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给学生带得走的美好

2016-07-11 11:35胡金波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童心母爱儿童

胡金波

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

上世纪20年代,斯霞怀着“虔诚之心”,立下了把自己“终身许给少年儿童”的志向。她70年如一日创造了“童心母爱”这一美丽的思想花朵,在基础教育战线散发着醉人芬芳。

童心母爰的实质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在斯霞构建的儿童教育世界里,她视童心为经线、母爱为纬线。

她视童心为教育的“本色”,就如同“绿者叶之本色”,质朴自然,不加矫饰;而母爱为教育“着色”,浓墨重彩,呕心沥血。“本色”既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儿童教育的起点和切点。“着色”既要让儿童教育色彩斑斓,富有趣味性;又要让儿童教育精彩纷呈,体现有效性。基于童心之“本色”,善用母爱之“着色”,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法,她觉得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其乐无穷。

斯霞的以虔诚之心赋予“童心”就是“与儿童打成一片”。与儿童打成一片就是自觉主动地走近儿童、满怀深情地亲近儿童、润物无声地融人儿童。在课余时间里,斯霞和孩子们一起跳、一起唱;节日庆祝活动,她和孩子们一样登台表演。郊游、野营、参观、访问……只要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她都精心组织。孩子们亲她,爱她,听她的话。而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就是从接近、观察、关心儿童中得到启示,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而提炼出来的。

斯霞认为大凡童心必具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童心无瑕。这与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所倡导的“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这“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污染的,故是最完美的,蕴含创造一切美好的可能性。二是童心可昭。儿童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做到既不临渴掘井,也不揠苗助长,更不“凌节而施”,只有自觉“顺其自然”、遵循规律,坚持“理所当然”、初衷不变,才能“果不其然”、事半功倍。三是童心未泯。斯霞从儿童的姐姐到儿童的母亲再到儿童的祖母,鹤发童颜,童心不灭。当她批改学生在作文中写下的“一位漂亮的女阿姨来到我们班级”这句话时,未用成人的眼光将“女”字去掉,这就是对儿童本真而可爱的认识。斯霞强调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只有保持童心,才能自觉呵护童心,进而视童心无错,行童心勿欺,助童心雀跃。

斯霞以虔诚之心对“母爱”作出独具匠心的解读。古往今来,讴歌母爱是“大真至纯、大善无私、大美无言”,但斯霞将这些归结为“自然母爱”,而教师所具有的母爱应是“自然母爱”的升华,体现在“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斯霞认为:从“自然母爱”走向“超然母爱”是以理解为核心、尊重为前提、亲近为手段、智慧为燃料、宽容为载体、行动为基石。“教师的母爱不是万能的,但教师缺少母爱是万万不能的。”缺少母爱的教育,无论教材编写得多么科学,教学环节设计得多么完整,方法应用得多么精妙,实验仪器配置得多么先进,其效果“像星光一样璀璨却很遥远”。教师的母爱正是将学生导向事物本源的桥梁,正是这桥梁让“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

斯霞的“童心母爱”思想始于问题、基于实践、发于内心、源于理性、成于实验,她以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和不间断的求索诠释了“童心母爱”的实质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童心母爰”是教育改革的灿烂底色

当社会变革之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每次变革的尝试都要立足于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寻。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媒介多元,使教育外部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破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与人才培养单一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其供给相对不足、提高办学活力与现有体制机制约束等矛盾,使教育内部发生深刻变革。面对上述诸多变化与深刻变革,“童心母爱”思想越发灿烂夺目、光彩启人。

“童心母爱”的立足点就是培养和造就“活活泼泼的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精于学习、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点就是强调“好学”比“学好”更为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儿童尽性地自由玩耍,使其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让儿童充分地感受艺术,使其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关键点就是强化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学会自立是学会生存的支柱,学会合作是学会生存的环境,学会创造是学会生存的超越,从而回到基础——“一个人都不能落后”;回到生活——“把学习作为信仰”;回到实践——“不给他人添麻烦”;回到以人为本——“培养童心,造就童星”。

教育手段变了,但“童心母爱”的方法价值没有变。信息化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带来了儿童“学习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学习概念和学习手段。但信息化无法代替“童心母爱”,网络化条件下更需“童心母爱”。因为,教育是在现实中创造未来,好的教育一定是有血有肉、具有灵性、富有德性、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教师的有效教学体现在儿童学习兴趣的增强和学习效率提高之中。“童心母爱”的思想强调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用关注能力代替关注分数、用注重“会学”代替注重“学会”,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崇高境界;强调“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教育要求变了,但“童心母爱”的人文关怀没有变。教育是人文化的过程,满足儿童的全面、充分、快乐、健康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进入新阶段,人民期盼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具特色、更为可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就需要给孩子更多的人文关怀。而“童心母爱”的思想正是始于“关怀人文”,终于“人文关怀”。

“童心母爱”思想超越功利。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敞开,以童心让学生感受教育的可爱与快乐,以母爱让学生感受教育的意义和力量,既让儿童活在成人世界中,更让儿童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使其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国家民族和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自己。

“童心母爱”思想超越当下。引领儿童教育走出对记忆的过分强调、对标准答案的过分重视、对分数的过分计较,走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學”的片面励志阴影,将服务学生的发展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统一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之中。

“童心母爱”思想超越传统。强调人文关怀是基于“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的认识,让童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主体力量,让母爱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快乐发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帮助学生创造自信兼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

用“活的教育”诠释“母爰童心”

“童心母爱”凝聚着丰富理论与扎实实践、蓬勃生命和多彩生活的智慧,呈现奉献美与崇高美、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历史统一。

母爱激发童心,童心滋润母爱。感悟童心的前提是畅通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渠道,关键是创造学生悦纳接受的心理氛围,重点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活的教育”。斯霞从了解学生生活人手,每天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气色、精神状态、举止行为。谁的乳牙动了,谁的情绪异常,谁的穿戴不整洁……她都能及时掌握,给予关心指导帮助。

斯霞认为:“只有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成长规律,才能谈到如何教育儿童。”因此,她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走访,力求把握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这一“家访式备课”在她从教的70余年里从未间断。为何我们时常叹息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激情般的好奇”,喜欢问“学这个有什么用”而导致“短期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像斯霞那样,真正地走进孩子、读懂孩子,“童心母爱”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丧失。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办学生所求,成学生之盼,陪伴学生一起成长,正是“童心母爱”的深层价值所在。

呵护童心,既要呵护学生的童心,坚持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又要呵护教师的童心,即精心呵护教师发现儿童的好奇心、读懂儿童的探索心、尊重儿童的关爱心、发展儿童的事业心、赢得儿童的自信心。童心并非不可捉摸,它是实实在在的;母爱并非虚无缥缈,它是简简单单的。母爱的付出往往是对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具体关怀的举动,却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引领学生春风化雨般地自觉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一到下雨天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每当此时,斯霞总是带领老师们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看着他们安全离去。母爱的付出正是医治“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归童年;百般呵护身体,漠视精神成长;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着重解答试题能力”的良药。

斯霞善于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模型、演示实验、幻灯等以及教学语言的通俗、生动、流利,并且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创造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母爱的付出关键是帮助教育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要以儿童为中心、兴趣为中心、活动为中心。斯霞严格训练学生,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卫生。凡是她教过的班级,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读写姿势正确,而且患近视眼的也很少。

提升母爱就是既要教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还要教学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既要教学生善接地气,还要教学生坚守理想;不是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是要给学生带得走的美好。斯霞很不赞成一些教师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她认为课要上得朴实、扎实,讲究实效,“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斯霞认为:“没有生命的生长与生成渗透其中,儿童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实践。”“童心母爱”就是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童存在的幸福感。她批评有的教师上课过于严肃,搞得学生精神紧张。她认为,“在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好”,“如果师生关系形同‘猫鼠关系,那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猜你喜欢
童心母爱儿童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阅读母爱这本书
童心绘天下
母爱的另一面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母爱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