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要】目的:以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目前不良药品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收集的2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报告对目前药物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种类药物,抗感染药居首位(20.50%),其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占比最大(40.3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50.0%),而主要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69.78%)。结论:医院有必要推进开展临床药物监测活动,临床工作中重视ADR,强调合理用药,进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9-01
随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患者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关系日益复杂,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及矛盾。随着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药物滥用问题的逐渐增多,药品不良反应(ADR)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本文收集了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278例,根据药物品种、剂型、科室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中规律,以期指导后续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收集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呈报的2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病人基本资料、药物不良反应种类、给药途径、药品累及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的比较
2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194例(69.78%),口服给药41例(14.75%),局部外注给药6例(2.16%),皮下注射给药5例(1.80),肌肉注射6例(2.16%),静脉推注2例(0.72%),其他24例(8.63%)。
2.2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分布
按照药品分类方法将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如下表1所示,结果显示抗感染类药品引发的ADR例数最多57例(20.50%),包括:氟喹诺酮类23例(40.35%,占比最大),头孢菌素类14例(24.56%),硝基咪唑类11例(19.30%)及其他。
2.3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
在2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累及器官或系统包括骨骼系统37例(13.31%),消化系统139例(50.0%),听神经系统32例(11.51%),视神经系统29例(10.43%),血液系统22例(7.91%),内分泌系统19例(6.83%),其中累及消化系统例数最多。
3讨论
随着传统医学从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型,药学及其相关服务成为目前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临床和门诊用药安全、药品质量等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可对医院的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的不良反应报告,以期找寻其中不良反应规律,就常见、多发性不良反应进行有效、针对性预防。
本文结果可知,在多种给药方式中,因静脉滴注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可能与静脉类药物使用增多,静脉用药易受环境、药物颗粒、配伍等多重因素影响[2]导致。引起对于注射类药物需严格掌握患者适应症,选择适合的给药方式,可以口服给药的尽量不要注射,可以肌肉注射的,则尽量不要静脉滴注或者推注,必须静脉推注的则要严格监测用药过程。表1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仍然较多(20.50%),这与目前抗生素滥用、医疗监管不严格等原因有关,提示需加大抗生素合理药用的宣传力度,督促医生注意药物禁忌,了解药物用法,同时需告知患者抗生素滥用危害和不良反应症状,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上报。本文结果可知,消化系统(尤其是胃肠道系统)目前累计器官或系统最多,
其可能是因为目前口服类给药比例大,而口服给药后常需经过胃肠道吸收,药物会作用于胃肠道局部,进而发生ADR[3];因此临床应适当调节胃肠PH值,加用胃黏保护剂,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过敏史,按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特别是长期用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必要时及时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ADR发生。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逐渐受到关注,要求其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适应临床药学工作的需要。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工作。医师、药师、护士应该进一步加强药物相关知识学习,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改变日益泛滥的滥用输液、滥用药品等医疗陋习;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工作,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诊疗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J]. 中国药物评价, 2014,9(4):254-256.
[2] 刘花, 冯变玲, 杨世民,等. 我国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房, 2014,10(12):1062-1066.
[3] 石素平, 廖佑荣. 某院2012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