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类综合与实践案例研究
刘莉
湖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教育部首届国培专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全国质量监测国家级视导专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全国质量监测小学数学学科测试命题专家,教育部第二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通讯审查专家。主持了教育部、科技部、全国教育规划办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小调查类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或项目)、制订调查方案、开展数据收集、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是活动重点。
湖北的数学老师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身边物体进行测量、会正确读写三位数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服装尺码大小的问题,开发了《童装尺码》综合与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数学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身高、胸围、腰围等进行测量及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等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测量的意义,掌握测量的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运用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张莉、程雯等老师在宜昌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罗善彪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调研单对部分二、三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调研单内容如下:
调研数据及结果分析如下:
抽样份数抽样结果80份解决策略对吊牌型号的认识对软尺的使用对胸围的认识平时衣服的购买抽样分析清楚知道一些不知道会操作看过别人操作不会清楚听说过父母购买与父母一起购买不清楚自己购买所占百分比3.75% 10% 86.25% 15% 35% 50% 12.5% 45% 42.5% 40% 60% 0%学生基本吊牌型号不认识,不明白150/ 68表示的意思。具备一定的软尺测量经验,但操作不规范。平时未测量过胸围的具体数据,但是对胸围有一定的了解。衣服多是父母替代购买。分析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不足,比如,他们不能分析和识别服装吊牌上的数学信息,不会正确使用软尺进行测量,不知道胸围的实际位置。
针对这种情况,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三项活动。
活动一:搜集并了解服装商标或吊牌中的尺码信息。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理解数据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丰富的信息。
生1:我搜集的吊牌上的尺码信息是7y。妈妈告诉我,它表示这件衣服适合7岁左右的儿童穿。
生2:我搜集的衣服商标上写的是130cm,它可能表示这件衣服适合身高130厘米的儿童穿。
生3:我搜集的吊牌上写的是XXL。通过上网查询,我知道了衣服吊牌上的S、M、L分别是英文small、middle和large的第一个字母,它们分别表示小号、中号和大号。其中,XL指加大号,XXL指特大号,XXL一般适合个头较大、长得较胖的人穿。
生4:我搜集的吊牌上写着130/58,请教妈妈后知道,“130”表示身高,“58”表示胸围。
生5:我从吊牌上获取的尺码信息是13号。通过上网查询,我知道了这是欧式标号,相当于中国的165cm.
学生汇报的过程,是对调查样本信息进行分析与理解、对研究方法手段进行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不仅认识到以年龄和身高编号是童装尺码常用的方式,而且积累了从事调查活动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猜想服装尺码与身体的哪些方面数据有关,从而将研究服装尺码问题引向“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展开测量”的目标上。学生有了课前调研和课堂交流的基础,再结合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服装尺码与身高、体重、腰围、胸围有关”的结论。
活动二:从“儿童服装尺码对照表”中圈出适合自己的尺码。
在学生对服装尺码信息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儿童(6-15岁)服装尺码表”,要求他们从表中圈出适合自己的尺码。
儿童(6-15岁)服装尺码表
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叫身高、腰围和胸围,以及自己的身高、腰围和胸围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身高、腰围和胸围的概念后,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开展测量活动就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测量前,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直尺、软尺、三角尺和钢卷尺四种测量工具,让学生讨论选择哪种工具测量比较合适,以帮助学生认识每种测量工具的特点和适用性。
生1:如果只选择一种测量工具,我就选软尺。
生2:我认为这四种工具都可以测量身高,只是用三角尺量没有其他三种方便。
生3:钢卷尺也可以量腰围和胸围,因为它可以弯曲。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统一要求,而是让各小组交流测量中应注意的事项,要求组内同学互测身高、腰围和胸围,并提醒各组明确分工,精确测量,作好记录。小组活动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尺码。)
生4:我的身高是140厘米,胸围是65厘米,腰围是59厘米,我为自己选择的童装尺码是140。
生5:我的身高是160厘米,胸围是86厘米,腰围是73厘米。大家猜猜看,我选择的童装尺码是多少?
生6:我的胸围是86厘米,160厘米身高对应的胸围最大只有80厘米;我的腰围是73厘米,表中的腰围最大只有69厘米。因此,我要选165或者170,我的校服就是170。
师(拿出表格,圈出上述4位学生的尺码):这四位同学中有三位选择的衣服尺码都比实际身高要高,你们也是这样吗?观察这份服装尺码表,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7:我和生1的身高都是140厘米,但我的胸围是69厘米,腰围是70厘米,所以我选择的尺码是150,比生1的大。以前我以为身高是多少厘米,衣服尺码就是多少,今天才知道,选择衣服时要综合考虑胸围、腰围、高矮、胖瘦等因素。
生8:我的身高是142厘米,以前家里人一直说我太瘦,总逼我增加营养。刚才听了生1和生7的身高、胸围和腰围数据后,我发现我的数据跟大家差不多。回家后我要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不要再逼我增加营养了。
生9:我发现这个表格中身高135厘米和140厘米的胸围和腰围都是一样的,145厘米和150厘米的胸围和腰围也是一样;还发现每一个身高中的3个胸围数都相差4厘米,3个腰围数都相差3厘米,很有规律。我觉得胸围和腰围提供3个数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胖瘦情况。
生8:对照这份表,我发现很多同学选择的衣服尺码都比自己的身高要大,是大家营养太好,长得太快,还是表中的数据有问题呢?
教师适时夸奖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不仅测量出了自己的身高、胸围和腰围,确定了服装的尺码,还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不同测量工具的特点,并将自己的测量结果与同学的、表格中的数据对照,分析和判断了自己和全班同学的身体状况,尤其可贵的是,大家还对老师提供的表格进行观察,找出了规律,并做出了猜想和质疑。大家真了不起!
活动三:拓展探究
教师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除了服装尺码会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长大”外,鞋子和袜子的尺码也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长大”。围绕鞋和袜的尺码,你能提出哪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生1:鞋袜的尺码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生2:鞋袜的尺码也有对照表吗?
生3:我穿的鞋袜尺码是多少?
生4: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买鞋,听他们跟售货员说欧码、美码和中国码不一样。我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生5:可以上网查。
生6:可以到商场鞋袜柜台向售货员请教。
生7:明天是周末,我想请爸爸妈妈带我到图书馆去查。
教师顺势提出任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把想研究的问题弄清楚,然后想办法得到自己的鞋袜尺码,并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数学日记。
回顾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活动目标的把握是准确和恰当的。——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量实践,也关注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仅关注数据的多少,也关注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制订的方案,以及他们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提高了调查研究的能力,而且提升了从事科学调查研究的素养。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