]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13-618.

[5] 王寒松,卢静.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酮替芬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40-141.

[6] 刘娟,安召永,马玉宏,等.薏苡仁配合土茯苓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90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z1):181.

[7] 汪叶红,李德庚,王克明.我院荨麻疹患儿体外过敏原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16-117.

[8] 刘利君,陆杰,孙立新,等.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雪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和白介素4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10(15):742.

[9] 朱金鴿,牛慧卿.埋线联合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53-54.

[10] 刘兆林.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5):280-281.

[11] 周韶伟.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12):2196-2197.

[12] 刘丽娟,于英瑶,王琪,等.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23与 IFN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9):820.

[13] 张军,刘成凤,张光成,等.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4):567-568.

[14] 于晓华,马良志,林惠敏.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8-29.

[15] 赵黎荣,赵黎明,林晓影,等.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血清总IgE水平检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杂志,2010,9(4):243.

(收稿日期:2016-01-05 本文编辑:王红双)

猜你喜欢
慢性荨麻疹联合
祛风汤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艾普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0例分析
建立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谈绘画语言中对自然形式的解析与联合
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探析精细化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影响
和平地区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测定临床分析
金蝉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