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地区彩鹬繁殖习性的观察

2016-07-07 08:04王朝斌李建国胡锦矗
关键词:南充

王朝斌,李建国,,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a.网络中心;b.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9)

四川南充地区彩鹬繁殖习性的观察

王朝斌a,李建国a,b,胡锦矗b

(西华师范大学a.网络中心;b.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 南充637009)

摘要: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一种中小型涉禽,在四川南充地区为夏侯鸟。在2014年3—11月,我们对南充市郊彩鹬繁殖种群,成鸟17只(6♀♀,11♂♂),雏鸟21只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彩鹬在3月中旬开始迁来,9月下旬离去,留居时间约190 d。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营巢,为地面巢,巢材为枯草或水稻秸秆,平均巢外径145.14±11.06mm,巢内径99.17±4.15mm,巢高60.33±9.21mm,巢深23.64±2.42mm (n=8);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产卵,窝卵数3.67(3—4)枚,卵的长径为37.24±0.61mm,短径为25.53±0.39mm,卵重量为12.83±0.37g(n=22)。雏鸟平均体重8.15g (n=7)。孵卵期18—19d。其营巢、孵卵及育雏工作主要由雄鸟负责完成。经观察彩鹬为一雌一雄或一雌多雄婚配制,推测其婚配制与繁殖种群中雌雄比例有一定关系。由于当地传统种植模式以及耕种方式的改变,导致湿地面积扩大、农田休耕期延长,人为干扰减少,为彩鹬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生境。

关键词:彩鹬;繁殖参数;南充

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隶属于鸻行目(Charadriiformes)彩鹬科(Rostratulidae),此科在我国仅有彩鹬一属一种,属中小型涉禽[1,7-10]。先后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涉危物种红色名录),《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澳候鸟保护协议鸟类及名录》。有关彩鹬繁殖习性与繁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仅见于岳继雄等2009年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彩鹬繁殖习性的观察[2];黄族豪等2014年对江西吉安彩鹬繁殖生态学的研究[3],以及罗柳墀2005年对中国台湾高雄稻田中的彩鹬繁殖习性研究[4]。彩鹬在四川南充地区为夏候鸟,有关彩鹬的研究和报道仅有一些零星的分布记录[5,6]。为进一步了解彩鹬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在2014年3—11月,我们对南充地区一彩鹬繁殖种群,成鸟17只(6♀♀,11♂♂),雏鸟21只进行了观察研究。

1栖息地概况

四川南充地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8℃—17.8℃,1月平均温度5℃—6.9℃,7月平均温度20℃—28℃。无霜期达300余天。年降雨量980—1 150mm。根据样线调查,在南充市南部县三官、四龙、流马乡境内均记录有彩鹬分布。其繁殖种群集中栖息繁殖地位于四龙乡境内一“Y”字型谷地约0.6km2的区域,有彩鹬成鸟17只(6♀♀,11♂♂)。地理位置105°91′49″—105°92′16″E,31°26′31″—31°27′46″N,属四川盆地东北部浅丘地带。沟谷地区开阔平坦,多为一年一熟的水稻田,其间杂有成片的鱼塘,荷田(塘)和少部分旱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和豆类、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低山坡地主要由柏(Cupressus funebr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栽培果树、竹类以及黄荆(Vitex negundo)、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等乔、灌木组成的林带。此地区为升钟湖灌区,水源补给较为充沛。

栖息地内的伴生动物主要有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骨顶鸡(Fulica atra)、白胸苦恶鸡(Amaurornis phoenicurus)、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白鹭(Egretta garzetta)、池鹭(Ardeola bacchus)、牛背鹭(Bubulcus ibi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矶鹬(Actitis hypoleucos)、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等中小型涉禽鸟类。

2观察研究方法

采用样线法对栖息地彩鹬的分布和数量进行初步统计并确定观察点。

在产卵与孵化期,尽量利用亲鸟离巢觅食期间,对产卵以及孵化状况进行测量记录。对发现的巢、卵根据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利用量程100g,精度0.01g的电子天平、精度0.01mm电子游标卡尺对巢、卵、雏鸟进行测量登记,并用黑色油性笔,在卵钝圆端进行标记。

用十倍双筒望远镜定点观察记录彩鹬活动情况,用佳能7D相机,70—200mm和400mm远摄定焦镜头拍摄活动照片,并截图彩鹬面部斑纹特征,建立面部斑纹特征库,用于区别观察点内的不同个体。

根据彩鹬迁徙、繁殖的不同时期,制定周、月不同的观察天数,通常每周的观察天数在1—4d,每天观察时间区间在早上6∶00至傍晚19∶00。

3结果与讨论

3.1迁徙与留居时间

有关彩鹬迁来南充地区的具体时间此前尚无相关报道。根据观察记录,2014年3月20日发现一只雄性彩鹬;4月18日发现一雄性彩鹬带三只雏鸟觅食活动;最后观察到彩鹬的时间是9月25日见6只彩鹬结小群活动。由此推算,彩鹬迁来最早的时间应该在3月中旬至下旬,离开时间在9月下旬,彩鹬在南充地区的留居时间约190d。

3.2配对与求偶行为

根据观察,彩鹬婚配为一雌一雄或一雌多雄婚配制。在繁殖期间,多只雄鸟同处一栖息繁殖地时,无打斗、争雌现象。相反雌鸟有较强的领域性,每一雌鸟占据的巢区相对独立,在巢区及附近不会有其它的雌鸟进入 。

彩鹬求偶通常由雌鸟发起,其向雄鸟求偶行为动作主要有:

鸣叫:彩鹬平常不善鸣叫,观察期间也很难听到彩鹬的鸣叫声。但在求偶发情期,雌性彩鹬胸部会很明显地起伏并发出低沉的“gu、gu”声以呼唤雄鸟。

埋头:雌鸟在雄鸟面前不停的点头,将头埋于体侧,并不时左右交替。

亮翅: 雌鸟将双翅同时向上伸直展开;或单翅向上伸直展开并不停地左右交替。

急跑:雌鸟在雄鸟面前急速来回穿梭跑动,或围绕雄鸟急速转圈。

跳跃:雌鸟原地跳跃并展翅。

亲鸟配对后,雄鸟紧随雌鸟一同活动。交配多在较隐蔽的草丛、水稻秧苗田里完成。交配时,雌鸟站立,低头于体侧或两腿之间,尾部下压,此时雄鸟站上雌鸟背部,扇翅交尾完成交配。整个交配过程4—7s。交配完成后,雌鸟仍保持埋头姿势4—5s,此时雄鸟也会做出同样的埋头姿势。

3.3营巢

彩鹬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营巢,最晚可至6月上旬。营巢时间为2—4d,由雄鸟完成。彩鹬巢属地面巢,营巢于四面环浅水其间有凸起地的沼泽草丛内或水稻田中,巢材简单多为营巢点周围的枯草、水稻秸秆。巢区植物主要为蒲草(Typha orientalis)、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等。平均巢外径145.14±11.06mm,巢内径99.17±4.15mm,巢高60.33±9.21mm,巢深23.64±2.42mm(n=8)。其巢间距最近为5.2m。由于稻田蓄水,营于水稻田中的巢其铺垫物较营于沼泽草丛中的巢要高,水稻田中共2巢,其巢高分别为86.82mm和97.93mm。在孵卵期,亲鸟还不时用枯草、秧苗对巢进行铺垫。彩鹬除用于产卵、孵卵用的主巢外,发现1号、4号和5号巢旁边还有一个用于亲鸟凉卵时临时休息或藏匿用的副巢。副巢通常较主巢小,铺垫物少而简单,距离主巢约1—3m(图1)。

3.4产卵与孵化

彩鹬产卵期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根据对三个巢的产卵情况定时检查发现,产卵时间多在每天上午10∶00前,日产一枚。雌鸟产卵时,雄鸟在巢附近守候或蹲伏在附巢中。彩鹬为梨形卵,卵壳褐色,上被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图2)。窝卵数3.67(3—4)枚,卵的长径为37.24±0.61mm,短径为25.53±0.39mm,卵重量为12.83±0.37g(n=22)。雌鸟产完2—3枚卵后,雄鸟便进入巢中孵化,有的亲鸟用足上的稀泥敷在卵壳表面。在孵化前期,亲鸟坐巢时间短,每天约2—4h,亲鸟除觅食外绝大多数时间藏匿于巢附近的草丛中或副巢内。

孵卵主要由雄鸟完成,在一雌一雄单配制组成中,孵化前期雌鸟要参与短时间的孵化工作。通过对两组一雌多雄的多配制组合观察发现雌鸟均不参与孵卵工作,孵卵工作全部由雄鸟完成。彩鹬孵化期18—19d。对观察记录的六窝22枚卵除一枚破损外,其余全部孵化成功,孵化率达95.45%。

3.5雏鸟与育雏

彩鹬雏鸟属早成鸟。雏鸟出壳后1—2h待羽毛干燥后便可随亲鸟活动,亲鸟会将卵壳衔出巢外丢弃。通过对两巢7枚卵的标记观察和雏鸟测量数据见表1。

表1 两巢卵及雏鸟测量数据表

彩鹬的育雏工作由雄鸟完成。雄鸟带领雏鸟活动和觅食通常在早晨与傍晚时间,即上午9∶00—10∶00前,下午在15∶00—17∶00后,中午时间段多藏匿于草丛、稻田、浅水荷田中,随雏鸟日龄的增加,活动与觅食的时间也逐步增长。当有人靠近或发生危险时,雄鸟会突然飞离几米远后,做出跛脚、扑翅等受伤动作吸引来者的注意,将来者引开以保护雏鸟。彩鹬雏鸟十分善于躲藏和伪装 ,低龄幼雏有假死现象(图3)。当亲鸟离开或遇到危险时常以假死保护自己,并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待危险解除后由雄鸟前来带离。彩鹬雏鸟在未飞行前,由雄鸟带领在繁殖区活动和采食,活动区域半径在50—150m,活动区域的大小与雏鸟日龄和繁殖地环境适宜度有关。彩鹬雏鸟40余天即可飞行,常常结6—8只小群在雄鸟带领下活动,随后逐步飞离繁殖区寻找新的栖息与采食地。

4结果与讨论

对于同一种鸟类而言,其繁殖特异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性特征,同时也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产卵季节、雌鸟状况、种群密度、栖息地适合度等而产生适应性策略[11,12]。从彩鹬繁殖习性的观察结果和比较以往的研究资料[2-4],表现出不同地区的彩鹬在不同环境差异情况下存在繁殖习性的变化(表2)。在不同地区随着纬度的逐渐升高,年平均温度则逐渐降低,除影响彩鹬的留居状况和留居时间外,繁殖时间段由长逐渐缩短也更为集中,如在台湾高雄的繁殖时间段长达九个月,而在北端的乌梁素海只集中在6—8月。其窝卵数也由南向北表现出递增的趋势。

表2 不同地区彩鹬繁殖习性的比较

在彩鹬的繁殖种群中,仅观察到一雌一雄和一雌多雄的婚配制,未见一雄多雌的婚配现象[2]。婚配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压力下会保持相对稳定性。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婚配制度亦可能发生改变,同一物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种群亦可能采用不同的婚配制度[11,12]。认为产生这种婚配制的原因除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推测与栖息地繁殖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6∶11)亦有一定的关系。观察中结合彩鹬面部斑纹特征区别,发现一雌多雄的婚配制也有多种配制形式。如:一例为一雌三雄婚配制,繁殖期间三只雄鸟与雌鸟同处一巢地,并产下两窝卵共7枚(4,3枚),两巢间距离5.2m;另一例是雌鸟首先与一雄鸟配对,产4枚卵后由雄鸟抱孵,雌鸟离开巢地再与另外一只雄鸟交配产卵。在彩鹬一雌多雄婚配制中,雄鸟间并无争雌打斗行为,其配偶选择、繁殖优先权、交配序位等决定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通过观察发现,彩鹬对栖息生境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和偏好。通常选择在植物茂盛,水深10—30mm的浅水沼泽、荒芜的稻田、荷田,以及上年水稻收割后留有高度在300—500mm水稻秸秆的浅水稻田,食物丰富,隐蔽性强,人为影响小的环境。彩鹬以往在南充地区是少见的稀有鸟种,此次在不到1km2的区域记录到17只彩鹬集中栖息、繁衍后代的彩鹬繁殖种群实属罕见。究其原因认为:近几年来南部县在三官、四龙、流马等乡推行莲藕与观赏荷花种植,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改变了当地以往的小麦、油菜加水稻的传统农田种植模式,使水体环境和湿地面积扩大,为彩鹬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和栖息地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耕种方式的改变,由以往的一年二熟改为现在的一年一熟。即先种冬小麦或油菜,待五月初小麦或油菜收割后再灌水种水稻变为现在只种水稻一季(5—9月),农田的休耕期增长,冬水田面积增加,为三月迁徙到来的彩鹬提供了较多的、适宜的栖息环境。另外,对于繁殖较早的彩鹬个体,在三月底至五月初的休耕期间,彩鹬可完成营巢、产卵与孵化至雏鸟出巢,减少农事活动对彩鹬繁殖过程的影响,有利于彩鹬的繁殖和雏鸟的成长。同时也为其他中小型涉禽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正介.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行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8-450.

[2]岳继雄,孙孟和,杨军.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彩鹬繁殖习性观察[J] .野生动物,2009,30(1):18-19.

[3]黄族豪,徐兵,柯占华.江西吉安彩鹬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 .四川动物,2014,33(1):59-62.

[4]罗柳墀.台湾高雄稻田中的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繁殖生态学研究[C] .中国动物学会.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7-132.

[5]邓其祥,胡锦矗,余志伟,等.南充地区鸟类调查报告[J] .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2):59-65.

[6]李艳红.嘉陵江中游南充段水鸟资源变迁[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3):229-235.

[7]李桂垣.四川鸟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93.

[8]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51.

[11]倪喜军,郑光美,张正旺.鸟类婚配制度的生态学分类[J].动物学杂志,2001,36(1):47-54.

[12]韩之明.鸟类的婚配制度[J].生物学通报,1999,34(6):8-10.

E-mail:jxh23144508@163.com

ReproductiveBehaviorofPaintedSnipe(Rostratula Benghalensis)inNanchong,SichuanProvince

WANGChaobina,LIJianguoa,b,HUJinzhub

(a.InternetCenterof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b.InstituteofRareAnimalsandPlants,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China)

Abstract:The Painted snipe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is one spec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wading birds.It is a species of summer migratory bird in Sichuan Province.We have studied one breeding population of the painted snipe,including 17 adult birds (6♀♀,11♂♂) and 21 young birds,in Nanchong suburb during March to November in 2014.The results show that painted snipes come to Nanchong in mid-March and leave in September,staying here for about 190 days in a year.They begin to build their nests from the end of March to the beginning of April.The nests,made of withered grass and rice straw,are built on the ground.The average exterior diameter of the nestles is 145.14±11.06 mm,the average interior diameter 99.17±4.15 mm,the height 60.33±9.21 mm and depth 23.64±2.42 mm(n=8).They begin to lay eggs from the end of the March and the beginning of April.There are 3 to 4 eggs in each nest (3.67/nestle).The average long diameter of the eggs is 37.24±0.61 mm and the short diameter 25.53±0.39 mm.Each egg weighs 12.83±0.37 g (n=22) on average and the young birds 8.15 g (7.36-8.92g) (n=7).The length of hatching is 18-19 days.Male birds shoulder almost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including the building of the nests,the hatching and the feeding of the young birds.It is observed that one female mates with one or more males.The mating syste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le and female ratio in the population.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and farming mode at the place lead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sh,the extension of the fallow and the decrease of human disturbance,providing suitable inhabi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ainted snipe.

Keywords:painted snipe;breeding parameter;Nanchong

文章编号:1673-5072(2016)02-0153-05

收稿日期:2015-09-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52A0144)

作者简介:王朝斌(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李建国(1953—),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E-mail:scljg@cwnu.edu.cn

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46/j.issn.1673-5072.2016.02.005

猜你喜欢
南充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南充蚕桑丝绸文化体系及在地普及策略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全省蚕遗传资源普查专家论证会在四川南充召开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南充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抗疫情、抓产业,南充综合试验站在行动
“155战略”背景下南充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研究
TheDifferencebetweenOrientalandOccidentalThinking PatternsinTranslation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