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与公共政策的逻辑

2016-07-11 11:35王烽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杂费公共政策公平

王烽

“两会时间”,教育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的诸多教育类建议、意见,回应人民的渴盼,引发广泛关注。

不论是提出高中教育逐步实现免费,还是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建言,都在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鼓与呼。

建言转化为现实,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撑。

对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许多已有草蛇灰线。如对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提及两点,一是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二是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其背后是分步骤、按类型实施的政策思路。

这体现了国家公共政策鲜明的价值导向。

与个体的个性化体验不同,国家公共政策有其自身的逻辑与架构。

它首先要考虑政府财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4%,是1988年以来增幅最小的。“十三五”期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也会有压力。那么,有限的教育经费增量用到哪里,就需要全盘考虑,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改造薄弱学校、发展学前教育、化解大班额等,涉及是否达到基本标准的问题,在当下自然排序靠前。

还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异。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免除他们的高中学杂费,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非义务教育免费首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起,从有条件的地方做起,能够更好发挥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两会”期间,陕西、青海、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宣布“十三五”时期,高中和学前一年实行免费教育,体现的也是一种扶贫思路,意在通过扶智实现扶贫。

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公共政策出台的大背景。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最缺乏的是水平高且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增强这些学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必须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2015年,国务院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便是对此的及时回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我们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也需要大量的新增经费。这些都说明,国家公共政策还涉及有限的经费用到哪里更“好”的问题,不能贸然出圈。

“两会”前,人民网曾举办“2016年两会热点调查”,近400万网友参与。“教育公平”位居前五。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民生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正义,而公平与正义是国家公共政策的灵魂。因此在制定国家公共政策时,要超越一时一地之需,综合考虑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供需结构、学生成长规律、公众意愿等諸多因素,最根本的是尊重教育规律、解决教育自身最迫切的问题。

为何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没有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到十二年?站在通盘考虑的角度,义务教育不等同于免费教育,它至少要包括四个方面:普及、免费、均衡、强制。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织于社会经济的大网之中。我们不能跨越阶段,也不能硬生生地揠苗助长。

科学与理性,是公共政策的锚。

它保障教育的大船,在公平与质量的航道上平稳前行。

猜你喜欢
学杂费公共政策公平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住房财富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必须公平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天津:免除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学杂费
中国将历史性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