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太祥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进行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与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 ,在新授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展示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啟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事物规律。
2.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学生始终处于小组合作的学习状态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操作,动脑思索,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同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各自的思考方法。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
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3.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有层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学会到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这样设计课堂提问:指着黑板上的六个分数:一问:“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规律是在分数的分母中,还是在分子中,是怎么看出来?”二问:“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母决定的,说说看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三问:“左边三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中含有哪些质因数?有几种情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四问:“为什么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呢?”五问:“观察右边三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它们含有哪些质因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出分数考学生,故意安排4/35,5/35和7/35这三个分数,当学生发现7/35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六问:“奇怪了,为什么分母同样是35,4/35和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能化成有限小数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规律错了吗?”富有思考性而且很有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在总结的规律前面加上“一个最简分数”。这样设计提问,不仅让学生对规律本身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又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和分析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2.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在课程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总之,身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这是对成长中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是对社会发展的真正负责。
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