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心理规律

2016-07-11 06:01胡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胡凯��

摘 要:

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心理规律。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教育者价值引导的去中心化趋势、教育接受者自主建构的两面性、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又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的凸显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心理矛盾是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其基本心理规律仍然是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并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心理规律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1-0030-04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心理规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要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应从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和心理矛盾入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网络环境中,运用网络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自然和社会环境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出教育者价值引导的去中心化趋势、教育接受者自主建构的两面性、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又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的凸显性。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价值引导的去中心化趋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属于自己特定的引导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价值引导的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呈现去中心化趋势。

网络传播是典型的多点对多点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这是对传统的单点对单点的线性传播方式的革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在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是信息占有的优势者,其权威和主体地位能有效得以体现,而网络环境的开放和信息的海量,使得教育者价值引导主体地位的中心性大大弱化,教育者对教育活动引导和控制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环境是开放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实现自主参与和独立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网络交往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以平等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活动。教育者如果在网络环境中固执地要以权威自居,甚至始终居高临下的对受教育者“发号施令”,就可能造成“无人响应”的结果。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自主建构的两面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日益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网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该过程实质上就是网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显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增强的自主建构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和拓展。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和随意性也使人们远离了自己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在行为上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少的约束,受教育者一旦在辨别力、自觉性和自制力等方面不够成熟,就会出现认识迷茫、思想混乱和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辨别力、自觉性和自控性等方面的不成熟、主体性欠弱的状态不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尽管广大网民是必定的主要的受教育者,但如果他们不主动选择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就很难与教育者形成互动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难以展开。此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和欲望越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控力就越弱,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转化和提升就越艰难。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的全新展现。但不只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由于网络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工具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因此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在坚持主导性方向的同时,也必须深入思考内容与表现形态相统一,引导教育对象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新拓展。在内容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地位,倡导网络文化的多样化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网络传播分众化特点分层次分类型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传播的监督和管理。而在内容的表现形态上要对网络媒介特性和功能有充分认识,贴近教育对象的话语体系,引导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无中心、多向交互等功能,打破了现实的单向度模式,逐步形成了多向度的互动模式。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如宋元林总结的情理交融法、示范比较法、教乐协调法、自我教育法四种方法。刘新庚提出的平等交互式、虚拟情境式、现代开放式。杨直凡、胡树祥的“眼睛对屏幕”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教育指导方法、“键对键”、“心对心”沟通交流方法三种方法。徐建军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结为: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主体交互法、虚拟现实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等等。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网络社会场域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种网络社会场域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人们生产、传播信息和从事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虚拟实在社会场域,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张再兴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从技术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三个层面系统地讨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他们认为,从技术维度看,网络的基础技术架构由计算机、连接计算机的网线、网关、路由器等设备及其互联协议组成。作为网络世界的基础,网络的基础技术构架和网络化逻辑对于网络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规制。从社会维度看,网络为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网络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得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出现具有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使得某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特殊的社会结构走向社会中心地带。在信息技术网络与社会交往网络的相互作用下,人们能动地再生产、再创造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网络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是一个在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和结构关系基础上的复杂行为系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集中表现在网络社会场域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延伸、拓展和融合。一方面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模拟和反映,网络空间不仅是网络媒介生成的人们活动的模拟场景,更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新领域。网络社会场域与现实社会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种交互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综合的十分复杂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场域又是超越现实社会的一种拓展,它改变了社会结构和媒介环境,作为一种虚拟实在环境,它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空间的众多特性,这些特性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重大的更加复杂的影响。

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的凸显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运用一定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向着一定社会要求转化的过程。因此,这一矛盾仍然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体现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它具体矛盾。

而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阶段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矛盾,不难看出,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诸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的知、情、意、行之间的矛盾,等等。该过程基本的心理矛盾是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施教内容、方法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现状和心理水平所形成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心理矛盾则表现为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即教育者要运用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体现出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受教育者则对教育者的施教有选择权利,可看可不看,可听可不听,体现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凸显出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稳定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列宁指出:“规律和本质之间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内部联系,不是外部联系;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是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不是混同于其他事物的联系。按照规律的定义,我们试图将心理规律定义为:心理规律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心理规律与其他规律相似,也有它的根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本文仅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根本心理规律即总的心理规律,或称宏观规律,它包括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着一系列心理矛盾,而各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不论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互动的过程中,都有众多的心理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是基本的心理规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规律仍然是基本的心理规律。我们将它表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

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又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应当主动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才能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效果,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回应,接受教育者的施教,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行为,因此,教育者的施教就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难度,要求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其它领域中的接受除有共同点之外,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接受学角度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与对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接受价值准则显然比接受科学认识的难度大得多。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关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这些信息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因而这些信息的接受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图式及需求的选择,相对科学认识来说,其接受有更大的难度。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要求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要适应其接受心理,否则,教育将失去效果。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现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考虑并适应其接受心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播国际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也伴随着时代潮流广泛流入,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网民的思想、道德在一些方面发生着较大变化,如价值观、道德观念、文化倾向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时产生着一些消极心态,如逆反、迷惑、甚至对抗等一系列不接受心理等。对网民的某些不接受心理,不应当抱怨,而应当正视它,重视它,要掌握其心理规律,去化解它,遵循接受心理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还要善于调节即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要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施教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要善于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之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即教育者施教应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首先,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教育者施教之所以不能仅仅是适应还应该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因为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矛盾,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教育。只有教育者,才能主动排除教育环体的消极影响,协调、配合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其次,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决定因素,要求教育者的施教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在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有差距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不断地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现状与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的过程。教育者若只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而不进行任何调节,就不可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规律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把“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心理规律,其依据在于:

首先,它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心理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基本规律必须揭示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基本心理规律应能揭示基本心理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施教内容、方法及环境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和心理水平所形成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前者不断地作用于后者,后者又不断地反作用于前者,相互不断克服旧质,增加新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而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要适合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规律,正好揭示了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因此,它具备了作为基本规律的第一个本质特征。

其次,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基本规律必然居于整个规律体系的最高层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矛盾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关的各个阶段、环节上具体展开,产生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许多矛盾。凡是矛盾运动,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基本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是基本规律,对具体矛盾运动规则的揭示是具体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运动的规律体系。基本规律必然制约和影响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在规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例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互动规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化、外化规律、认知情感协调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最终受到教育者的施教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因此,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中居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二个本质特征。

再次,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心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基本规律必须在整个矛盾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过程是多种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些规律的作用不是等同的,是有差别的。其中,教育者施教系统要适合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规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心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的地位是其它规律所不能取代的。这是因为,它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过程的始终。它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过程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它充分具备了作为基本规律范畴的第三个本质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心理规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心理规律。这一特殊规律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凸显出的主要矛盾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特性决定的。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强调的是教育者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需要、态度、兴趣、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信息交流的平等对话,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同进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对教育者而言,良性互动影响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分享和理解。对受教育者而言,良性互动影响意味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解放,在教育中进行自主建构。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实质上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心理规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基本心理规律,就必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成为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对策和方法。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由教育者的施教、受教育者的受教和二者的平等互动等三个部分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互动来完成的。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性、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弱化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互动程度直接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必须先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交往,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是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主要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良性互动影响,才能获得好的效果。网络交往后果的二重性的特点告诉我们:网络交往在使人们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电脑和机器的依赖性增强,导致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退化;网络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时空障碍,但数字化的符号交往手段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网络虚拟的匿名性交往也使得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网络交往使得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度大大增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例约束机制和自律能力,交往主体的自我认知偏执和行为失范时有发生。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教育者注重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和改进,才能最终促使受教育者自教自律体系的建成,避免上述弊端发生。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心理规律的依据

这一特殊规律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特殊规律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矛盾决定。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的矛盾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体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教育者传播信息和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可调节性。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传播媒介形态是虚拟的和自由的,媒介环境是开放的和全球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自觉地能动地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试图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网络社会行为和现实社会行为,形成社会理想和信念,并为实现一定社会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努力奋斗而开展教育引导活动。教育者的这种主导性与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它的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它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来实现信息传播过程的。

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增强,他们具有选择、接受和传播信息、参与社会文化的主动性或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选择什么网站、选择什么虚拟社区、点击浏览什么信息、关注什么新闻主题、发表与不发表言论等等,权利都掌握在受教育者的手中。受教育者掌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得到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了更大的张扬。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接受这种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自主性矛盾的转化,必须遵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

其次,特殊规律也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特性决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网络交往来进行。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呈现交往空间的开放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形式的虚拟性和内容的实在性、交往方式的交互性和交往后果的二重性等特点。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并取得实效,也必须遵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规律。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互动影响呈现如下新特点。一是二者的交往互动是主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动的前提下方可开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传”和受教育者的“受”,大多数情况下是主动和被动状态的。在网络环境中,二者的行为活动必须是双方均主动,才能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在网络中“找到”受教育者来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者还必须创设和建构良好的网络交往空间,通过传播满足受教育者需求来激发受教育者主动交往的意愿,吸引受教育者前来交往并接受教育。二是二者的交往互动是平等、开放的。网络空间的开放和交往的平等性,使教育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掌握受教育者在网络交往中的动机、采用受教育者常用的话语风格并与之平等对话,以始终保证交往的可持续地进行。三是二者的交往方式是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的。教育者应始终坚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关注热点,不断创新交往手段,因势利导,让受教育者始终愿意并乐意在网络空间与教育者交往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四是二者的交往关系是友好、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与受教育者的网上互动和网下交往紧密结合,从而与受教育者建立友好、和谐的交往关系。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和特殊心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实践上,它为科学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方法和艺术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志: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7日 第一版.

[2]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2期.

[3]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205页.

[4] 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5]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20页.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7]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128页.

[8]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3期.

[9]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