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

2016-07-10 12:19吴亚萍
人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型育人结构

吴亚萍

二十多年来,“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双向重建,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从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特征上做概要介绍。首先,“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体现在逐层聚类的转化上;其次,“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结构关联地教,互动生成地长”。

逐层聚类地化

“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中,由上而下理论逐层转化的研究,体现出理论渗透性的“浸化”特征;由一到多的实践聚类研究,体现出实践丰富性的“类化”特征。

一、理论渗透性的浸化

理论渗透性的浸化之_,是将学校教学促进学生生命主动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过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转化来逐步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建。

第一个层面,是在一般、整体和共通的意义上,形成了学科教学共通价值的认识,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它构成了新教学价值观的内核”,知识是育人的资源,学科教学要“育”主动发展的“人”。

第二个层面,是在特殊、总体和丰富的意义上,形成不同学科教学独特育人价值的认识。以具体特殊的方式实现学科教学共通价值向独特价值的转化。

第三个层面,是在特殊、具体和综合的意义上,形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认识的具体综合,即重新认识各门学科不同内容教学过程展开不同阶段的具体价值,以综合渗透的方式实现学科教学独特价值向具体综合的转化。

这三個层面反映了对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的认识过程,既是理论由上而下践行性的转化过程,更是理论在实践中渗透性的浸化过程。

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对数学特有的逻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过程中,在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中,把丰富的体验和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逻辑推理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力量;通过对前人的伟大发现和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感受和践行前人数学智慧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在的智慧转化为自身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力量。概括地说,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既要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又要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述的水平;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建构起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且丰富的育人价值开发,学校教学才有可能生成丰富而又多元的资源,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才有可能从中获得多方面滋养,才有可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

理论渗透性的浸化特征之二,是在教学作为整体分析单位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与教学任务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教学互动生成三层次过程结构展开逻辑的清晰认识。

首先,从各学科教学共通的一般意义和师生交往互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过程内在的一般展开逻辑,主要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等三个相对区分又有内在关联的步骤组成。其中,“有向开放”是过程展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前提条件,“交互反馈”是过程互动具有推进性意义的必要手段,“集聚生成”是过程推进具有提升性意义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学科间的独特意义上看,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具有独特的展开逻辑。例如,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一般可概括为:进入文本——理解体悟——转化占有——输出表达;数学教学的过程逻辑一般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运用结论。

最后,从学科知识内部的特殊意义来看,不同内容的教学过程还具有各自具体特殊的不同课型结构的展开逻辑。课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类课型的育人价值研究,二是该类课型的纵向长段设计和横向单元设计的研究,三是该类课型基本的教学过程结构展开逻辑的研究,四是该类课型递进变式或多样变式的过程结构研究,五是该类课型不同内容教学中的资源利用与创生意识的研究。

二、实践丰富性的类化

根据教材中不同内容的育人价值分析,按照知识发生发展与学生主动研究形成认识过程的展开逻辑,我们对中小学教材中不同内容进行了由一到多的类型化研究,呈现学科教学整体和系统的实践丰富性的“类化”特征。

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在对数学知识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综合规划后,形成了如下课型划分:以数学教学的性质分类作为最基本的一级课型分类,即知识形成课型、知识巩固课型与知识复习课型。以一级分类作为出发点,按不同内容进行二级分类,可以分为概念形成课型、运算形成课型、规律形成课型。依据知识发生发展与学生主动研究形成认识过程作为展开逻辑,可以进一步细化三级分类:概念形成课型细分为分类研究的概念课型、聚类研究的概念课型、类比研究的概念课型和规律研究的概念课型;运算形成课型可以细分为运算产生、法则形成和运算运用研究的课型;规律形成的课型可以细分为枚举研究的课型和推理研究的课型。依据练习内容的性质知识巩固课型可以分为单课练习课型和单元练习课型。知识复习课型可以分为拓展深化的复习课型、知识梳理的复习课型和专题技能的复习课型。它们的关系及分类如下图所示。

在基本课型的研究基础上,“新基础教育”还特别强调教学的“灵活结构性”和“动态生成性”,我们通过大量实践探索、经验提炼及研究积累,获得了课型研究成果,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不同内容的意义逻辑的课型结构(主要是上述基本课型);二是同类内容的递进变式的灵活课型结构;三是同类内容的多样变式的异构课型结构。这些课型结构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基本结构到灵活结构的实践丰富性的类化过程。

结构关联地教

一、变搬运式教学为育人式教学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和目标追求,通过“先教后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成了知识“搬运”的工具,这种“搬运式”教学的局限显而易见。然而,近年来一些流行的改革经验,用对立的思维方式力主“先学后教”,或采取自学课本,或采取自学微视频,表面上看教学方式是变了,教师不直接讲了,学生似乎也是在主动探究和学习,其实依然没有改变“搬运”知识的事实。

“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努力变搬运式教学为育人式教学。“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在学科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为学生提供能与现实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沟通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外世界既区别又融通的能力,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相互转化的外部世界的认识又具有不断健全个性的发展能力。

因此,学科教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人类经验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结果性知识,更要关注作为人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关系形态和过程形态的知识。从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这个路径出发,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多维度、结构化加工和重组,按学科书本知识的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开发出教材知识所蕴含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丰富资源。

以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工具性”知识为例,教材大多是直接呈现度量长度的“尺”、度量角的“量角器”、画圆的“圆规”等工具,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也只是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工具,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结果性知识的简单“搬运”。而“育人式”教学首先要对这些工具性知识的创造过程进行还原加工,再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与经历过程的可能性困难进行推进教学的台阶设计,最后则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帮助学生经历和实现工具发明的“再创造”。

二、变点状式为结构式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根据教材编排,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一组练习匀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的思维惯性。这样“点状式”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向学生认知的割裂和学习的被动。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长程进行整体性系统策划和关联性结构教学,努力变“点状式”教学为“结构式”教学!

结构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整体性”原则。首先是整体性编排教学内容,要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长程进行教学。在这里,第一个“整体”是指“整体感悟”,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有初步感悟和体验,它可以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识提供“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第二个“整体”是指“整体占有”,即通过学习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内化的基础上,以个性化和创生性的方式,从整体上占有这些知识。第二个“整体占有”,需要在学生对教学单元系统复习整理之后才能实现。因此,“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过程是形成整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的系统教学行为的策略。其次是整体性的系统策划和具体设计,不同年段同类内容教学设计要体现纵向递进的要求,单元教学设计要体现横向连续递进的要求,单课设计也要体现各种情况全面感知的整体要求,即在整体中认识局部,在局部中认识整体,大的整体包含小的局部整体,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唯有如此,教学过程才可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累进性”原则。“新基础教育”特别强调要在把握教学长时与短时关系基础上,在把握教学总体目标的整体策划与教学行为的具体落实的关系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有层次的设计,从而体现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累进性作用。

首先,研制同类教学内容总体的全程式目标,为了使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在教学的每个阶段得以具体落实,我们在《“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编制了学科教学的全程性目标与分年段的学生情况分析与教学要求。其次,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将每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长段的阶段性目标分解为连续的若干个递进式的具体目标,通过连续的、若干节课的教学加以具体落实。具体到第三层面,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还需要有针对具体学生的思考,建立依据学生“度身定制”弹性的类目标意识。所謂“类目标”,就是不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实现不同的人在不同学科中不同的发展。“类目标”在学生的前在状态与潜在可能之间加以确定,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前在状态的了解分析与准确把握。针对不同起点的每一类学生进行弹性式教学目标设计,使教学既有学生底线目标,又有学生高标追求的空间。所谓底线目标,就是学生人人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教学来落实底线目标的“写实”境界;所谓高标追求,就是提供学生学习成长的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这需要通过弥漫渗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滴水穿石的“写意”境界。

三是“关联性原则”。对于整个教学单元或长段而言,主要通过“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将一节节课在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的意义上关联起来。所谓“长程两段”教学策略,就是将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和建构知识,充分感悟和体验知识之间内在关联的结构存在,逐渐形成学习的方法结构。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方法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在“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互动生成地长

一、变分析式为综合式设计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牵引方式,遵循既定的行进路线完成对教案的演绎。这样的课堂中,文科大多做着“解剖”工作,理科老师常常成了“解题”老师。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认知的割裂和思维的被动。学科教学改革需要用综合式教学弥补分析式教学的短板。

所谓综合式教学,就是一节课中对知识整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关系的综合设计。教师要根据一节课中的知识关系进行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前面的教学环节以学生积极发现的方式实现对知识学习的方法掌握,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方法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环节之间的“教结构”与“用结构”的关联,这也是“长程两段”教学策略在单课中的体现。

二、变单向式为交互式设计

所谓“单向式”教学,是指通过一对一或者—对多的方式展开教学,其结果是教学因重心过高而导致过程推进的封闭。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后就直奔标准答案而去,在找答案的同时,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对全体学生的“思维替代”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思维替代”,一不小心就变成单“练”教师思维的课堂。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交互作用强调师生双方在实现共同教学目标的立场下,相互关注对方并以对方不同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作为自己回应的基础与出发点,从而形成双方相互规定、相互生成的关系格局。“交互式”教学的设计有如下要求:

一是要了解学生生长的起点。不仅要研究和开发学生前在的经验资源,包括知识经验的激活和生活经验的运用,而且要研究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可能资源,包括估计各种可能状态和分析学习困难,还要研究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分析。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学生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教学要提升什么?”这样的学情研究越具体,教学对于学生就越能够体现针对性和发展性。

二是设计学生生长的台阶。在了解学生生长起点的基础上,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拾级而上的生长台阶。为此,可通过“三放三收”的台阶设计,形成围绕大问题而展开的开放和弹性的互动格局。“三放三收”的内在联系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大问题设计为前提,问题之間、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要具有开放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内隐思维的深度、开放设计;二是将大问题重心下移“放下去”,面向全体学生“放”,包括把学生学习的困难、障碍、差异等都开放出来,呈现出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状态,这样学生基础性资源的生成就丰富起来;三是将学生生成的不同信息和各种资源“收上来”,为下一步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提供互动性资源;四是资源要以生生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才能有效,通过“收”的层次性,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学生认识的提升。

三是引领、培植、促进学生生长。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要有更高水平的“动”,充分发挥教师引领、培植、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教学“生成性”的内涵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基础资源的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点拨,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学生思路;另一方面要注意资源的价值判断,及时捕捉回收资源。其二是学生认识提升的生成,教师要有资源类型的辨别意识,如果是半成品资源,可通过串联加工的方式促进生成;如果是方案性资源、结果性资源或差异性资源,可通过并联、比较、辨析的方式促进生成。以上两点是教学互动生成的底线要求,要通过师生之间有机、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生长。其三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教师不仅要注意体现课与课之间学习方法上的沟通关联,而且要注意体现环节与环节之间逻辑上的过渡关联,还要注意体现正向与逆向之间在思维上的转换关联。这种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是教学互动生成的高标要求,要以综合融通的方式促进学生生长。

猜你喜欢
课型育人结构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