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梅
摘 要:从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的内部控的必要性和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目标,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旨在让企业树立正确内控观念,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增强企业管理效率。
关键词:内部管理;审计;内控体系建设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规范,增强和规范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和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持、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目前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实地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制约内部控制的发展和有效作用的发挥。
建立有效的内控的前提是企业要规范运作,即企业的管理层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具备充分的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建立有效内控,不是单纯的财务问题,而是整个企业规范运作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之一是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保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企业需要形成一套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检自查,更好的指导生产,规范生产管理,避免经营中的失控现象发生和潜在管理效率的损失。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明确各部门定位与职责,可以提升公司的信用,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满足境内外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高效经营的保障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会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实际业务和有关报告真实可靠,利用真实可靠的有关报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客观评价相关业务的绩效情况,以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同时,严密的内控制度,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 可以激活企业各项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管理效益。
(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的自检自查、自我监督,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定位,职责,权利与责任,保证各项不兼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在企业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和内控环境。
(三)内部审计职能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办法与程序,完成审计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并开展专项调查和分析工作,向管理层提供项目分析、评价和建议,改善公司运营状况,协助提高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协调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并对外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监控与改进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后续开发和建设。
(四)公司经营有效评价,防范经营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内控体系下内审针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经济效益情况,审查其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并审查其有关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公司主要领导的任期内目标责任履行情况,审查其任期内公司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审查其任期届满或离任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遗留财务问题的相应经济责任,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效果,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情况。审计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充分性,并提出问题所在和改进建议,促使各项工作按制度流程规范化运行。对公司建设项目预算执行、竣工决算情况的内控监督方面审计工程的预、决算,核实工程造价,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款支付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对经济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侵占公司资产、严重损失浪费、严违反财经纪律等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专项审计,维护公司财产的安全、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秩序。
二、内控体系建设,运行
企业搞好内控,要统筹合规与企业效率的平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内控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例如,可制定以下进度三部曲:第一阶段,完善制度并实现流程化阶段,全面建设内控,侧重于合规性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第二阶段,全面提升内控实施,侧重于运营和战略目标的落地实现;第三阶段,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险并持续改进阶段内控体系。 现就微观内部层面程序阐述工作程序。
(一)内审业务构建运行
1、基于公司发展管理需要,内部审计选择审计对象,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并成立审计项目组。审计项目组由内部审计人员组成或联合外部人员共同组成,并指定项目负责人全面协调工作。
2、审计项目组获取必要的审计项目背景信息,制定详实审计方案,并报相应内控负责人审批。
3、审计方案经审批后,审计项目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4、开展审计业务时,审计项目组应通过内部控制检查、调查及进一步测试,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检查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收集充分、可靠、相关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实现审计目标。
5、审计项目组在分析与评价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审计结论。对审计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可随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并将重大问题及时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6、审计项目组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取得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以作为审计结论的支持。审计工作须建立审计工作日记制度,必须完整记录有关的信息证据,。
7、审计事项结束,审计项目组完成审计报告,并就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特殊情况下。
8、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反馈意见。
9、内部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报告提出的异议,进行重新核定,需要修改或调整审计报告的,可作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10、审计项目组应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完毕后7个工作日内形成审计报告并报出。报告内容应包含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发现、建议以及整改时限等。审计报告要做到客观、公正、清晰、完整、及时并具有建设性。
11、审计报告未正式报出之前,被审计单位不得就审计发现的问题直接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12、审计报告报出后7个工作日内,进入后续跟踪审计流程,被审计单位在内部审计整改反馈书发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据实反馈整改执行情况。在审计报告报出2-6个月,内审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整改执行情况进行复查或委托相关单位检查。
内部审计须建立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并按照档案管理及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以备查阅。
(二)生产管控构建运行
1、生产管理部门正确定位职责:协助制定公司的生产计划战略,规划公司生产系统的整体运营方式、目标、业务方向。负责生产过程的统筹管理。负责健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推动公司生产系统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年度生产经营预算,负责提出整体生产计划并细化分配相关产品执行方案,在必要时进行生产预算调整。负责对各业务单位的生产管理给予指导与支持,并进行抽查与考核,对其绩效进行管理。负责编制、平衡和分配各业务单位生产的品种、产量、制定消耗定额、产品成本、能耗指标以保证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实际执行。
2、采购调配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提报的《采购计划表》,结合采购周期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
生产管理部门的原材料调配需求给予支持。
3、设备规划
(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各单位设备总体规划与管理目标的编制。
(2)生产部门负责对运营期各单位设备管理给予指导,负责大修技改的审批。
4、设备技改
(1)生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设备技改的审批并给予业务指导,对设备技改的实际执行情况的跟踪、落实与监督。
(2)生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设备技改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对能在公司范围内推广的中大型效果较佳技改项目组织推广和创新落实。
5、数据分析
(1)生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生产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异常,及时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生产数据报表,并上报公司领导。
6、考核标准拟定
(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各种生产数据编制各单位的单位消耗标准、费用消耗标准、单位能耗标准等。
(2)生产管理部门协助绩效考核部门对各项考核量化,并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以供生产效率提升使用。
(3)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考核指标。
7、检查方式
(1)检查工作底稿
涉及生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各单位根据生产管理部门检查要求检查,检查需留有工作底稿,生产管理部门将进行监督抽查。
频次:根据工作计划及要求检查。
检查内容: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生产运营情况确定检查项目和关键点,须保证管理要求的重要工作留存工作底稿以便被查。
(2)实地检查
频次与要求:在各业务单位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根据检查计划(原则上2次/季度),检查人数不低于4人、时间不少于20小时。
检查内容:根据生产管理的所有内容及近期工作重点,确定检查计划及检查重点。
参考文献:
[1]施诠强.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
[2]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