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
【摘 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历史课教学导入也是如此。教学导入虽然多种多样,但让教学导入出彩并不容易。文章梳理出“疑”“趣”“情”三字精髓,如同“三驾马车”,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师设计出优秀的历史课导入,驶上高效课堂快车道。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52-02
教学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担负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相关知识、指明教学目标、激发师生情感等作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如同磁铁瞬间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如同火石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如同桥梁连通旧课新知与师生情感,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迭起,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反之,则让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一般来说,优秀的历史课导入,常在“疑”“趣”“情”这三个字上下功夫。所谓“疑”,即一上课就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所谓“趣”,即增加趣味,活跃思维,因为愉快能使人对已知材料印象深刻、思维敏捷;所谓“情”,即用真情打动学生心扉,实现课程内容情、教师情与学生情的共鸣。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围绕“疑”“趣”“情”这三个字,可以书写课堂导入的大文章。
一、激疑启智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提问除了具有巩固知识、信息反馈作用之外,还要有启发、引趣的作用。可采用求异思维或求同思维训练,学生出于好奇心、好胜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专心致志、思维积极、兴趣盎然。
比如,教授“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课注入时代气息,教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两个人物),一个是美国第44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另一个是这一课的主要人物、美国历史上的第16任总统林肯。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位总统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课堂就开始热闹起来,这44任总统与16任总统怎么会有一定的关联呢?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满腹疑问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影音媒体导入法
学生对视频、歌曲一般比较感兴趣。影音媒体的欣赏,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意识不到在上课,收到潜移默化之效。比如,《北伐战争》的导入设计,让学生用《两只老虎》的童谣旋律,齐唱北伐战争时期广大北伐将士传唱的《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由于对改编歌词内容特别关注,进而产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强烈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影音媒体导入法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收听”为主动参与。
三、以今链古导入法
古代的历史事件距现在太遥远,学生往往会感到很陌生,有很大的距离感。如果巧抓时机,把发生在当前的新闻时事和课本上遥远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新闻内容《“丹东一号”沉舰身份基本确定致远舰》,学生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致远舰”是一艘121年前的沉船,央视为什么要直播它的打捞场面?因为它亲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历史与现实一下衔接起来,很顺利导入到新课。通过新闻时事和历史的连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亲切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插图投影导入法
利用插图、投影等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以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的教学为例。笔者将咸宁市政府前淦河(学生家乡的母亲河)音乐喷泉组图植入多媒体课件中。课堂上,一幅接一幅精美绝伦、璀璨夺目的图片让学生美不胜收,早已被光与电的神奇魅力征服。并且,学生认出图片展示的是自己的家乡,自己也曾是画中人,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不断发出感叹:“我们家乡真是美,幅幅图片就是明证。”其中,光电技术这些元素功不可没。追根溯源,在电力技术发明和应用方面最大的功臣应是谁呢?答案就在今天所学的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集中到课文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
五、问题情境导入法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用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既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平台。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讲述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时,为了调动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远古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一些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发现了稻秆、稻谷、粟粒、白菜或芥菜的种子、麻布等物品。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应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呢?
六、旧知复习导入法
这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即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与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讲“改革开放”这课时,回顾上节课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然后直接导入新课内容。
七、诗文史料导入法
诗文史料导入法,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例如,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时,首先出示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学生对此很熟悉,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红军大队人马跟随着高举的旗帜行进在万水千山之中,历尽艰难险阻。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新课。
运用诗文史料导入新课,所用的诗文史料必须是本课所要讲述的或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紧扣课本内容,深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八、趣闻轶事导入法
历史教学运用故事、典故可谓得天独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讲一个故事或典故,既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起教学,又能借故事或典故顺利地导入新课,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例如,讲解“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时,可以先用谈话法问学生:“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学生一定会说:“喜欢。”接着问:“你们知道田径比赛中距离最长的项目是什么?”学生答:“马拉松。”再问:“你们知道马拉松比赛事的来历吗?”然后讲述马拉松战役的故事,从而导入新课。
九、分析课题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开门见山,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中。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做概括介绍,然后提问:“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意思相反,同一个朝代发生着相互对立的事情,是为什么呢?”于是转入新课。
“疑”“趣”“情”三个字是出彩的历史课教学导入的精髓。设计教学导入时,心中时时有这“三驾马车”,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引用定会左右逢源,恰到好处,顺利奔驰在高效课堂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诸葛彪.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