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设计与研究

2016-07-11 06:41蒋依娴
闽台关系研究 2016年3期

蒋依娴

(阳光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5)



经济与社会

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设计与研究

蒋依娴

(阳光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5)

摘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四化“同步”关系的内涵,绘制“四化”两两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图,在此基础上合成、绘制“四化同步”系统动力学(SD)模型的系统流图,分析并设计系统流图中主要模块的各类变量及变量间函数关系方程式,最后指出根据所设计的“四化同步”SD模型的模拟与仿真思路。研究设计的“四化同步”SD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地区、不同政策下“四化同步”的发展轨迹与特征,有助于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征获得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最优对策。

关键词:四化同步;SD模型;因果反馈回路图;系统流图;变量函数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较为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也逐步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7.7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6.1%。但是,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易陷入“造城行动”的误区。为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四化同步”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四化之间有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密切联系,探索“四化同步”的演进机制,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有文献中对于“四化同步”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机理定性分析。李二超等指出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灵魂、城镇化是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徐君等指出新型工业化是主导、信息化是手段、新型城镇化是重点、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崔凯等指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引擎、信息化是手段、城镇化是依托;范从来等认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颜海林等以协同发展为视角,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需要建立开放式的系统;姚清波与李二超、韩洁指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化发展;郭熙保、白松涛指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四化”同步的根本出路;王沛霖认为IT创新能够服务“四化”同步发展。对“四化同步”量化分析的学者有:袁晓玲、景行军等总结提炼出“新四化”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熵值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夏春萍等采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方法对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等等。

“四化同步”的演进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四化”子系统的简单相加,系统的行为呈现动态的非线性特性,时间滞后效应造成了系统中原因、结果和现象在时空上的分离。因此,凭借人的经验及判断对“四化同步”演进系统的阐述略显不够深刻。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有着“战略与政策实验室”之称,本文借助SD理论与研究工具,从定性与定量层面深入厘清环环相扣的“四化同步”演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反馈关系,通过绘制因果关系图、设计系统流图及其内部结构,建立起“四化同步”SD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剖析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四化”的互动机制、共同演进过程,从而为新型城镇化的“四化同步”建设的决策分析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工具。不同地区均可使用该模型,通过导入其城镇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模拟与仿真,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发展特征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四化同步”演进轨迹,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制定“四化同步”的推进战略与对策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二、“四化同步”SD模型总体建构思路

本文将根据以下思路构建“四化同步”SD模型:

第一,分析“四化同步”SD模型的理论基础:四化内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四化同步”的内涵应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1]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与传统的“四化”相比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四化”的内涵与要求分别如下: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与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城镇的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更应注重城镇质量、内涵的提升,强调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

新型工业化——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内涵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

农业现代化——要求使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结构的优化、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土地的集约化与科学利用,以及农业科技智能水平的不断增长,使传统农业成为“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信息化——要求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极大提升不同领域的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是生产力变革的利器。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的内涵在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

第二,确定“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的目标。本文设计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的目标为:构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互动的系统,用以判断“四化同步”发展的反馈规律与发展程度。

第三,分析“四化同步”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以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反馈回路为工具,分析与表达“四化同步”系统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和反馈回路,作为构建“四化同步”SD模型的基础。

第四,确定“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边界。(1)时间边界。梅都斯(Meadows)认为,时间边界有两种互不排斥的决定方法:一个是问题本身行为形态明朗化所需要的时间;一个是系统对政策作用做出充分反应的时间。[3]虽然“四化同步”提出的时间不到两年,但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信息化的投入建设在更早的时候已经被践行,鉴于一个系统对政策作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本文将“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的时间边界确定为5~10年,不同地区可根据其新四化的践行时长进行设定。(2)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的内生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动态行为的产生是由系统内部决定的。[3]本文考察的是城镇“四化同步”的发展规律,因此,本文将影响一个城镇“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之间协同发展的互动因素,以及能够体现新四化内涵和要求的因素作为“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的内生变量。具体变量将在系统流图中展现。

第五,设计“四化同步”SD模型流图与系统结构。此为模型构建的主要步骤,需要区别“四化同步”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变量,在因果回路图的基础上绘制系统流图,并设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方程式,从而形成“四化同步”SD模型,依此提出模拟与仿真思路。

三、“四化同步”系统因果反馈关系分析与因果回路图设计

反馈是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果回路图则是表示系统反馈结构的重要工具。“四化同步”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因此,遵循“不要将所有回路放入一个大图”的因果图绘制原则,本文在剖析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间两两反馈、同步关系的基础上,以六张因果回路图分别表示系统内部互动过程的因果假设。

图1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一)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发展所具有的聚集规模效应带动人力资源聚集、经济水平提高与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新型工业化以科技水平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带给城镇更好的建设与发展。前者促进后者,后者带动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新型城镇化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从而刺激工业产品需求和工业总产值的增加,而城镇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促使工业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深加工发展,将改善工业产业结构;并且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聚集为工业发展输送了充足的劳动力,使工业产能不断增长;再则,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教育、科研、技改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都相应增加,为工业科技水平提升和工业现代化建设投资提供了保障。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产业聚集效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且工业科技水平在运用中不断提升,这些都能够带来工业节能降耗减排能力的提高,符合生态环保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另外,科技水平的提升带来工业产值的进一步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增加,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发展带动经济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前者带动后者,后者支撑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2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图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图3 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图4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与需求,从而刺激农业产品与农副加工业产品需求增加,前者促使农业总产值增加,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后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农村土地规模化利用的可能性增大;再则,新型城镇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为农业发展投入更多的教育、科研、技改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为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资提供了保障,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农村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4];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为新型城镇建设输送更多的人力资源。

(三)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发展带动经济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化为健全城镇功能、实现智能城镇生活提供支持。前者保障后者,后者提升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3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信息化产品消费市场与需求,促使信息化相关产业总产值增加;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将更多地投入到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教育、科研、技改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中,为信息化科技水平提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提供了保障,从而带动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城镇智能化建设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5];其带来的信息产业产值的进一步增加则反哺于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提升后者,后者支持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4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图5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图6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回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大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时,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现代化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工业人力资源提供保障;且现代化的种植与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生产效率增加,能够为工业提供更多低价优质的原材料,降低工业成本,从而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发展。

(五)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支撑后者,后者带动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5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加大了信息化相关产业的需求,而新型工业的发展又为信息化的技术提升与应用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

信息化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高智能水平的新生产力,将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与工业科技水平;同时,信息化发展为商品、人力、技术、信息等的快速聚集提供了手段,带动互联网零售产业发展,降低工业产品的销售成本,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从而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六)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支撑后者,后者带动前者,二者形成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6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智能决策与科技水平提升加大对信息化相关产业的需求,且为信息化的技术提升提供了运用环境。

信息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智能水平的新生产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科技水平;同时,信息化发展带动互联网零售产业发展,降低农业产品交易成本,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四化同步”SD模型流图与系统结构设计

(一)系统流图设计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中的定性分析工具,给出了模型的主体结构,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前文已深度剖析“四化同步”系统两两之间的关系,要研究“四化同步”发展的演化机理,还需要将前文分析的六部分因果反馈回路图相互嵌合。在嵌合过程需要将因果反馈回路图中所涉变量分别确定为模型的流位变量、流率变量和辅助变量,并对部分变量进一步细化,引入必要的辅助变量,将其中非必要的若干中间变量剔除,以此设计系统流图。在保证模型结构完整性、反馈科学性的基础上,系统流图的结构应避免过于复杂庞大。

鉴于“四化同步”所涉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等系统本身为复杂系统,勉力精简之后的流图模型依然较为复杂(见图7)。

图7 “四化同步”SD模型系统流

(二)系统内部结构:系统变量的函数关系方程式设计

流图是外在变量类别与变量反馈关系的表达,与系统流图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内在变量之间函数关系方程式的设计,利用表函数、DELAY1等函数表达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必要之处选取适当的参数,方形成SD模型的完整结构。

由于模型较为庞大,以下将模型分为新型城镇化水平子模块、新型工业化水平子模块、农业现代化水平子模块与信息化水平子模块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其主要构成变量、变量类型、主要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每一部分均指出模型中出现的非标准统计指标变量的计算方程式,方程式的辅助变量均挑选地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标准统计指标,使设计的“四化同步”SD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地区“四化同步”的动态发展情况。方程中L代表存量,N代表初始值,C代表常量,R代表流量,A代表辅助变量;另外,本文中辅助变量的量纲暂未写入。

1.新型城镇化水平子模块

(1)本模块主要流位变量(存量):新型城镇化水平。本子模块中,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变量类别设立为存量,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净增速”这一流率变量进行积分表达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逐年累积过程,本文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函数表达式为:

L新型城镇化水平=INTEG(新型城镇化净增速)

N新型城镇化水平初始值=1.0

单位:无量纲

(2)本模块主要流率变量(流量):新型城镇化净增速。根据前文对“四化同步”内涵的阐述,除了被视为传统城镇化水平考察指标的“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增长率”外,本文另增“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系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系数、城镇环保水平增长系数、城市生态水平增长系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智能化水平增长系数”等六项指标作为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考察要素,因此,新型城镇化净增速的函数表达式设计如下:

R新型城镇化净增速=(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增长率+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系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系数+城镇生态水平增长系数+城镇环保水平增长系数+城镇智能化水平增长系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7

单位:无量纲

(3)本模块关键辅助变量。本子模块中的关键性辅助变量为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净增速的七大变量,这七大变量与其他辅助变量构成的函数方程如下:

A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增长率

=[城镇常住人口-DELAY1(城镇常住人口,1)]/DELAY1(城镇常住人口,1)

L城镇常住人口=INTEG(城镇常住人口净增量)

说明:城镇常住人口初始值取研究地区的城镇常住人口初始值

A城镇常住人口净增量=WITH LOOKUP(农村劳动力转出)

说明:在系统动力学软件中,DELAY1函数表达变量的延迟;WITH LOOKUP表函数表达其与相关变量的非线性关系,表函数的数值来源于研究地区历年的统计年鉴。

A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系数

=IF THEN ELSE(城乡生活水平差距-DELAY1(城乡生活水平差距,1)<=0,0.2,0)

A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农村生活水平-城镇生活水平(城镇恩格尔系数)

A城镇恩格尔系数=WITH LOOKUP(Time)

说明:在VENSIM软件中,Time为影子变量,代表输入的变量值为统计年鉴中每一年的相应数据。

A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系数= WITH LOOKU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A城镇生态水平增长系数=建成区绿化覆盖增长率

A建成区绿化覆盖增长率= WITH LOOKUP(Time)

A城镇环保水平增长系数

=(工业节能降耗能力增长系数+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处理能力增长率)/2

A城镇智能化水平增长系数

=信息化水平增长率=[信息化水平-DELAY1(信息化水平,1)]/DELAY1(信息化水平,1)

A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率=WITH LOOKUP(Time)

2.新型工业化水平子模块

(1)本模块主要流位变量(存量):新型工业化水平。本子模块中,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变量类别设立为流位变量,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净增速”这一流率变量进行积分表达新型工业化水平的逐年累积过程,本文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函数表达式为:

L新型工业化水平=INTEG(新型工业化净增速)

N新型工业化水平初始值=1.0

单位:无量纲

(2)本模块主要流率变量(流量):新型工业化净增速。根据前文对“四化同步”内涵的阐述,本文将“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增长系数、工业人力资源优势增长系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工业科技水平增长系数、工业节能降耗能力增长系数、新型工业化建设投资额增长系数”等六项指标作为影响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考察要素,因此,新型工业化净增速的函数表达式设计如下:

R新型工业化净增速=(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增长系数+工业人力资源优势增长系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工业科技水平增长系数+工业节能降耗能力增长系数+新型工业化建设投资额增长系数)/6

单位:无量纲

(3)本模块关键辅助变量。本子模块中的关键性辅助变量为影响新型工业化水平与净增速的六大变量,这六大变量与其他辅助变量构成的函数方程如下:

A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增长系数

=信息化相关产业产值增长率=WITH LOOKU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A工业人力资源优势增长系数

=工业劳动力供给增长率=WITH LOOKUP(城镇常住人口净增量增长率)

A工业总产值增长率=WITH LOOKU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A工业科技水平增长系数=(R&D投资额增长率+信息化水平增长率)/2

=((“R&D投资额”-DELAY1(“R&D投资额”,1))/DELAY1(“R&D投资额”,1)+(信息化水平-DELAY1(信息化水平,1)/DELAY1(信息化水平,1)))/2

A工业节能降耗能力增长系数=“R&D投资额”-DELAY1(“R&D投资额”,1)

A新型工业化建设投资额增长系数

=(工业投资完成额-DELAY1(工业投资完成额,1))/DELAY1(工业投资完成额,1)

3.农业现代化水平子模块

(1)本模块主要流位变量(存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本子模块中,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变量类别设立为流位变量,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净增速”这一流率变量进行积分来表达其水平的逐年累积过程,本文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函数表达式为:

L农业现代化水平=INTEG(农业现代化净增速)

N农业现代化水平初始值=1.0

单位:无量纲

(2)本模块主要流率变量(流量):农业现代化净增速。根据前文对“四化同步”的内涵的阐述,本文将“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系数、农业现代化投资增长系数、农业科技智能水平增长系数、农业结构优化增长系数、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增长系数”等六项指标作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考察要素,因此农业现代化净增速的函数表达式设计如下:

R农业现代化净增速=(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系数+农业现代化投资增长系数+农业科技智能水平增长系数+农业结构优化增长系数+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增长系数)/6

单位:无量纲

(3)本模块关键辅助变量。本子模块中的关键性的辅助变量即为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净增速的六大变量,这六大变量与其他辅助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方程如下:

A农业总产值增长率=WITH LOOKU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A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系数

=(新型工业化水平-DELAY1(新型工业化水平,1))/DELAY1(新型工业化水平,1)

A农业现代化投资增长系数

=(农业投资完成额-DELAY1(农业投资完成额,1))/DELAY1(农业投资完成额,1)

A农业科技智能水平增长系数

=((“R&D投资额”-DELAY1(“R&D投资额”,1))/DELAY1(“R&D投资额”,1)+(信息化水平-DELAY1(信息化水平,1))/DELAY1(信息化水平,1))/2

A农业结构优化增长系数=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A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增长系数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DELAY1(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DELAY1(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

4.信息化水平子模块

(1)本模块主要流位变量(存量):信息化水平。本子模块中,将“信息化水平”的变量类别设立为流位变量,通过对“信息化净增速”这一流率变量进行积分来表达其水平的逐年累积过程,本文将信息化水平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函数表达式为:

L信息化水平=INTEG(信息化净增速)

N信息化水平初始值=1.0

单位:无量纲

(2)本模块主要流率变量(流量):信息化净增速。根据前文对“四化同步”的内涵的阐述,本文将“信息化产业产值增长率、信息化技术水平增长系数、信息化设施与发展建设投资增长系数”等三项指标作为影响信息化的考察要素,因此信息化净增速的函数表达式设计如下:

R信息化净增速

=(信息化产业产值增长率+信息化技术水平增长系数+信息化设施与发展建设投资增长系数)/3

单位:无量纲

(3)本模块关键辅助变量。本子模块中的关键性的辅助变量即为影响信息化水平与净增速的三大变量,这三大变量与其他辅助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方程如下:

A信息化产业产值增长率=WITH LOOKU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A信息化技术水平增长系数

= (“R&D投资额”-DELAY1(“R&D投资额”,1))/DELAY1(“R&D投资额”,1)

A信息化设施与发展建设投资增长系数

=(信息化产业投资额-DELAY1(信息化产业投资额,1))/DELAY1(信息化产业投资额,1)

(三)“四化同步”SD模型的模拟与仿真思路

以上的系统流图与系统内部方程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化同步”SD模型,可应用于不同地区进行“四化同步”系统的模拟与仿真,思路如下:

第一,选择典型地区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四化同步”演进轨迹。上述“四化同步”SD模型是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而设计的,模型模拟与仿真的数据可来源于试验地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局网站、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种专项统计年鉴。模型试验的地区可选择具有不同特征的城镇,如山区远郊型、沿海远郊型、山区近郊型、沿海近郊型,以便考察模型的灵敏性,并对不同类型城镇的“四化同步”水平进行对比与分析。

第二,通过关键变量调控模拟,分析仿真结果并提出对策。在使用“四化同步”SD模型仿真时,可对影响模型的关键变量(如影响四化水平的各大辅助变量)予以输入脉冲函数、平滑函数、改变常数类参数数值等方法,展示不同政策下“不同情景”的实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发挥系统动力学的“政策实验室”功能。

五、结论

“四化同步”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有利于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四化同步”的演进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思维方法设计的“四化同步”SD模型,能够呈现“四化同步”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并反映“四化同步”发展的互动与反馈关系。

“四化同步”SD模型的构建尤以模型系统内部因果反馈关系和系统流图设计最为关键,本文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者可以利用该“四化同步”SD模型为不同地区的“四化同步”情况进行仿真——帮助不同地区分析其“四化”发展的演进轨迹以及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不同方式,或者进行政策模拟——试验实行不同政策对“四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依据不同地区的禀赋、资源与产业优势等实际情况,提出实现当地“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管理对策,引导“四化”朝同步优化的目标演进。

参考文献:

[1] 杨鹏,朱琰洁,许欣,等.中国实现“四化同步”的挑战:目标VS制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87-112.

[2] 刘文耀,蔡焘.“四化同步”的本质特征和指标构建[J].改革,2014(8):65-71.

[3] 黄章树,任继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信息化动态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2):177-179.

[4] 陈文魁.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1-32.

[5] 牛文元.中国“新四化”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8.

[责任编辑:郭艳云]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SD Model System Design and Research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JIANG Yi-xi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Yango College,Fuzhou 350015,Fujian,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theory of system dynamics,firstly analyses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new-type urbanizatio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in the new urbanization background,then draws the causal feedback charts and system flow diagram chart, designs variables of the main modules and the equations between variables; finally,points out the simul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d SD model.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SD model designed is available to simulate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development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policies,and to help to propose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SD model;causal feedback chart;system flow diagram;variable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类(JAS14378)

作者简介:蒋依娴(1985-),女,福建仙游人,阳光学院管理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99(2016)03-0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