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读”法不能少

2016-07-07 23:09黄秋兰李瑞莲
江西教育C 2016年5期
关键词:阶段诗歌教材

黄秋兰 李瑞莲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学要改革,但并不等于不可以“复古”。教师完全可以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来讲解具有时代特征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当代和古典语文材料,传授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能力。

一、传统“读”法的意义

现行的语文教育模式或者说方法试图把灵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当作一种可以通过反复机械训练便能练就的技能来传授和培养,因而句子被主谓宾等概念和各种逻辑关系分解得支离破碎,优美的文章也被句子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分析得体无完肤。

其实五千年的历史中,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符合语言文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语文学习的学科目的唯阅读和表达而已。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是什么?是仔细的观察吗?是生活体验吗?是理性思考吗?不,都不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绝对是语文积累。观察、生活体验和理性思考并非只有学习语文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这一关键点——积累,因此强调“读”。现在称求学为读书,大概与古人强调“读”是有密切关系的,读书就得“读”,至少学习语文就得这样。古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强调“读”,而且还“读”出了李白,“读”出了杜甫,“读”出了欧阳修,“读”出了苏轼,“读”出了曹雪芹;“读”出了楚辞,“读”出了汉赋,“读”出了唐诗,“读”出了宋词,“读”出了元曲,“读”出了明清小说,“读”绝对是语文教和学的精华。

二、传统“读”法的实施方法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学科,应当继承古人注重“读”这一精华,让“读”成为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小学六年,也就是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教学目标就是积累和感受。一、二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动听的儿歌、精美的现代文片段和易懂的古代诗歌,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识记汉字,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美。这一阶段,如果不是学生质疑,教师绝对不能主动讲解。三、四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现代短诗、精美的现当代短文和浅易的古代诗歌,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带领学生有节奏地美读,流畅地背诵。这一阶段,教师除了每两周选一篇例文稍做讲解,让学生仿写作文外,仍然不能主动讲解。五、六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现当代诗歌、稍长一点的经典白话美文和古代诗歌,教师仍然以领读为主,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绝对不能讲解分析,每篇文章的讨论时间不能超过朗读背诵的时间。这一阶段,作文仍然以仿写为主,教师也可以布置题目先让学生写作,讲评时出示例文,跟学生共同总结经验,知晓不足。

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学生脑海中的语言材料已经不少,对语文的美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了。于是进入初中阶段,也就是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此阶段应当仍然以积累和感受为教学目标。与小学阶段不同的是,在教学内容上现当代诗歌和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可以稍微复杂一点,现当代文反映的社会生活可以更丰富一点,外加浅易的有现实意义的文言文;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读为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稍作分析,但分析仍然是次要的,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语文确实美。作文则采用先点拨后写和先写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高中阶段要学当代诗歌,读现、当代意蕴深厚的散文,读古代经典的诗词曲名作,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如果把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叫做“品读”或“读品”模式的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可以叫“评读”或“读评”。讲得更精确点应该是“读评”,即:既读又评,先读后评。“品”在学习者自身,教师可以不参与,“评”当然也在学习者自身,但因为难度的增大,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否则就会漫无边际、放任自流。前两阶段,以“读”为主,以“品”为辅;而这一阶段,“读”与“评”并重,要求带领学生“读”的时间跟引导学生“评”的时量基本相等。作文则力求去掉模仿痕迹,强调写出个性和特色来。

至于教学内容,则应当分地域共同研究编写,力求各地都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力避现有教材中频繁出现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篇文章的现象。强调语文学习教材只是例子,课堂只是引子,语文教材要精简,要让第一线的教师有时间把学生领进图书馆,引向课外、引向阅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阜田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阶段诗歌教材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