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严 芳
王华蓉:逐梦之旅成就教学个性
●本刊记者严芳
京山县京山小学有一个数学老师,学生说她比杨红樱写的漂亮女教师还神奇,不仅知识渊博,还通晓“魔法”;同事说她快言快语,风风火火,视课堂为生命;学校领导说她是个拼命三郎,不论干什么都有一股子拼劲;但大家最钦佩的,还是她执着前行绘就的教育梦想地图。她就是全国一级特色教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名师、湖北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王华蓉。
出生于医生世家的王华蓉,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但家里的愿望是希望她能继承父亲的衣钵——学医。中考那年,她执拗地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不满18岁的王华蓉被分配到京山县永兴镇中心小学工作。圆梦讲台后,她发现当教师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
担任数学教师不久,听闻县教研员王华勋要到学校来调研听课,王华蓉急了。她本来是一个文学青年,初为人师,尤其是对数学教学,她正处于懵懂状态。那几天,王华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慌不择路,四处找资料,看见同事桌上放着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她如获至宝,赶忙借来仔细研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鼓励“学生尝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既然“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她何不用尝试教育理论来写教学预案呢?就这样,王华蓉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她惶惶不安的“尝试”中结束。
课后,王华勋赞许地说:“小丫头,你的课很有特点!”为了鼓励她,王华勋还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两座山上的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五年后,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还是在每天挑水,而左边那座山的和尚没有再下山挑水。因为,他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井,能挖多少就算多少,终于挖了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王华勋希望她像左边那座山上的和尚那样有长远的眼光,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每天都去做一点小事,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从那以后,王华蓉开始意识到,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课堂,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要上好课,必须要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因为这节公开课,18岁的王华蓉和48岁的王华勋成了忘年交。
2000年秋,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已调至京山小学工作的王华蓉,一有空便钻进学校阅览室,翻阅仅有的《湖北教育》《天津教育》等杂志。她还订阅了《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育》等专业杂志,经常阅读、分类、剪切、摘录。在这个过程中,她收集了大量名师、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还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课堂里践行,慢慢地,她体味到了课堂教学的乐趣。
2002年秋,学校安装了第一个计算机室并联网,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让王华蓉目不暇接。面对当时陌生的电脑世界,有的教师望而止步,王华蓉却跃跃欲试。她最先关注的是“教育在线”,接着是第一线教育论坛、人教论坛、小学数学教学网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网站,它们成为她成长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久,她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畅游神州”,她把自己对教学的感悟、反思与网上同仁分享,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寻求帮助。仅半年多,她的博客里就留下教学札记、教学反思等文章300多篇,博客点击量达二万多人次。
此后十多年,她关注教育名家博客、加入UC空中课堂、加入名师教育QQ群,建立自己的QQ群与同行进行联系……网络让她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名师的精彩教学,收集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结识了许多国内知名的教师如贲友林、华应龙、张启华、刘莉等。借助网络和名师零距离接触,使她有机会直接与名师提问,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并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力量。
在网络世界,王华蓉看到那么多同仁为了中国的新教育之梦而不断探索,她倍受鼓舞。她感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每天思考、学习,更要学会做梦。王华蓉做的第二个梦,就是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快乐智慧的课堂。
走进京山小学五(5)班,聊到现任数学教师王华蓉,孩子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上课幽默、生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出口成章,口若悬河,连批评人都颇有文采”……反正在孩子们心中,她是一个“有魔力”的老师,她的课具有鲜明的“王氏风格”。
谈起神奇的“王氏风格”,王华蓉笑了,她谦虚地说:“其实,课堂上她所有的努力,就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感受到学习的智慧和乐趣,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她坦言自己曾走过弯路。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面对底下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王华蓉脑海里只有五个字——“严师出高徒”。所以,上课时她板着面孔,异常严肃。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很听话,每次考试班上都是年级第一……但她总感觉课堂气氛怪怪的,学生都特别怕她,背后称她为“大王(老虎)老师”。这促使她反思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尝试做让学生亲近的老师,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呢?
于是,她根据学习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开始改变风格:搜罗一些搞笑视频,在课前播放,调节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巧妙地与数学结合起来,把生活中新鲜的素材引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做“数学实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她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而是发起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道题时,她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她不断促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她创设的“认知冲突”下,让学生一步步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在一次全国新教材经验交流会的公开课上,王华蓉在讲“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别出心裁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学生时,她提出问题:“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当课上到这里时,全场九百名教师不约而同地致以热烈的掌声。湖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老师评价说:“王华蓉语言幽默机智,引人入胜,她善于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她的课堂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不但学得好,而且感觉轻松快乐,知识掌握运用得也很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王华蓉不断尝试,创造性地把数学思维训练、愉快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引领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境界。经过不断打磨,她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
自2000年开始,王华蓉经常外出参加教学竞赛和培训活动。在不断地展示和学习中,她对自己的教育梦想有了全新的思考。
2009年5月,王华蓉参加了全国启发式教学观摩交流会,她成为代表荆门市参加全国比赛的唯一选手。在市复赛过后,她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再次试教时,她却怎么也找不回上课的感觉,一节课在痛苦煎熬中结束。课后,王华蓉反思这种奇怪现象的缘由。她发现,专家的建议和指点虽然好,但全部用进去后,“自我”却消失了。斟酌再三,她恢复了原先的一些教学设计,结果她如愿以偿地荣获了一等奖。
这次比赛使王华蓉意识到,课堂必须带有教师个人的印记,没有个性的课不是好课。可个性从哪里来呢?两次国培经历促发了她对教师个性与教学思想的思考。
2012年2月,王华蓉来到广州华南师大参加国培。广东师范学院闫德明教授的讲座“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让她印象深刻。闫教授认为,要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必须达到三种境界:人在课前、人在课中和人在课后。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王华蓉反复思考这三种境界。那段时间,在美丽的南国花城,一向爱背起行囊走天下的王华蓉看花不是花,赏景全没了心思。
后来,王华蓉这样理解这三种境界。“人在课前”,就是教师勤于学习,善于观察,能较好地模仿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熟练地运用于课堂。“人在课中”应该是指教师不仅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对各种教学方法烂熟于心,而且能批判地继承他人的经验,设计出“人课”合一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课堂,师生完美融合,这种境界就像人们描述张国荣的歌一样:听到他的歌就似看到了他的人,看到他的人就想到了他的歌。“人在课后”,则是一种课堂艺术的升华,教学风格已经形成,所拥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机智等都是自己独有的,他人无法取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稳定下来,这一风格还会被业内专家一致认可,就好像大家对王菲独特嗓音的认可。
培训课后,王华蓉与同伴们延续着“风格”话题,从苏静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到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从苏步青严谨缜密的治学风格,到顾明远的“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无论是听专家讲座,还是参加观摩研讨,都让王华蓉不断反思日常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在叩问自己:她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人在课后”这种境界,别人能达到,她要怎么达到呢?
2012年9月,在北师大学习的王华蓉向老师“申诉”:“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教了二十几年的数学,能有什么教学思想呢?”陈锁明教授微笑着,反过来追问她:“孩子们为什么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你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答案不就出来了吗?”下午,与导师卢立涛博士见面时,仍然心存疑惑的王华蓉又抛出了这个问题。后来,卢博士告诉她:“教学思想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要把它看得很神秘。一线教师更多的是从事行动研究,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你的经验有没有广泛的适用性,很值得去研究……”
国培学习期间,王华蓉整整瘦了八斤,但她很开心,这是她人生中一段高度浓缩的旅程,让她体验到成长的满足,也“刺激”她开启新的追梦之旅。
回到京山后,王华蓉不断琢磨着导师的话,既然教育思想不复杂,不神秘,那何不从整理自己的教学经验入手研究,说不定她能从中萃取、提炼一些思想火花呢!王华蓉翻箱倒柜,将那些曾经收藏在磁盘、U盘、硬盘上的“宝贝”搜罗出来,把自己曾经写的教学随笔、反思、后记一一翻开重新审视、修改。很多时候,当教育思考火花随之而来时,半夜三更,她依然伏案写作。
工作之余,她用八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教海拾贝》这本三十万字的教育专著。看到王华蓉写的文集,一起共事的老师惊叹道:“……想不到她把学到的理论都运用到教学中去了。她每讲一节课、每听一次课、每次外出学习都会记载、保留笔记和资料,我们都是讲了就丢。这种积累反思能力太厉害了!”
王华蓉钻研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她先后在《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参考》《人民教师》《素质教育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随笔等40多篇,承担、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9个。其中,她主持的国家级“十五”规划子课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研究》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
不知不觉,王华蓉教研的舞台从小学课堂“迁移”到教师培训课堂上,她渴望用思想火花点燃一起为教育梦想奋斗的同仁们。她先后为京山县小学骨干教师业务学习以及班主任培训,做专题讲座八十多场(次)。2013年,她被确定为“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影子教师”培训基地指导教师。2014年,她被聘请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讲师到通城等地讲学……梦想之路在她脚下不断延伸。
“一路前行,我喜欢做梦,更爱逐梦,这其中思和行的过程就是我全部教育生活的乐趣和意义。”王华蓉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勤勉工作。2016年1月,王华蓉被省教育厅授予首批中小学“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省有22名教师被授牌,她是荆门市唯一入选者。
责任编辑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