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醒脑方联合西药治疗发作性睡病25例

2016-07-11 02:03张志军顾媛媛张爱玲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观察

张志军,顾媛媛,张爱玲

(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临床研究·

参芪醒脑方联合西药治疗发作性睡病25例

张志军,顾媛媛,张爱玲

(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醒脑方联合西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发作性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哌甲酯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参芪醒脑方(黄芪、党参、淫羊藿、制附子、升麻、葛根、石菖蒲、郁金、藿香、半夏、茯苓、川芎、老葱、鲜姜)水煎,1 d 1剂,分3次口服。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芪醒脑方联合西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1 a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芪醒脑方/治疗应用;临床观察

发作性睡病是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1]。本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的功能亢进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常用苯丙胺、利他林等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且病情容易复发,疗效缺乏稳定性。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 2010年6月—2015年6月,笔者采用参芪醒脑方联合西药治疗发作性睡病25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发作性睡病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平均(15.26±3.05)岁;病程平均(5.85±1.01)个月;每日发作次数3次以下者16例,3~5次者6例,5次以上者3例。每次发病时间持续5 min以内者8例,持续5~10 min者15例,30 min以内2例;伴猝倒症9例,睡眠瘫痪症11例,入睡幻觉5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平均(15.11±3.10)岁,病程平均(5.79±1.06)个月,每日发作次数:3次以下者15例,3~5次者8例,5次以上者2例。每次发病时间:持续5 min以内者9例,持续5~10 min者13例,30 min以内者3例;伴猝倒症8例,睡眠瘫痪症10例,入睡幻觉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按照《新编治疗常规》[2]中相关标准。①好发于20岁以内青少年男性。②除正常睡眠外可在任何时间或场所(行走、进食、谈话、劳动)入睡不可自制;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可每日数发,常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入睡幻觉。③脑电图可有睡眠发作和睡眠脑电图表现,快速眼动(REM)睡眠波可提早出现。④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哌甲酯片(由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00218,10 mg/片)5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参芪醒脑方,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淫羊藿20 g,制附子8 g,升麻15 g,葛根30 g,石菖蒲30 g,郁金20 g,藿香20 g,半夏10 g,茯苓30 g,川芎15 g,老葱、鲜姜为药引后下。水煎,1 d 1剂,分3次口服。

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4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复发例数和总复发率。

5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脑电图无REM睡眠波出现,1 a内无复发。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及时间比治疗前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脑电图偶尔有REM睡眠波出现。无效:症状无改善,脑电图有REM睡眠波。

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结果

7.1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1,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2两组治疗后1 a内复发情况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1 a内复发情况对比

8讨论

发作性睡病属中医学“嗜眠”“多寐”范畴,病机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3]:①阳虚阴盛。《灵枢·寒热》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脾肾阳虚、阳虚阴盛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阳主动,阴主静,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阳气不足,运化、鼓动无力,无力制阴则阴盛,阴盛则多寐。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②湿困脾胃。《丹溪心法·中湿四》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 脾主四肢肌肉,阳虚运化推动无力,津液运行不畅,湿邪内生困脾胃,导致肢体、肌肉沉困无力、好卧喜寐。③清阳不升、痰浊蒙窍[4]。清阳之气不能上升,痰浊内盛,上蒙清窍,阴阳二气不相顺接,使患者呈发作性嗜睡。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当以温补脾肾之阳为基本治疗,兼顾升清化痰、开窍醒脑,方能收获全效。

参芪醒脑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气,补后天之本,绝生痰之源;淫羊藿、制附子温肾阳,补先天之本,鼓动全身阳气,使阳气旺盛,阴湿之邪自消;升麻、葛根助清阳之气升腾;石菖蒲、郁金豁痰力强,开窍醒神;藿香化湿醒脾;半夏、茯苓化痰祛湿;老葱、鲜姜芳香通阳、开窍醒神;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兼活血行气之功,可引药力上行少阳经。全方共奏温补脾肾、升清化痰、开窍醒神之效。

9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张学庸.新编治疗常规[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255.

[3]柴茂山.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0):1884.

[4]赵先伟,亓淑爱,王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发作性睡病22例[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11):48.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17-02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09

收稿日期:2015-10-09;修回日期:2016-01-14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