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如何科学发展

2016-07-11 11:3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

“十三五”时期”提升教育质量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因此,教育质量管理变得尤为主要。

为了解我省各地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浙江省教研室于2014年开展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网上问卷调查、材料与文件查阅等形式,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

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动向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方面有许多积极探索。大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质量的管理,也都在思考和规避过于强势的学业评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测评、分项测评,给日常教学正常的“信号”。过去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基本依靠纸笔形式的文化课统考。纸笔测验看似公正,但其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难以考量学科关键能力。一般而言,这一矛盾在小学阶段特别突出。

自2006年起,嘉兴市南湖區就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小学阶段,他们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性质实行多元测评。例如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在小学英语学业评价中,学校增加了听力、口语交际、朗读能力的测试。

在小学科学学业评价中的“操作性任务”现场作业中,学校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或开展探究活动,通过现场观察、行为记录、学生对活动过程及科学原理的解释等定性评价方法,有重点地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小学科学课真正成为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所组成的学习活动。

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厅严令制止小学3年级举行任何形式的统考,反对小学低段进行纸笔学业测试。由此原先在少数学校开展的小学低段“模块化”的“游园式考试”得到推广。

如金华市区与武义县鼓励学校基于学科学习目标与关键能力,设计能体现课程性质的、实践化的、趣味性的分项测评。这种做法在杭州市胜利小学、崇文实验学校、学军小学、采荷三小等学校实施多年,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这些尊重课程性质的评价探索,促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以及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它给日常教学以正确的“信号”,使课程实施更为良性。

重视综合素质,规范体艺等课程实施。以往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重视文化课,忽视体艺等课程学习质量,如今这种倾向在不少地区正得到扭转。一些县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监测,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临海市2011年制定了《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开始对所辖小学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抽测,防止学校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抽测内容包括品德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技能素质。每年的随机抽测督促学校规范开设课程。

南湖区开展“课案合一,有教有得”的学科视导,进行音、体、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常规检查与学生素养评价。区教研室通过教案查阅、教师访谈、作业查阅、学生素养测试、学生问卷等方式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以该校教师教案中的学习内容为例,进行学生素养测评,具体监控这些技能类课程的实施质量。

台州市路桥区把初中学校体艺、综合实践活动获奖情况,违规分班和违规节假日补课等情况纳入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的依据中,促使对学校的评价从原来单纯以考试分数排名转向多元评价,也促使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尝试等级评价,淡化高端竞争。关于学业成绩应等级呈现还是分数呈现,业界的争论较为激烈。表面上,分数制能更为精确地描述学生的学业情况,便于管理立场的比较或问责,但这要求测验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表面上,等级制只是给出学生学业水平的粗略评估,学生间的差距相对模糊一些,却有利于减少学生在高端竞争中的过度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专注于分数。比如许多小学生的学科成绩已经达到95分了,争取再提高分数的代价很大且未必值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各地都曾在小学推行等级制评价,但大部分地区后来又恢复到分数制。在这种情况下,路桥区提出,“不为绝对分数而竞争”,在小学阶段坚持“真的”等级制,以避免学校间、教师间简单的分数攀比。他们完善学生成长档案,以等级呈现小学学业成绩。A、B、C、D、E五等的比例分配给学校,并规定各学校最高分下浮10分以内都是A等。这样,师生就可以不再紧盯分数,特别是给优秀学生松了绑,也有利于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学校间的可比性不强了,但这有利于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

激活学校智慧,反制统考统测。在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中,当管理变得强势时,就会愈加将学校、教师置于被评价的境地,促使他们产生应对心理。这种简单意义的“管理”可能有违评价的真正功能。

调研中我们发现,积极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路桥区和南湖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在评价问题上给学校留有空间,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展评价改革。

在路桥区的校长座谈会上,多所学校提出了评价改革探索方案。如路桥小学的展示性评价、过程性的单项检测以及从评价改革引发的作业改革;路桥四中加强德育养成课程,重视学习习惯的评价,减少学科评价的权重,尝试以学分制的形式描述学生学习经历。路桥区教育局余功清副局长较为辩证地分析了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利弊,希望学校能在科学的模糊评价和延时评价方面有所探索。这样的反思与创新精神以及“指导为主,控制为辅”的教育质量管理策略,激活了学校的实践智慧,增强了学校策划与运用评价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对统考统测形成反制作用。

关注学习成本,引导轻负高质。在教育质量管理上,地方一直是“教练员”,学校与教师相当于“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运动员”不惜代价已成惯例。所以,在减负、监控学习成本与代价等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很容易表现为“叶公好龙”。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走出纠结,旗帜鲜明地推广“绿色评价”,杭州市上城区、嘉兴市南湖区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南湖区在推进“促进学生学习力发展”的进程中,试图构建基于学生学习力三要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发展的“绿色评价”指标,开发相应的量具,在区域层面改变教育评价的导向,体现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成本”“关注深层次的学习质量”的思想。

关切后进群体,促进均衡发展。采用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思路,常会加大学校间的分化,但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教育质量管理必须要有利于引导均衡发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

临海市教育局2009年制定了《初中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较细致地规定了学业质量动态监测的方法。该学校教学质量指数T值由参测人数率、(1-后30%率)、平均分率和优秀率加权组成。它在反映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动态变化的同时,侧重于引导学校关心弱势学生,提高弱势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愿望与信心。特别是对后30%学生的教学质量分析做得比较细。提高后30%学生的学业情况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有利于促进学校及地区之间的均衡。这一制度利用评价杠杆撬动学校抓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对克服部分学校消极懈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下发的“控制统考统测”的通知是及时的,但要真正控制住且不反弹,必须帮助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真正了解“统考之弊”,明白“控制之义”。考试不是教育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不正确的考试和错误的考试运用。

之所以要批判和控制统考统测,是因为它有三个消极元素:统、比、综。

以统考统测抓质量的思维定式相当顽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多元评价还是“快乐考试”方面的评价改革探索,均以小学为主,而初中的评价改革却乏善可陈,教育质量管理仍以统考统测为主。统考统测时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使得学生的基础与特点都被忽略,使得所有鲜活的学习都必须服从死板的形式。

根据网络调查的统计,有40.8%的小学教师和62.2%的初中教师认为统考统测对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有帮助。但关于考试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表示怀疑的小学教师达72.4%,初中教师有57.5%。有79.8%的小学教师和66.0%的初中教师认为统考统测对教学秩序有明显的影响。

调查也发现,在关于统考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帮助作用和对教学秩序的消极影响的判断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判断为帮助大,消极影响小,与普通教师的判断分歧较大。

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待改进,比较心理、强势公布考试成绩与排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时候,“统”的目的是为了“比”,以为“比”就能促进。因为横向比较是一种“赛马思维”,它关注的是少数领先者,在激励前30%的同时,打击后70%。而且没有建设性的“比”,平添压力与焦虑,未必能帮助师生改进学习。

据网络调查发现:统考数据一般都会分析到学科、年级、班级和每位教师,只是公开方式不尽相同。31.3%的教师所在的学校会将统考成绩在教工大会上公开,24.1%会在年级组或教研组公开,44.6%只通知個人。初中的公开率约为80%,小学的公开率约为45%。39.5%的初中教师反映学校通常在年级组公布成绩,这是横向比较最激烈的场所。

统考统测数据的运用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从调研情况看,统考统测数据被过多运用于各校间、校内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甚至与教师的晋职、收人挂钩,这将会导致统考统测的变味与走样。

将教育质量概括到一个自定义的综合量来表示,便于管理,但失去了诊断与改进的本意。教育质量管理中,通常的做法是利用考试成绩数据,按照体现行政意图的一个公式,加权计算,得出“教学质量综合指数”,利用此值的排名升降,评价学校教学质量。这种做法在体现行政导向上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会助长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功利思想,以教学中的“GDP”评价学校和教师;它可能便于管理,但高利害的评价会强化“唯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判断,造成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失衡,诱导不节制地加大学习成本的冲动。

从学校看,目前区域性统考与学校统考的频率太高,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很大。各地应制止或减少以横向比较为主要目的的统考,引导考试从各校的横向比较转到诊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上来。宁可少考,但每次考试都要充分利用。各地教研部门要帮助学校开展基于评价实证的教学改进行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与学校管理,形成“以校为本”的工作机制。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传递的“三个关注”的精神,是当前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指针。我们要以改变地方政府与教育局的学校评价制度为重点,加强观念引领,推动技术进步,破解机制性问题,重点宣传“关注学习过程的成本与路径”的思想,克服部分地区简单追求学业成绩与升学率的评价制度。

我们反对依赖统考抓质量的做法。但要让已成惯性的统考制度真正停下来,单靠行政命令是不够的。我们要在机制层面推广教育评价改革方面有建树的区域典型经验,同时要研究替代统考统测的、体现课程性质的、有较好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以防止有些地区“已经停步”的统考“死灰复燃”。

在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中,评价工具的质量是无法回避的。各地统考统测试卷的质量是当地教育质量管理的前提,但这又是当前一线教师诟病的焦点。除了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命题技术研究和队伍建设之外,建议各市建立对县(市、区)统考试卷的评议研究制度,坚持“基于标准,能力立意”“易而不死,活而不难”的命题思路,杜绝难繁偏旧,在源头上提高教育评价的质量,以努力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遏制应试化教育倾向。

实践表明,学业评价的工具不仅仅是纸笔测验,还应有一些体现课程性质的实践任务。各地教研部门要从课程特点出发,根据该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开发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在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中,要弱化横断性评价,推广过程性评价,让评价融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各类课程开足开好,按照各类课程适合的学习方式实施。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睡个好觉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