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荻
【摘 要】声乐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科学,一次优秀的唱歌发声的完成需要全身各个器官以及肌肉的完美配合。学习声乐远没有学习器乐那样简单直观,学习者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以及教师语言的描述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更改自己的不足。所以,声乐的训练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体器官的自行调节、合理运动而发出真正优美的声音。
【关键词】声乐;状态;配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61-01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声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及天赋。“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我国古代对人声的赞誉,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清朝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均从各种视角对声乐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好声乐,完美展现中国的声乐,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声乐人的责任和愿望。本文将探讨声乐训练的状态价值,希望能为各位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建议,也希望为声乐教育科学发展之路提供参照依据。
一、把握正确姿势,建立训练状态
“形”在传统声乐表演中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本身。表演形式、风格、形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声乐的类型,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需要的是风格迥异的声乐。所以,歌唱姿势这一“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重视。只有歌唱姿势与状态完美结合,才能为声乐的完美展现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保持科学正确的演唱姿势呢?下面我们将就此分析一下。歌唱姿势不对,会严重影响声乐结果。如挺着肚子唱会影响呼吸,使声音憋在里面,难以外展;伸着脖子唱,呼吸就用不上,发出喊叫的声音。那么科学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呢?研究表明,身体自然直立,精神饱满,双脚稍分开,重心站稳,头眼平视,双肩略向后,小腹微收,脸部自然,根据歌曲内容而做出相应的表情,不要用手、脚打拍子,更不能点头打拍子。如要加入动作,应该简练、利落大方,避免矫揉造作。
二、调整气息发声,协调器官肌肉
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所谓科学,就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一种唱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适应一定的作品,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二是能适应一定演员的声音条件。如果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的。”现在我们将对科学的呼吸及发声按此科学条件进行分析。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而我们要的美好的声音是连贯流畅的大句子,这里就需要有很好的气息进行支撑。好的气息需要调节好紧张与轻松的度,就是许多声乐教师提到的“拽着劲的保持”,要充分体现出气息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松”与“紧”的协调关系,将会出现过于松弛或者过于紧张的声音,都不利于声乐的完美展现。做好呼吸,需要做到: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使声音失去弹性。吸气的多少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来决定。要学会无声地吸气,不必要的响声会影响歌唱的表现。
从“唱”的口的偏旁便知道声乐少不了发声,发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歌唱的发声原理就如同充满了空气的气球,我们的发声就是一点一点把气球里的气发出来。而且发声过程中需要利用身体两肋、腹肌及横隔膜的力量以吸进充足的气息才能形成,即需要前面提到的气息做铺垫。发声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它需要我们一次次的训练。训练之后,有了深沉的呼吸支托,声带又能很好的闭合,接着经过口腔、鼻腔、头腔等器官的共鸣作用,才能产生优美动听的声音。
三、平衡心理状态,联系作品现实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演唱者表演的时候需要表达作品的情感,因此,声乐训练中情感表现状态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促成学生塑造艺术形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歌唱生理活动的具体体现。
声乐就像诗歌,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各个部分。声乐也一样,如果我们在表演时能跟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想必最后的效果也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标准。所以,在声乐训练中我们要多注意作品的情感脉络,进行声乐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掌握情感的变化,而后更好地表演。
我们要想学好声乐,必须去领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只是负责信息的传导与反馈,不能真正帮学生去学习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真正完成优美声乐展现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而完美展现需要大家一次次的训练,当然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能够正视,并一一改正。同时,我希望热爱声乐的同学能真正学好它,也希望本文能够对这些热爱声乐的同学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博勃.浅议声乐技能训练中常见状态处理[J].科学视界,2016,(1):56-57.
[2]王泱.浅析如何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J].音乐时空,2013,(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