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丙良
[摘 要]中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出现了粮食增产、库存增加、进口同时增多的新情况,同时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原因、粮食生产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农业发展方式;现状;挑战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写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文章,对未来中国可能产生的粮食危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抛开它隐含的“中国威胁论”的思想不论,它确实犹于一记警钟引起了我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中国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成绩表明,中国人养活了自己。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谷物总产量分别为6.07亿吨和5.57亿吨,人均产量分别为437.5公斤和407.52公斤。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98.4%。国民膳食结构明显改善,除奶制品外,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 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原因
1.1 惠农财政政策给农民减负增收
从2000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试行农村税费改革,逐渐取消各种行政事业收费、集资、农业税等,到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超千亿元,人均减负达120元。伴随农业税的改革,政府开始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财政扶持。从2007年到2014年,国家对农林水的投入从3404亿元增加到1.41万亿元,年均增长23%,中央财政农林水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6.8%提高到9.3%。“四补贴”从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00多亿元。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从2010年开始由补贴面积向补贴技术转变,有利促进了新型种植技术的应用推广。“四补贴”政策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同时为了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
1.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田水利设施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出。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专门就2011-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作出部署。2014年政府安排700多亿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了全国1000多个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开展中小河流河段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重点商品粮棉油基地,促进粮食等主导产业发展。
1.3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本世纪以来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快速增长,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极大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和农业成果的推广应用。统计显示,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众多因素中,农业科技的贡献力达到56%。如种植杂交水稻比种植常规水稻的产量可增加20%,我国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5亿亩,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可增产粮食约250亿公斤,可养活7500万人。
2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
尽管我国粮食取得了“十二连增”,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6亿吨,但仍进口超1亿吨粮食,达到了国内粮食产量的16%以上,较2013年增长40%以上。这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大豆的自给率只占15.6%;谷物类进口量1952万吨,仅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玉米和小麦进口量较2013年下降,大米进口量有所增加。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基本能保证自给,但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除大豆进口外,结构性短缺主要是因为国内粮食一般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将大豆计算在内,中国的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自给率已经降到了只有86.3%,总体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7.9%。
2.2 粮食价格“地板效应”和生产成本“天花板效应”凸显
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一直走低,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明显。而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加上近年来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效应”在抬升。从2010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已全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且差距并越拉越大。目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受粮食价格“地板效应”和生产成本“天花板效应”双重挤压,粮食收储政策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政策性粮食库存偏高,对市场影响力减弱。2015年入秋以来,在国家托市收购结束后,三大主粮市场收购价格大幅下跌,玉米价格下降20-30%,农民收入损失严重。我国大豆就是在国际大豆的价格冲击下丧失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地板效应”和生产成本“天花板效应”的双重挤压对我国主粮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2.3 农业灾害频发,粮食增产压力大,增产幅度逐年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涝渍、高温、低温、病虫害等,每年在全国不同粮食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从2011年起,粮食总产量年增长量和增长率逐年降低。2011年粮食较上年增长了2473万吨,增长点为4.5%,但2014年粮食增长量和增长点分别降到509万吨和0.85%。可见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增幅潜力并不大。
2.4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减少
“十二五”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经营主体不但增加。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4%,比2010年增加了2亿多亩。全国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数超过341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129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15万个。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户均耕地不足8亩。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0元,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916.6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4%;这其中人均农业总收入2106.8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7.8%。过低的农业收入导致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转为追求工资性收入和其他产业收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本世纪以来,农村务农人数逐年减少,从2000年的3.28亿减少至2012年的2.70亿。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又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甚至耕地撂荒。
2.5 耕地、水资源紧张,化肥消耗量高,农业污染加重
由于城镇化建设以及工业、交通、水利等设施用地需求的刚性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20.31亿亩,到2013年减至20.27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26.5%、52.9%和17.7%。2014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大约是2079.5 m3,这个数量已经是世界认为的水资源最贫国家之一。2014年全国总用水量6095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63.5%。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402 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201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5995.94万吨,约占世界使用量的35%;每公顷施用量362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225公斤/公顷的标准。每生产100公斤粮食需要耗费化肥10公斤。大量化肥的使用带来的是地力的下降和土壤、水体污染。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公报,2013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52.7万吨,其中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125.8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7.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其中农业源氨氮排放量为77.9万吨,占总排放量的31.71%。另外,工业污染也是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和水体污染带来了严重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镉大米就是典型的事例。
3 如何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十三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的五年,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五年。经济社会要发展,粮食是基础。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一连增”,但我国仍有1亿多饥饿人口,7000多万贫困人口;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人均粮食需求和总体粮食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目标将面临巨大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命题。面对我国粮食产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农民对自己土地流转的参与决定权,土地按农民意愿流动,土地能顺利流动,流动后稳得住;保护土地流转后农民和土地经营者的正当土地收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加强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农村服务业,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土地规模经营要走中国特色道路,规模要适度。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既有土地平整的平原,也有面积大小不一,不平整的丘陵山地,且人均占地面积很小。因此规模经营不能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应该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中国特色。在东北、华北平原等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采取大规模集约经营,但大部分地区可能更适合采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以家庭为单位中小型规模经营模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流转土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
3.2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必须严格保护。中央已经制定了严格了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关键是不折不扣的落实。要从创新机制、体制入手,强化监管,违纪违法必究,要使耕地保护成为地方政府领导头上的一根红线,一根高压线,不可越界。坚决杜绝违法先建后批、占优补劣或者占用不补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改造低产田,修复污染耕地,提升耕地质量。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十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开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大部分耕地还属于“望天收”,因此,还有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加强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
3.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力
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县、乡农村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作物良种培育,在高产前提下提高品种的品质和抗逆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大力发展名、特、优和专用品种,推广应用复合种养、绿色栽培、轻简栽培等技术模式,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粮食产业链建设
打通从田间、收购、加工、流通到消费的产业链。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考虑粮食产业发展,使各个环节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加工产业、消费需求等条件,合规划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从而减少因产供销脱节带来的“蒜你狠”或“蒜你贱”问题,降低粮食成本,增加产业收入。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鼓励有条件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建设粮食产业链。创新产业链模式,发展(下转P)
(上接P)互联网+农业,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整合粮食产业的各个环节。加强晒场、仓储等粮食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
3.6 大力推广节粮减损技术,建设爱粮惜粮文化
中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节粮惜粮潜力巨大。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在仓储、运输和加工环节,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据有关专家估算,中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14]。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环节的节粮技术研究和应用,倡导舌尖上的节约,建设爱粮惜粮文化。
3.7 科学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耕地资源减少,人口持续增加的矛盾决定了只利用国内市场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因此必须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补充。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关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要求,科学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口国内短缺品种,合理调节粮食供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 C01[DB/OL].
[2] 高树兰,孟凡强.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J].天津经济,2006(7).
[3] 王欧,杨进.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5).
[4] 邱士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5] 欧阳春香.今年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将增至700多亿元[N].中国证卷报,2015(03).
[6] 蒋建科.我国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J/OL].人民网,2015(01).
[7] 王梦.2014年进口农产品数量统计分析[J/OL].中国农村网,2015(02).
[8] 王宇.我国粮食出现产量、进口和库存“三量齐增”怪象[J/OL].新华网,2015(07).
[9] 金微.农民收入恐损失千亿 三大主粮收购价全线下跌[N].华夏时报,2015(10).
[10] 王橙宇.农业部部长: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4亿亩[N].中国青年报,2015(1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OL].2015(0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水利部.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OL].2015(0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3年)[R/OL].2015(03).
[14] 杜海涛.中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七百亿斤,等于两亿人一年口粮[N].人民日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