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敏
1.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与学,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中的主观盲目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2.教师适时启发、引导、感染学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教学互动能够引发智慧的碰撞,促使参与者取长补短,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发现探究学习不等同于开展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能力,以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彻底改革,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3.制定多维的课堂管理目标。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第一,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将原理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同时纳入知识范畴。技能包括表达交流、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实验实践、创新创造等。第二,‘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时代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尊重。”只有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制定课堂管理目标时应符合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从而保证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优化教学准备与教学研究。
数学教师能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编写教案、考卷,撰写论文;应能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软件对教学研究中采集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筛选、统计、分类汇总等处理,并制作成表格和分析图表。能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制作某个主题的图文并茂的小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对某些自然现象观摩结果做出统计分析图表、实验报告等。
5.作业的设计要重视基础,立足课本。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未来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必要的数学准备。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倡导人人学“必需”的数学,强调突出课程的主干。它把原教材繁、难、杂、偏的内容删去。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遵循这一改革趋势,不选与课本内容无关的偏题,繁杂的计算题,以及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怪题。精选一些对学习与发展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题,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为了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作业设计应融入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的检测题型,从而达到本节课教学的评价目标。作业设计的题目每一道都应针对相应教学目标,题型的针对性要强,题量依据各班学生学情差异而定。
6.对学困生要让他们牢固地掌握概念、公式、法则。
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是数学运算的依据。数学运算的实质,就是根据有关运算的定义,利用公式、法则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混淆不清,则必然影响结果的正确性。学困生运算能力差,普遍表现为运算不正确,即在运算中出现概念、法则等知识性的错误。因此,在辅导学困生学习或是在教授新课时应该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自然形成概念、法则,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明确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使用,并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记忆。
7.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成为数学课程资源。例如:一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小小的火车票”,综合运用了位置的表示方法、认识了时间、练习了人民币的换算;四年级通过联系春游情境中的租车问题,渗透估算的策略与思想;六年级通过制作圆柱形笔筒,加强学生对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认识。此外,像购物小票、商场折扣、话费清单、衣服标签、存款利率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实践证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8.利用“意外”情景。
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在“意外”发生时,是惊慌失措还是借机引导,体现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进位加法”的研究课上,学生准备的学具不够用,有两个孩子还为了一个圆片的“归属”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忌后面还有老师听课。教师见此情形,并没有急着定夺,而是先把“学具不够用”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出主意,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圆片的“归属”问题也迎刃而解。
9.启发式引导教学,打造互动平台,巧妙设问。
在新课改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在高效课堂教学的实验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研究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实质的交流和互动,而不是仅仅围成一个圈,讨论讨论就完事,从实验结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