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桃源刺绣的科学解读

2016-07-09 15:40刘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玲

摘 要:桃源刺绣工艺技术与艺术价值极具研究价值,能够丰而探索如何桃源刺绣的起源、发展脉络、艺术风格与艺术价值的系统梳理过程,又是桃源刺绣的艺术价值维护及开拓的过程,更涉及到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应用的重大议题。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桃源刺绣;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129;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25-01

湖南沅水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地处湖南省西部,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流经黔东、湘西,入洞庭湖。全长1022公里,流贯21县市,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山川秀丽、朔风粗犷,多样的地理特征、民族交融的人文优势,铸就了极具魅力的地域历史文化。湖南桃源传统刺绣,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衍生、繁荣、传承。

湖南桃源传统刺绣简称桃源刺绣,是沅水流域民间艺术的代表。著名的民间收藏家颜新元评价桃源刺绣:“苏杭刺绣细腻精巧,有鬼斧神工之誉,却无法兼得桃源刺绣的泼辣粗犷;晋陕刺绣泼辣粗犷,却太多受制于宫廷与俗世的功名利禄,不如桃源刺绣内容单纯、健康。此外,东北刺绣多言说陈年故事,西南刺绣多传递神性精神,固然各有其好,却终归不及桃源刺绣直面当下,直面自然,直面活着的生命本体,托花鸟走兽之戏耍,寓世间男女之欢愉,造色彩交关之明快,表大俗大雅之超脱。”正是由于桃源刺绣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被誉为湘绣中的一朵奇葩,是目前受到许多收藏家追捧的刺绣精品。

但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市场需求的萎缩等原因,使源于民间手工技艺的桃源刺绣存在传承人匮乏,手工技艺趋于失传。长期以来的桃源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桃源刺绣工艺传承与发展出现危机,正面临失传、消亡的困境。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背景,对桃源刺绣传承和应用的研究,能使桃源刺绣成为沅水流域文化产业的名片,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普遍的关注,从而得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创新与开发应用的机会,使得古老的桃源刺绣绣工艺文化走向新生,并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品位,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极强、艺术品格极高、生发传承极具原发性的中国特色刺绣,其在题材范围、构图风格、造型习惯、色彩品位、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但是随着快餐经济的发展,桃源刺绣越来越受到忽视。因此,要从重视桃源刺绣、培养桃源刺绣人才、重视桃源刺绣在艺术基础教育中传承、适当开展相关比赛、强化刺绣行业的待遇等方面入手,做好桃源刺绣的技术传承工作。

从当前来看,桃源刺绣的产品单一,我们要做好开发应用工作,研究各地刺绣艺术在开发应用中摸索规律、开发多元化的产品。在市场中找准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桃源刺绣的产业链,加强新产品的开发,正确地将刺绣作品和电影、动画、服装、玩具、旅游产品、纪念品、装饰品、收藏品结合,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提高创作能力。从目前的形式出发,可以从二个途径去探索应用的路径。一是将桃源刺绣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发展,桃源本土品牌为例进行实验,尝试以简单的具有特色的刺绣工艺方式装饰现代服饰,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服饰。二是在打造“桃花源里的城市”的前提下,将桃源刺绣与桃花源风景名胜相结合,推出一批符合游客口味又极具沅水流域特色的桃源刺绣旅游产品,让桃源刺绣随着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游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沅水流域桃源刺绣的传承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C0147。

参考文献:

[1]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10(05).

[2]汪海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研[J].前沿,2011(13).

[3]戚永哲.大众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4]王向红,王献军.中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5]狄静,方百寿,蔡礼彬.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6]陈炜,陈能幸.近十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百色学院学报,2011(01).

[7]王怀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02).

[8]丁永忠.浅谈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才智,2010(05).

[9]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06).

[10]施榆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