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点,让“先学”落地有声

2016-07-07 07:14卞兴
湖南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交换律先学支点

卞兴



巧搭支点,让“先学”落地有声

卞兴

萨特说:“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数学先学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是一种被教师含而不露、到位而不越位的引导激活的创造,是一种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走向成功的创造。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时,常常耗时多而成效低,徒留其形,缺失其神。就如同撬动地球需要一个支点,深化先学的思维层次,提升先学活动的实效,也需要给学生四两拨千斤的先学支点。

一、以兴趣为支点,调动“先学”心向

人们在对大脑构造的研究中发现,思维中枢是在情感中枢之上发展而来的,情绪对思维有强大的干扰作用。要想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先学活动,必须激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因此,开展先学活动要以兴趣为先,既要趣化形式,将知识蕴含于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又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先学活动的心向,进而促进先学活动提升实效。比如,先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心爱的玩具,从前后左右不同的方向拍照,再给这几张照片找不同,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进行操作活动。现在有拍照功能的电子产品很多,学生可以依个人兴趣进行多次、多角度有创意的拍摄活动,随后看书中的图片就能很好地再现活动情景,既趣化先学活动的方式,又深化了对“观察物体”这一内容的感知。又如,学习“元、角、分”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与家人合作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活动来先学认识人民币等,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先学的心向。

二、以问题为支点,激活“先学”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可见,教师有效地进行策略引导,不仅决定了学生是否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先学活动,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先学的能力和效果,对完成整个先学活动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布置学生进行先学活动时,要设计相关问题引领学生独立进行,催化先学活动与数学思维和探究方法的有效链接。比如,先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如果仅仅进行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搭、剪、拼等动手操作层面。教师可以设计下面三个问题,促进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有机融合。①一个接口上的3根小棒有什么特点?②怎样搭建一个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哪里?③能用12根小棒和8个接口搭建成一个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吗?小棒可以说是棱的具体化,学生明白了一个接口上的3根小棒的特点,就知道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特点,进而明白相对的棱和相邻的棱的长度以及位置关系。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时,就有8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而有了问题②引领下的操作活动,难点就迎刃而解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对于逆命题“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的图形是长方体”,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正确的。有了问题③的引领,学生顺利拼搭出棱台等图形后,就很容易做出判断了。经历这样的拼搭操作与数学思考相融合的过程,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学生就能做到理解深刻、判断准确,从而提升了先学活动的思维含量。

三、以经验为支点,助推“先学”进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列,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既包括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因此,开展先学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拥有丰富的活动体验,并加强教学反馈,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和陈述观点的方法,逐步积累丰富的先学活动经验,并能自如地运用于先学活动中。比如,先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可以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布置学生思考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要求他们剪一剪、拼一拼,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积累,一般都能通过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等。等到真正学习时,学生就能轻松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实效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以应用为支点,拓展“先学”途径

学生独立的先学活动常常是简单的浏览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要拓展先学途径,引导学生在解答练习和实际运用中深化认识。因此,布置先学任务时,一方面要跟进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解答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当思维受阻不会解答时,应利用练习引发学生的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助推先学活动的深入;另一方面要紧扣学生的生活,使先学内容在生活运用中得以理解,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辨析中深化,促使先学的途径得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层次得以深化。比如,先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朝三暮四的故事,感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猴子一天吃到栗子的总数相等,初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如果只进行故事阅读,依然是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层面,所以还需要跟进相应的练习,促使先学向深层次推进。可以设计判断练习:13+24=14+23是不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为什么?(可以从书中找出依据、举例说明、提问质疑等)认为正确的学生往往关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和不变”,而在先学中有过深入思考的学生举例反驳:“30+7也等于37,难道13+24=30+7也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吗?”认为正确的一方又指出“13+24=14+23中的4个数字是相同的”,反驳的一方把注意点指向加法交换律中的“交换加数的位置”,指出“加数的大小应该不变,改变的只是加数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加法交换律的深入理解。像这样以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促使学生经历思辨、判断、说理和交流等过程,能让学生在对变与不变的辨析中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小学数学先学活动中,教师巧搭支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先学思路,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如同这支能引发动力的长篙,终将能引先学向纵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交换律先学支点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