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

2016-07-09 21:05陈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7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用人单位毕业生

陈曦

[摘 要] 我国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就业。就业问题不单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更是国家发展面临的战略问题,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构建科学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和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26-02

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名额,因此,毕业生的人数就会不断增加,同时也就面临着庞大的待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和希望。如何能更好地找到优质生源和如何更好地就业都是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一、高校招生与就业的现状

(一)高考人数减少

这几年的高考人数随着上一代的计划生育和出国留学浪潮的影响略有回落,生源降低,而高校则在不断地扩大招编,因此就会经常出现高校是如何快速抢生源的新闻,高考毕业生在减少,而优质的毕业生更少。在2008年高考人数达到峰值之后,便出现了高考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毕业生增加

虽然高考人数近几年在减少,但由于国家生育政策和教育周期等原因,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正在凸显。同时工作岗位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优质的毕业生才是就业的需求和根本。

二、高校招生就业任务的重点

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以人为本的。而招生就业是教育的基础工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对于招进来的学生应以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为重任,并且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和贡献社会。

高校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现代的社会生存和生活发展,不同于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育。高校是学生最后的校园学习生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更好地教育学生学会生存技能并帮助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随着生源变少,自然录取率就变高,相应的毕业生则在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如何把招生和就业进行更好的联动,是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和重任。高校应以正确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完善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

高校对于招生与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是保证招进来和走出去的质量。而招生和就业根本上是相通、相互关联的,因此如何把招生和就业更好的联系则是现代高校所面临的又一个新难题。

三、高校招生和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一)高校招生应本着社会需要进行,因此招生和就业联动是大势所趋

很多名校都开始建立招生、培养再到就业的联动机制,为企业进行定岗培养,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需要,保证了就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准。教育部门也在进行招生和就业联动机制的研究和建立,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各地方的教育部门都相继对高校提出了严格的招生和就业要求,对于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地区水平的高校控制其招生规模,对于低于就业率30%的专业暂时停止招生,低于40%的实行隔年招生的制度,低于60%的招生人数不得高于去年该专业的就业人数,全部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招生人数。将就业情况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深入落实就业情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挂钩的制度,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作为调整高校布局、制订发展规划、设置学科专业、确定招生规模等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已为各高校所接受。把就业率和招生有效结合,重新布局高校的专业分类和发展规划,充分落实了招生和就业联动机制。

(二)想要建立完善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须成立相关的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领导层应带头成立相关的组织和机构,重新编排学校招生就业处的人员配置,提高对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认识,并且学校还应联合多方部门和企业具体就如何实施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进行探讨,把教育部门和企业以及优秀的学生代表聚集起来进行探讨,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和具体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并制定出相关的具体细则。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仅靠高校力量还不够,需要多方联合和探讨分析来确定。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针对这种情况,与企业、学校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保证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应以社会需求为向导,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社会就业为基础,通过高校优质教育和定岗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优质的专业人才。这对于学生、学校、企业以及社会都是一种很好的、快速的连接机制,有效地解决多方的问题,把学生和企业、招生和就业无缝对接起来。

(三)高校应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高校在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区域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因地制宜地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高校应对本校的专业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据此把握招生的人数和质量。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程度、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就业口碑等都是学生和用人单位来选择和参考学校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水平。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将本校专业设置等情况与招生计划制定及就业流向情况对接。在构建指标上,可以将高校招生指标如各专业志愿填报率、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同就业指标如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及人才培养中的指标如专业设置、专业人数、教学效果等纳入评价机制。

对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来说,有着不同的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和产业结构,高校也应参考这些因素进行不同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策略研究,因地制宜地发展。例如在西部地区,服装设计、纺织以及艺术的专业得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南部的矿业、建筑类等专业也得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和外部的环境综合考虑来进行招生的指标投放,发展符合本校的就业联动机制。

四、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就提出要以社会的多方参与来进行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以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为评价主体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规划和策略性,使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和具有相当的使用性。

因此,高校应将各项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让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和有效性,把从招生到培养教育再到就业进行系统的结合,通过科学的数据找出符合本校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把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不断实践中,找出规律,优化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结构,使这套机制能更好地循环、使用下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口碑,更带动了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使教育和经济发展更加有效,进入良性的循环当中。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能有效改变学生和用人单位乃至社会的现状,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用人单位的定岗人才需求,也帮助学校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和发展,更提高了社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各高校都应把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进行有效建立,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能力、办学条件以及各种外部环境等进行有效、科学的分析和结合,发展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充分解决各方问题,为地区和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保林,孙志强,刘文涛.简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63-64.

[2]万庆生,王英,李友善,等.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36):234-236.

[3]王英,万庆生,韩文灏.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0-114.

[4]鹿鸣.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科技风,2011(15):242.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用人单位毕业生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