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书画文化中绽放

2016-07-08 02:51刘玉琴
湖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江书画教育

本刊记者 刘玉琴



工匠精神,在书画文化中绽放

本刊记者刘玉琴

1997年9月,为落实教学大纲和课程纲要中关于写字教育的要求,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申报了省级课题“开展写字教育实验、拓展素质教育途径”;后来,学校经历了4次大振荡,不过,书法教育的优势一直还在;2006年开始,学校全力打造“书画特色学校”,由此形成了浓浓的书画文化。

以匠人之心,细心打磨教育,力创属于三江人自己的教育品牌。三江人正是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守住了教育的初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今日提及工匠精神,是要用中国制造业的粗制滥造引起国人的文化自省。

教育当在其中。

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教育,有所行动。

一半诗心,一半匠心,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以下简称“三江小学”)的师生,在书画文化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欲改革,先守正

书画是严谨的艺术,遵循“本有其意,本无其意”的原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教育改革也如此,只能先“守正”,然后求“出奇”。正者,规范也。正者,规律也。不可总想“出奇”,功利为先。

在国家《书法》课程标准大背景下,三江小学的书画课程烙上了重重的“三江”印记:

分年级或年段从书画技能学习和培养中华传统美德两个方面来制订课程标准。标准具体,操作性强,达成度高。如低年段对于硬笔的要求是: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写字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掌握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规规矩矩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再如低年段对于中国画的要求是认识作画工具,掌握基本用笔,了解不同运笔在宣纸上的不同效果,了解墨和中国画颜料的性能,学会简单的调色调墨,绘制一些简单的有意思的瓜果,小动物,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笔墨趣味,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名家故事,感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有了课时的保证,才能将这些课程标准一一落到实处。

学校采取以课堂为主,活动为辅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上,有普及性和提高性两类课程。普及课程即每天二十分钟的“天天练”,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以自主开发的电子写字软件、写字教材、语文教材等为蓝本),每周三、周四下午有提高类课程(以自主开发的课本以及选用的经典书籍为教材)。另外,每学期定期举办书画展、书画大赛等系列活动。

与课程标准相呼应,三江小学的书画课程评价体系,也分为技能类评价和德育类评价。

技能类评价。结合学校“书画苑”设立“书画小院士”等级评价,吸引和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书画艺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

德育类评价。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争章行动”“星级”评选等方式来激励学生,以评比激发学生参与书画学习的兴趣,产生评价效应。

即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清晰地显示出有章可循的特点。

在小组合作模式建立初期,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到茫然。针对这种现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大练兵”:建立学习常规。常规的建立涉及多个方面,从倾听的方式、发言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评价的方式、反驳和质疑的方式到合作学习的方式,都有详细的规定,教师们细心指导,反复操练,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掌握方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实而又有效地运转。

当学习常规成为了一种熟悉的惯性,于学生而言,开始自己构筑一种便于操作且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规范。

一是建立班级学习公约。请看401班的学习公约:我们在一起,遇到难题“头碰头”,挫折来临“肩并肩”,成长路上“手牵手”,团结友爱“一起走”。二是划分小组。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四人组成,小组内分工明确,有主持人、记录员、提醒员或鼓励员、监督员,各人有明确的职责。三是建立小组文化。每个小组经民主讨论提出自己的组名、组内公约、小组文化。围绕这些内容,学生们自行进行小组文化建设。

随心而动、随势而行,没有禁锢,但又尽在掌控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切实彰显,此与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人本身——不谋而合。

匠心独运:传统和创新糅合

书画艺术,因在传承中创新,至今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企业移交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使得三江小学的改革道阻且长。

树大者根必深,但如何让传统文化开出时代之花,创新是必经之路,唯此,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分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当属创新之举。

对于认识程度高,有课改意愿的教师,采用“先吃后尝”策略,组织其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对认识程度一般、课改信心不够坚定的教师,采用“边吃边尝”的转型策略,适当放低速度,让她们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对观念保守的教师,采用“先尝后吃”的转型策略,让他们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观摩并谈体会,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平静。

拥有29年教龄的王文慧老师,经验丰富,认为这次学校改革与自己经历过的历次课改一样,只是换个形式而已,因此,并未投入太大热情。

一天,课改实验教师张雪、教研组长邹丽殷找到王文慧,要一起研讨张雪的一节观摩课《麻雀》。

《麻雀》一课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课外拓展阅读课文,且不说没有现成的课例可参考,即使有也不能参考,因为它并不与学校想要的小组合作形式相符合。于是,王文慧站在一个老教师的角度,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个教学流程:激情导入;初读课文(解决字词);设计“发生了什么事?麻雀妈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而张雪却采用清单式设计流程:

自读(批注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全班分小组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共同解决;再读文章,批注感悟;以小组汇报形式呈现交流感悟;三读感受最深之处,再次批注感悟;以小组汇报形式呈现交流感悟。

问题来了。

王文慧认为自己的教案思路明晰,问题突出,学生一堂课下来一定会学有所获,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尤其是公开课,代表学校,不容闪失。而张雪的流程几乎没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根本无法把控学生的思维方向,无法掌控课堂的进度与节奏,学生有可能说得没有中心,会出现空耗时间的现象。

一下午,大家都在“稳”与“放”上犹豫不定,争论无果。

第二天,王文慧在问题出示时增加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张雪在二读课文时明确了“你读懂了什么?三读时标注出感动你的词、句,请说明理由”的目标。大家又来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在其他班级试教………一堂课的流程,就在预设、争论、实践、反思中确定了下来。这期间,有观念的冲突、方法的争论、理念的更新。这堂课虽在展示时未按既定时间完成,但其形式和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受到了肯定。这堂课给王文慧一个深深的触动:是不是以往的课堂把学生的手脚束缚了?也许,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后。

王文慧又与邹丽殷研讨五上《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一课。因这是一首诗歌,学生已经有了几个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的训练,又是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决定把这堂课作为一个大胆的试验课展示,只保留老课中的“在既定时间内呈现一堂完整的课”这一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

整堂课都在学生的边读边悟边表达中完成。这节课,受到了区语文教研员乔能俊的高度评价。至此,王文慧深深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在思维、表达、合作能力上带来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就是为了不教”。于是,王文慧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另一个创新举措是建立课改“特区”——

一是采用教师个人申报,不分学科、不分老少,都可以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二是不设条条框框,不作任何形式上的要求,鼓励大胆创新,只要贯彻落实了“学为第一,教助学成”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是不搞短期考评和片面评价,不把学生的分数与教师绩效挂钩。四是凡是参加实验的教师评先晋级优先。

坚守传承而不惧创新,这是三江小学的书画文化新解,也是匠心精神技艺结合的新高度。

“恒”守“静心”

师生只有内心静谧才能形成大智慧,同时,“恒”既为书画练习的要义,也是成事、成人之根本。

书画练习,常常占用了孩子玩的时间,这就导致很多孩子打退堂鼓。

“不断给孩子们新鲜感,让他们有新的体验,如此,才可以坚持。”李玉华有妙招。

程昶凌的书法很有一些功底,也能静下心来练习。然而,毕竟还是孩子,有时候难免泄气。李玉华找到他:“你好好写一幅字,六一马上就来了,到时候会有书画义卖,你可以拿一幅字参加义卖啊!”“真的?我的字能义卖?”在孩子眼中,义卖可只有名人和大家才有资格呢!自己突然“受此殊荣”,自然不敢懈怠。

义卖活动如期而至,一开始很担心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的程昶凌,很快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花了一个多月练的硬笔字被一位家长买走了。这股兴奋劲让他好几个月练字都劲头十足。

激趣、家校携手,是鲁卫华的制胜法宝。

比起电子游戏和动画片,书画很难吸引孩子。鲁卫华就经常带着学生参观学校的名家长廊,给他们讲名家故事。就连课堂,也是趣味横生:

讲独体字时,鲁卫华故意将“人”字写出格,问学生,这样好看吗?学生自然摇头,她便趁机教育学生:对,做人也一样,要讲规矩,不能“出格”;讲左右结构的字,她故意将“秋”字左边的“禾”最后一捺写很长,以此告诉学生:两人坐一起,要讲究谦让、礼貌、收敛,所以,这个“捺”要变成“点”;讲左中右结构的字,她会这样比喻:三个人坐一起,中间的那个是否应该规矩一些呢,这样才显得和谐。

练习书法绘画,教师们最头疼的就是反复。鲁卫华就要家长对孩子的字进行评价、签字、打分,以此敦促学生坚持练习。

与书法和绘画练习类似,教育的过程也是枯燥、重复和机械的。

所以,教育也需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经得起恒久的等待和磨砺。

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之初,常规的建立让老师们颇费心思。

改革之前,校长何虎带着老师去参观了宜昌市天问学校。他们发现,天问学校的学生表达逻辑性强、简单明了、没有废话。

回来后,何虎召集教师们讨论,得出结论: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首先是提示语的训练。如,小组发言时,第一个发言的小组代表首先要说:我来汇报一下我们小组的看法,第二个发言的小组代表首先要说:我来补充第一个小组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做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提醒学生表达要连续。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忘记,表达也很生硬,感觉很假,可后来,孩子们渐渐习惯了,还慢慢自己发明了提示语: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

邹丽殷对学生的批注习惯训练也经历了一个“学模”到“化模”的过程。

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批注很重要,可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批注,往往学习完一篇文章,书上还是空白一片。

于是,她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把自己发明的批注符号在学生中普及,并告诉他们,不懂的用什么符号,有疑问的用什么符号,读懂了的用什么符号等等。

后来,邹丽殷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越来越“不安于现状了”:对感触很深的句子,本来要孩子们在下面划一条横线就行,结果孩子们还“多此一举”地加上了一颗心;有的孩子甚至还在让人感动的句子后面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的感触,主动要求在课堂上念……

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慢,可能暂且会落后,却最终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如同匠人,留下的是作品,而非产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三江人正是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格局,“恒”守了教育的安静。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三江小学的书画文化,正是力图构建这样一幅教育蓝图。

猜你喜欢
三江书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江并流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