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生菊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验算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解决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是学好数学重要条件之一。验算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笔者试图从“利用多种解题方法验算、利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利用估算方法验算、利用生活经验验算” 四个方面入手,教学生学会正确的验算,及时检查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解题验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验算;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完成后就举手喊道“老师,老师,我做完了”,而不会去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在讲评课外作业或试卷中,也经常发现学生一拿到作业或试卷就会大喊后悔,因为许多错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正过来的,只是没有验算造成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
普遍缺乏一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作业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作业质量的提高,而且干扰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身的体会。
一、利用多种解题方法验算
利用多种解题方法验算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时,我就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堆煤,运走了一部分后还剩 ,剩下的正好是10吨,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吨?学生经过独立练习,汇报如下:
[解法一]
生1:10÷ =40(吨)
[解法二]
生2:解:设这堆煤原来有X吨。 X=10 X=10÷ X=40
[解法三]
生3:1÷ ×10=40(吨)
[解法四]
生4:解:设这堆煤原来有X吨。10÷X= X=10÷
X=40
解法多样化,不但培养了我们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而且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还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更加巩固和优化。
二、利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
利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就是把解题求出的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再一次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符合题中的已知条件。例如:学校进行口算比赛,小丁3分钟做45道口算题,小东6分钟做72道口算题,小丁比小东每分钟快几道?学生列式计算:45÷3—72÷6=3(道),答案3道是否正确?验算方法一:把小丁比小东每分钟快3道作为条件,把小丁几分钟做45道作为问题,列式验算:45÷(72÷6+3)=3(分钟)。验算方法二:把小丁比小东每分钟快3道作为条件,把小丁3分钟做几道作为问题,列式验算:3×(72÷6+3)=45(道)。验算方法三:把小丁比小东每分钟快3道作为条件,把小东几分钟做72道作为问题,列式验算:72÷(45÷3-3)=≡6(分钟)。验算方法四:把小丁比小东每分钟快3道作为条件,把小东6分钟做几道作为问题,列式验算:6×(45÷3-3)=72(道)。
利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不仅能使学生从条件求出结果,还能使学生从结果求出任何一个条件,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单向转变为双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教师从对学生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知识块的教学,是所教的知识点向四周辐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和优化。
三、利用估算方法验算
新课程标准逐步淡化计算题教学,加强估算教学,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越来越低,计算能力逐步弱化,而学生的估算水平没有提高,估算习惯也没有养成,这样的结果肯定有违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初衷的。导致计算教学失败的恰恰是一线教师没有把估算教学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估算作为计算后验算的必要步骤,没有把估算作为计算教学有机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估算,学生当然没有养成计算后估算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正确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估算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一些估算教学,从而改变了教师一味强调,而学生不愿验算的状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觉地,饶有兴趣的自我检查、自我修改了。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395+497时,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估算,把395看作400,把497看作500,因此395+497,大约为900并小于900,如计算结果大于900则肯定是错误的。又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3239÷79时,可指导学生估算,把3239看作3200,79看作80,3200÷80=40所以准确商接近40。如果计算结果与40相差较大便是错误的。(3239÷79=41)。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估算出近似结果以后,笔算就有了最接近的目标,即可迅速而准确地算出结果,而且根据估算的近似结果即能验证笔算的正误,从而肯定或调整计算结果,所以估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验算方法。
当然估算并非只在计算教学有用武之地,同样估算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能大显身手,例如:服装厂生产一批童装,准备装箱出厂,如果每箱装70件,6只箱装不满,如果每箱装50件7箱又装不完,最后决定每箱装A件,这时恰好装满,而没有剩余,这批童装共几件? 绝大多数的同学可以先估算它的取值范围,童装总件数一定小于420件(每箱70件,6箱装不满);又一定大于350件(每箱装50件,7箱又装不完)。然后在班级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因此我就再结合题目的最后一个条件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不难得出这个数的范围在420---350之间。
四、利用生活经验验算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很多数学问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所求的结果也
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计算结果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可以断定是解错了。如:一辆车可坐3人,6人需要几辆车?有学生用3×6=18(辆),这时我问:“有几辆车?有几个人?怎样安排才能让6个人坐完18辆车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才知道自己做错了。再如:在填单位名称时,一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有的学生想都没想,就填立方厘米,这时老师就提醒学生比划1立方厘米的大小,想想1立方厘米有多大(差不多有一个手指尖那么大),粉笔盒只有那么大点吗?还可以问:“你和小伙伴下跳棋时掷的那颗骰子有多大?(大约1立方厘米大)那么装得下粉笔吗?”又如: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一般学生都认为4-1=3个,但事实并非如此,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动手剪一剪,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数一数,很快就会发现不是简单的4-1=3了。因此我想如果我们老师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觉去检验,就不会出现一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大的笑话了。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师除了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当然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并非一节课或一个月所能解决的,教师要经常、反复的提醒学生:“你有没有验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的……”教师更要合理把握验算教学的方向,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和激励学生验算,让验算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 孙晓天 著
[2]《重视估算教学 提高学习能力》沪太新村第一小学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