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红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音乐教学中为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一、自主探索,提出质疑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根本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课题后,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问题。例如在新授歌曲学唱“旋律”这一环节中,向学生展示歌曲、听完录音范唱之后,不是按老一套,学生一遍一遍地跟唱,而是让学生自己视唱旋律,在视唱中发现问题,并把自己觉得较难的旋律做上记号。教师在一旁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视唱情况,其中80%以上的学生所找出的难题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旋律中的易难点不需老师点明就已清楚,为下一环的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解决质疑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不急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体验,让质疑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中得到解决。例如,在教授《摇篮曲》一课中,学生掌握歌曲后,怎样才能让学生唱出《摇篮曲》的情绪特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不急于介绍“摇篮曲”的特点,而是把三段歌词分别用以下三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第一段强(f),稍快欢快地 ;
第二段中强(mf),中速舒畅地;
第三段轻柔(jp),缓慢亲切、温柔地。
让学生体会三段歌词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演唱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又让学生欣赏不同题材的“摇篮曲”,再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果:摇篮曲的特点——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轻柔、旋律优美抒情、情绪亲切温柔等。这样,学生对经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出的结果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三、自主创造,拓展质疑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托兰斯说过:“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教师可使用一定手段激发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用语言、幻灯、视频等方法设置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提升。教师描述的语言要形象,制作的视频要生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音乐情绪中,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教学中,播放一些与歌曲内容相关的视频,把学生置放在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民族文化知识和节奏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歌曲创编配合适当舞蹈动作,完美表现歌曲情感;或创造适当节奏,自由地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歌曲处理得到提升,又活跃了课堂。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放手,多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多“动”,在“动”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自主评价,反馈质疑
所谓评价,是指评定价值高低,即对事物价值的判断,不同的评价标准、依据、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评价观。而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对教师教学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又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
长期以来,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人本主义,为评价而评价。长此以往,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无创造,严重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只有构建评价多元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反馈即是评价,是学生获得自我评价有关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学中信息反馈越及时,教学效果就越好。为了便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目标分层次地逐个实现,并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自我调控,以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系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表扬评价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强化成功体验。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进行评价。这样,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反馈,促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总之,自主实践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就能培养学生音乐自主实践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