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母语负迁移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2016-07-11 13:58郑洋
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
关键词:教学对策英语学习中职学生

郑洋

摘 要: 本文结合母语负迁移理论,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分析了汉语负迁移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影响,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上述层面的异同分析,提出相应可行性教学对策,以期为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 汉语负迁移 中职学生 英语学习 教学对策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源于心理学领域的“语言迁移”一词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Krashen认为迁移是对母语知识的应用(Krashen,1983)。“语言迁移”一词正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术语则要追溯到Odlin在其1989年所著的《语言迁移》一书中对迁移所进行的简单而明确之界定:“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1]语言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例如: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土耳其语时要比汉族学生容易不少;与此情况相类似的是德国学生在学习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时一般要比母语为中文的学生顺利得多。上例说明学习与母语同属同一语系或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外语,要比学习与母语鲜有相同点的语言容易得多。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认为母语的部分规则和目标语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便习惯于借助母语的规则表达目标语。若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确实具有相似之处并对他们掌握目标语有所帮助,那么这种现象便是母语正迁移;但若是学习者误以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某种形式或规则上的共性而导致语言误用,母语负迁移便产生了。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及对外交流合作范围和层次的逐步扩展和深化,近十余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快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课程,理应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未来继续深造的潜力添砖加瓦,但由于中文、英文两种语言本身及各自背后的文化底蕴大相径庭,以及学生自身英语基础的过分薄弱,不占少数的中职学生虽然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却收效甚微、“有心无力”,甚至在绝望中放弃了继续英语学习的努力。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将结合母语负迁移理论,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几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影响的分析

中职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课上精力不够集中、课下投入时间少、英语学习动机不明确而未能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要比普通高中生更为明显,造成他们更为严重的英语发音不准、词汇掌握不牢及语法学习不精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母语负迁移角度,对中职学生英语语音、词汇和语用学习中的障碍进行分析。

1.语音负迁移

中国学生本身在学龄前阶段由于普遍缺乏双语环境,导致汉语语音语调在大脑中早已“生根发芽”,在初学英语发音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套用汉语发音规律。在缺乏充足的英语语料输入的情况下,反复的发音操练几乎是掌握英语音标的必由之路。但在中职学生的英语初学阶段,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掉了队,没能体会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使用的国际音标在看似相近的“共性”中的显著差别,而“独辟蹊径”地用相近的汉语因素进行英语发音,造成英语发音的“洋腔洋调”。

比如:think和thick二词发音分别为[θI?耷k]和[θIk],但是在汉语拼音中没有[θ]这个音素,他们就会将这两个词念为[sI?耷k]和[sIk],殊不知,“思考”就变成了“下落、淹没(sink)”,“厚的、浓的”则成了“恶心的、不舒服的(sick)”。

汉语中没有英语中那样两个或多个辅音形成的辅音簇,因此学生在发break的音时通常会在辅音[b]后面加元音读成[b?藜reIk]。另外,汉语中也不分长短音,不结合语境,光听学生的发音,很难辨别他们说的到底是sheep还是ship。学生也时常忽略英语中轻重音的区别,这就导致他们在读熟悉的单词时给人磕磕绊绊的不流畅感。

2.词汇负迁移

为了帮助中职班学生弥补他们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的欠缺,教研室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定为他们在第一学年的主要教材,以使他们扩充认知词汇量和应用词汇量,提高他们的听力、阅读和口语、写作能力。但是通过上课时的观察和提问,笔者发现班上学生的词汇基础甚为薄弱,单数课的词汇尚不能熟练掌握,双数课的词汇记忆起来就更成问题了。以下仅就词汇误用角度说明汉语对他们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汉语不像英语那样具有明显的词性变化,一个汉语词汇可以具备多种词性,但英语词汇通过前缀和后缀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释义和词性用法。例如:表示“兴趣、利益”时必须用名词形式“interest”;而要形容某本书或某部电影有趣时,需在书或电影前面加“interesting”;要是对某事或做某事感兴趣,则是“be interested in sth.”或“be interested in doing sth.”。中职生常不能准确区分这三个词的用法,单选题中若是涉及这样的词性区分题,他们就只能“碰运气”了。

此外,每当学到新单词,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记下书后给出的释义,在做阅读题时也不结合上下文判断这个词的词性。比如:书中Lesson32中出现的cook一词,他们只会记下“做(饭菜)”这个动词释义,能说出它的名词释义“厨师”的不会有几个人,更不用说当姓氏讲时候的Captain Cook(库克船长)了。

3.语法和语用负迁移

中职学生由于未能在英语初学阶段扎实地掌握基本句型,在句型练习中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而造成语序混乱。例如:将“Mrs.Jones stays at home in the evening.”变为否定句,班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会写成“Mrs.Jones stays doesnt at home in the evening.”;要求将“The students are watching movies in the cinema.”变为一般疑问句时,他们的答案可能会是“Do the students are watching movies in the cinema?”,这些英语病句实际上是学生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运用的影响。

一般说来,初学者都会被英语中谓语动词随人称而进行的变化搞得不胜其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规则。英语在名词的性和数上是有严格区分的,中职学生常常忽视这一特点,比如在诸如“She always does her homework at night.”之类的句子中将does写成do。英语时态的变化同样是让学生头痛的另一个焦点,他们认为根据时态变化在动词后加-ing或-ed等“实在太麻烦了”。

母语负迁移对中职学生语用学习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吃了吗”、“哪儿去”、“搞对象了吗”等“国产经典问候方式”翻译成英文就是“Have you taken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和“Do you have a boy/girl friend?”。在母语的环境中透着一种亲切的感觉,但若是说话对象是外国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会给人以打探对方隐私的嫌疑。另外,“吃了吗”这句很容易让外国人认为你是在对他/她发出共同用餐的邀请,甚至表示愿意为此埋单。

三、缓解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影响的途径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中职学生才会顺利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英语。帮助学生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将对他们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笔者仅就自身教学经历归纳出三种对策,以期和同行们探讨对策,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母语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属于工科院校,笔者所教的“机加工”和“动力电”两个专业的学生大多中考英语成绩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其中男生的比例为98%,而多半男生是不善于学习外语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笔者第一节课在用英文介绍自己时用的都是简单句,但当时学生就已经开始因为听不懂而有了些小动作,甚至交头接耳讲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笔者整堂课是以30%中文+70%英文的形式完成授课的,但到了后半节课学生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明显增多。经下课后和他们交流,笔者得知他们是因为听不懂才会逐渐没兴趣听的。为减轻他们的英语学习负担,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说一句英文后用汉语解释一遍意思”的方式进行授课。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先听英文讲授,再用中文验证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可以只听中文讲解,比较容易地跟上课堂进度。经观察,班上学生“听天书”及“看见英语脑袋就疼”的情况有了好转,部分学生还慢慢有了些英语语感,接受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后学习成绩有了提高。

2.引导学生借助英汉语言共性掌握英语词汇和句型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往往片面地关注了英汉词汇的差异性,只注意到了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而忽视了英汉词汇的想通之处,比如: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就是有共性可循的,学生可以在掌握合成法和派生法后记忆大量英语词汇。不占少数的英语词汇一词多义属性也对应着汉语词汇的一词多性,例如:“watch”一词,既有“守护、值班人”等名词释义,又有“注视、看守”等动词释义。还有“influence”这个词可以是动词的影响(Young people are quickly influenced by new fashion),也可以是名词的影响(Their influence made him a better person)。

此外,随着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汇融合愈发频繁,一些英语句子中被打下了汉语表达习惯的烙印,曾经的部分“洋泾浜”英语逐步成为标准英语。比如:脍炙人口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本身仅仅是唐人街华人的流行说法,后经广泛传播走出了华人圈,也成了高鼻深目的“老外”们之间的问候语。中职英语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些类似这样的句子,则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母语负迁移影响。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作为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师,其不应该仅仅把照本宣科地介绍完课本上的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若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到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辨别意识。比如:讲到Lesson51 “A pleasant climate”时,若是能简单介绍下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的几个原因(例如英国气候多变、英国人用谈论天气作为不触犯别人隐私的寒暄方式等),学生便会觉得课本上的内容不是那么枯燥了。

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一些易与汉语文化有共鸣的英语习语知识,以降低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排异反应”,比如“burn ones boats”这个习语就来源于公元前49年恺撒大帝在率军横渡鲁比河(Rubicon)时用烧毁渡船来激励士兵的事迹,这与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举非常相似。还有“Barking dogs seldom bite(闹得凶的人未必真的会攻击别人)”,我们从字面上也能猜出“咬人的狗不叫”的意思,中文里也是这样表达的;再有来源于伊索寓言的“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把蛇放在怀里)”就很容易令学生联想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四、结语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看待汉语迁移作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鼓励学生冷静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异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语言层面,还要深入到文化层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减少语用失误;更要重视英语教学氛围的渲染,为学生搭建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会愈发“式微”,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Krashen,S.Newmarks Ignorance Hypothesis” and curren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In S.Grass & L.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135-53.

[3]王爱霞.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蒋志豪,王柠.母语正迁移与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5]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教学对策英语学习中职学生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优化教学方法轻松过“词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