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萍
摘 要:每一个城市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印象,大多数城市历经历史和岁月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城市的大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形象越来越重要,它是市民在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生活的精华,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多元化生活模式的到来,我们的城市经历了生产空间的塑造、经济空间的塑造,公共空间成为了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城市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的契合成为新一轮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和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90-01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在城市中作用于城市物质形态体现,既可以满足人与社会和交流的高层次需要,又可以增加城市的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城市在广义的范围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这其中包括:广场、街道、公园等,在这个公共空间可以进行节日聚会、人际交往、各种商业交易和体育赛事等活动。
一、概述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活力,它深刻的影响着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阶层与阶层的关系,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甚至可以影响到人的品性,这种影响扩充到每个领域渗透到每个人。城市公共空间也不再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他更具备娱乐休闲、弘扬文化、美化环境等功能,同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发掘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功能,到如今互联网新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综合体走上了城市生活的舞台,室内外空间逐渐模糊,传统的公共空间界面在延伸,公共空间和建筑在不断地被打破。
二、城市公共空间遵循的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促进市民之间的友好相处,反映出城市文化底蕴和现代精神风貌,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是“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必须要考虑在人的尺度,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和原则是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舒适、轻松、休闲的空间环境。二是“和谐”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主要是以城市群体空间环境为对象,将城市空间中的交通、建筑、自然、园林、文化等设计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三是“个性”原则,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在其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将城市中特有的自然、地形、经济、人文、历史等作为创作的思路,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将空间的各种物质和文化元素融入到空间环境当中,形成个性、独特富有该地区文化特色的环境。
三、城市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的契合
人类从自然中来,并与自然环境相处。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需要的同时改造了自己。人类的实践活动环境中不仅形成一个生物圈,还建立起一个智能圈和文化圈,不自觉的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空间,形成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通过建筑、设施、 景观小品所构成的现实形态加以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能够通过旅游业拉动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它与人们现代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某种表现方式积极的与人们的进行互动。当今的社会,人们已经从单纯的“生存”转向为“生活”,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被人们需要,功能性与多元性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经过优良设计的城市空间能够让人们有兴趣的驻足。例如:英国的Hay-on-Wye(海伊镇)是英国的一个建于海边的小镇如,这个小镇是世界上著名的“二手书”小镇,小镇中所有的建筑物,包括街边临时搭建的小木棚,几乎都堆满了二手书籍,虽然整个小镇只有1500多常驻人口,却拥有41家书店,这意味着每37个人就拥有一家书店,书架上陈列着几十万册图书,涉及2000多门学科,数目种类繁多,书香弥漫着整个小镇,书籍作为整个小城镇精神文化的载体,对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修饰和补充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仅能够改善生活环境质量,还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例如:意大利Valloria小镇,这是一个朝向地中海的一座传统的小镇,这个小镇和中国的小镇类似,青年人大量的出城务工,导致小镇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小镇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和朝气,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小镇只有30多位老年人在居住,没有商店,没有服务设施,一切在衰落衰亡,艺术家为了改变现状在小镇创作门画,小镇的门画越来越多,艺术家越来越集中,小镇的浓厚的气氛导致很多从外面打工的年轻人的回归,他们将屋宅装修出来供游客使用,小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知名度也越来越大,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创作的作品也很丰富,通过门画带动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小镇年轻人的回归激发了小镇往日的活力,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而且提升了该地区的艺术氛围,满足了现代人们阅读书籍和旅游的爱好。
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们额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品质的提成不仅能够体现城市的形象和魅力,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的保障,在城市的发展中,切记盲目追求所谓的政绩和形象工程,应平衡空间中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发展趋势为多样化,以使用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李琼.浅谈当地文化对雕塑公园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学,2008(09).
[2]吴家骅.叶南译.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