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张立明
摘 要:
优良的学风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黑龙江省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制度建设、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优化育人环境,同时也存在诸如学风建设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方式有待转变、师德建设尚需加强以及学生主体地位还需进一步确立等问题。需要加强学风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师德师风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100-04
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课题组在省内普通高校开展了一次学风建设专项调研活动。该调研活动旨在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探讨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努力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提升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此次调研活动从2014年11月开始,历时半年时间。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选取了11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4所。调查的学生在确保学生所学专业、学历层次和年级全覆盖,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全覆盖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取样;调查的教师涵盖了相关院校不同的院系、教师群体中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和不同岗位的教师。课题组分别向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150份和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4份和2121份,有效率分别为86%和92%,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1.取得的成效
(1)加强制度建设,学风建设体制机制逐渐完善
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强化了制度建设,有效落实体制机制,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1]设立学风建设领导机构,为学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问卷调查可信度达76.6%;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学术咨询、学术成果评价、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满意度选择“很好”达到66.1%;建立和实施学术规范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学术规范教育这项“经常性”教育满意度达65.5%,赢得了教师的认可;坚持科研诚信,以弘扬校训精神为己任,促进学术创新与繁荣,调查满意度为64%;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制度机制,学术不端现象和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以教风促学风,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各高校制定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明确界定,规范监督举报等程序,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调查显示,82%的教师认为本校教师能够坚持“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和立德树人”, 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3)健全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各高校注重考核体系建设,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落实育人职责;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提高了教师考核对于人事管理的激励作用;强化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加大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调查显示,66.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师评聘制度更加侧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贡献”。积极发挥了教师的育人作用,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严谨治学的态度。在“你认为本校教师愿意积极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问卷调查中,有78.6%的教师愿意和较愿意,表明全省高校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创新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强监督管理,营造学习氛围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中指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注重学风建设监督管理平台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过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调查显示,有80.6%学生的喜欢和比较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专业前景充满光明、有信心的学生达到69.5%。既有长期还有短期学习计划的学生占51.4%,即便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也有54.1%以上的学生仍然认真听课。他们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够保持较好的上课出勤率,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待考试的压力较小。各高校建立学生考试监督机制,通过签署《考试承诺书》,使近些年考风考纪得到明显改善,“学校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的满意度达79.7%。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以竞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有效延伸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调查显示,有55%以上的学生喜欢参加竞赛活动,科技竞赛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增强科技成才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也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活动搭建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54%的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从中得到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7)以校风带学风建设,高校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调研的11所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都非常重视,各具特色。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符号规范、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样化的举措,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制度文化、培育行为文化、营造环境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育人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和改善。
2.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风建设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学风建设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有些高校对学风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学生范围的宣传力度不够,措施欠佳,使得学生对学风建设了解不多,缺乏主体意识,参与学风建设的热情与社会活动积极性受挫;其次,多部门的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学风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院系的工作,需要高校多部门联动,多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学风建设大的工作格局,这更需要相互间的不断支持,有的放矢。
(2)学校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第一,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本质的变化。选修课程的安排、课表的制定都完全按照学校的规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学生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大部分学校实行统一的学时学制管理,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统一课表对学生授课,将学校、教师和学生课表结合不够。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学的特色,但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或实践课时少,开课受到限制,无法体现课程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第二,科学的学风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很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与劳动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大部分教师通过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对学生简单评价,很少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体现“能力为本”的理念;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没有将技能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区分,评价标准统一,严重影响了实验实训教师的工作热情。第三,教学与科研缺乏良性互动,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不够。调查显示,还有31.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师评聘制度更加侧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多少,这部分以51岁以上教师居多,占问卷总数的33.8%。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获得和科研成果的产出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务晋升,教师会更加注重科研。相比之下,对于教学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评价制度不够规范,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互动积极性不高,将科研融入教学的很少,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3]
(3)师德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首先,教风与学风没有达到相辅相成。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扩充,高校教师存在急功近利、追求科研指标等不良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风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有利措施,但其并没有承担起应有责任,对学生放任管理,造成学风不良。其次,师德风范有待加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调研显示,85.2%的教师对本校师德师风的评价很好或较好,近15%的教师认为一般或较差。
(4)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尚待进一步确立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完善。在学习计划上,有八成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有的有“长期、短期都有明确的计划”,有的“只有短期计划”,但还有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计划,一切随学校安排;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方法和与教师的沟通,认为影响学习主要因素是个人兴趣或教师授课方式,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待改善,调查显示: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低等是造成学生旷课的主要原因;二成多的学生认为本校学生旷课、迟到、早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再次,学习时间管理不够严格,二成多的学生在考前两三周才为期末考试做准备,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最后,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高校作为学风建设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相关制度体系。一是建立院校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并形成校、院联动机制,师德学风建设情况纳入院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加强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通过校内报刊、网络等有效媒体宣传,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完善学风建设监督体系,对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生的学习风气进行监督,严格学术规范,坚决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四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严抓考勤制度,针对旷课、迟到和早退等现象严格履行请假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制度的限定上应有所不同,实行不定期考试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克服学生的“一个月”考试原则。
2.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学风建设责任的落实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省高校要成立由学校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级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负责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与协调指挥,组织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活动,部署学风建设各项任务。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学校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教务和学工部门对学生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明确分工、责任,专人负责,建立相应协调、实施小组,分清层次,落实责任,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和渠道。研究制定学风建设专项计划,包括学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学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监督保障体系、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明确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学风建设的职责,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举措;将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各高校要设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对于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再次,学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联动,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与教育结构;最后,积极改进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改进教学管理奠定基础
在上下贯通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高度上抓好思想引导,也要从下的角度贴近学生助力成长成才,二者不能偏颇,必须统筹兼顾。近年来,我省高校围绕立德树人创新推动的一系列工作举措,都是高校坚持引领和助力成才两条腿走路的集中体现。此外,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的目标、内容,以写实的方式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以及需要培养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工作积累,以此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发挥教师、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5.提高教育质量,在不断完善学风建设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建设优良学风,必须有一整套与学风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来管理。第一,完善学风激励机制,满足当今的大学生被人认可与接受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形成比学赶帮超、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第二,建立学风建设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监督检查机制,对学风建设进行考核评估,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注重其操作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尤其是学生的考风考纪问题要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考风约束惩罚制度,形成经常性、日常性的工作内容,注重发挥院系、班级自查、自纠的积极作用;第三,深化毕业生综合测评,加强个性引导,建立诚信制度,将学生学风状况登记备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考风考纪等问题给予记录存档。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办法,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以制度保障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6.重视社会大环境给学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学风建设不是孤立的,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下,互联网信息大量冲击校园,大学无时无刻不受到深刻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地面对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建设带来的影响,积极利用校园网、公众平台等途径,针对校园的特点开展宣传与互动活动。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邀请各行各业的名师大家做讲座和报告,介绍其通过努力取得的显著成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定期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座谈交流、培训实习,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合力的育人格局。
7.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为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教育,不断开拓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校园“软、硬件”共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培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成长;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与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优质的文化校园。
参考文献
[1] 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9-24.
[2] 徐可明.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12-114.
[3] 彭大银,莫凡.研究型大学学风建设的实证调研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7-81.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