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曾经让无数人为之追求的“白头到老”式的婚姻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笑柄。近年来,离婚率的逐步上升,造成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逐年增多这一客观现实。尽管,从古至今出生于单亲家庭却最终成为优秀人才的有很多名人,如孔子、孟子、诸葛亮、杜甫、鲁迅、巴金、老舍、茅盾等等,但是与普通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毕竟是家庭的“非常态”,这种“非常态”容易让儿童“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有人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研究,得到的是五花八门的数据:
下面只是有关研究和报道的题目或导语——
“调查显示八成失足青少年来自单亲家庭”
“九成‘问题少年出自单亲家庭”
“在超低龄犯罪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竟占90%”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造成小孩性格孤僻,走向极端。”
“47位问题少年30多位父母离异”
“单亲家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
再来看看我带的班级两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妞妞是个很文静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开始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直到有一天,她的爷爷奶奶来看孙女,拉着我的手讲了妞妞的故事,我才知道她的父母在她未进幼儿园时就离婚了,现在跟着妈妈生活。从这以后,我们班的老师对她格外的关心和爱护,每天都抱着她很久,教儿歌的时候都首先教她唱,跳舞的时候让她做领舞,慢慢的,受宠后的她逐渐开朗起来。但是有一天,她主动跑来告诉我:“高老师,我爸爸不爱我,他赚的钱全给那个坏女人用!”我很惊讶,仔细的询问了原因,原来她和妈妈住在外婆家,这些话都是听妈妈和外婆说的,更为夸张的是,她妈妈和外婆对她的教育仅仅就是爸爸、爷爷、奶奶来看时怎样冷眼相对,从她的行为证明她做得“很好”。
案例二:一次下午活动课时,我忽然发现平时不爱讲话的奇奇同学的身边围着一群小朋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等我走近细听,啊,不得了,奇奇居然在骂人,说什么“死不要脸的女人勾引我爸爸,想嫁给我爸爸”之类的话,我没有立即批评他,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休息室,经过和小家伙的一番交谈,明白了大概的缘由,原来他爸爸妈妈离婚了,他每个星期去妈妈那一次.但是每次去的时侯妈妈都要数落一下所谓的“不要脸的女人”,慢慢的在他心里,那个女人真的成了他最讨厌的人。
看到这里.我想所有人都会感概万分的。在许多孩子象太阳一样被一大群人簇拥时,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却蹲着一个瞪大眼睛,渴望能得到我们老师帮助、给予他们温暖的小家伙。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自卑、自弃、冷淡、孤独,他们的心理极易易出现反常,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我们幼师必须体会到,单亲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会存在一定障碍。特别有的孩子寄人篱下,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我们对这类孩子就更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给他们一些思想上的疏导。
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单亲孩子占有相当一部分,可见问题不容忽视。为此专家强烈呼吁认为“联合监护”是理想的做法。应该让双亲都有同等权利见孩子,为子女的前途做决定,俗话说的好——好聚好散,我们不能让孩子来承受大人们的残忍。
有的离异孩子会和祖父母生活,但是殊不知“隔代抚养”是冷漠和偏激的温床,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孩子就会幻想自己是不是像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缝中迸出来的”,“根”的感觉没有了。如果他们和成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他就会越感觉到无助。
有的家庭是再婚家庭,由于“白雪公主”的故事深深烙印在心里,这些幼儿对继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做家长的固然应及时交流、帮助纠正,去发现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体会到爱不仅仅从亲身父母那里可得到。同时我们这些老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讲一些积极健康的童话故事,多给他们一些生活中的鼓励和赞扬,让他们重新唤起对家人和同学的热情,走出自卑和狭隘的封闭。
作为教育者,面对单亲的孩子,我们需要多点情感投入,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主动接近他们,把浓浓之情化为亲切话语,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在双力交流中实现感情的沟通,在沟通中理解,成为这些特殊家庭孩子的知心朋友。平时,多一点体贴温暖,让他们感受爱的滋养,多帮他们擦一次鼻涕、扣一个扣子,系好松开自己的鞋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在孩子看来都是一股温暧,一束阳光,一阵春风。
亲爱的老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幼儿园有义务承担起他们的教育与保护,对他们的转化是我们幼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活泼愉快地学习和健康成长。同时,我们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天职放射出更加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光芒,努力做到虽不是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却如同父母,甚至胜过父母,用我们博大深沉的爱还给这些孩子一片本应享受到的蓝天。
请记住,我们今天给予他们的一米阳光,或许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片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