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摘 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我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路径。以辽宁省为例,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模式和趋势进行动态评价,并对其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测度。研究显示:当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集聚效应偏弱、区域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基于现实评价和实证测度,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应加强文化版权保护、优化产业规划、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与培育。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集聚度;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4-0036-06
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是当前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政策模式。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及服务集成化,同时对地区空间布局的调整也会产生巨大的牵引力。客观评价当前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态势,清除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桎梏,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各地政府培育扶持和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和途径,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和陆续出现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如产业同质化、单一化,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与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1],文化创意人才短缺等,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内在活力。因此,客观评价和准确把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突出矛盾,科学谋划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政策规划,合理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辽宁省为例,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模式和趋势进行动态评价,通过对辽宁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测度,力求发现当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思路和建议。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态评价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20世纪90年以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文化产业不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还高于同期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化产业开始从自发、无序状态向自觉、有序的方向状态转换。基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辽宁省与其他省份一样,将积极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相继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和举措。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坚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集中建设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协同发展、集约发展和高效发展。就辽宁省已经推动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而言,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重要特征和发展态势: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规模增加,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在“文化强省”战略任务的指导下,辽宁各市不断加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例如,沈阳市按照“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聚集区、五大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着力规划建设了棋盘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故宫方城”文博旅游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基地和园区,引入和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推动了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连动漫游产业基地经过十多年发展,在全国动漫游产业基地中名列前茅,先后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挂牌“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10最具投资价值文化创意基地”等。
(二)兼具生产性和服务性的产业功能结构
辽宁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依托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前清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遗产形成的文化旅游行业,又涉及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玛瑙艺术品创作生产等具有文化创意生产性质的行业,也包括融休闲健身娱乐及文化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文化展会活动等消费服务性较强的行业门类。例如,盘锦市辽河文化产业园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其功能涵盖美术、艺术、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2011年,辽河文化产业园书画产品累计成交额1.2亿元,商务会展总成交额达19.8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三)城市中心区与文化遗产景区并存的空间布局
在空间分布上,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垂直分离特征,有的地处城市中心区,有的集中于文化遗产景区。城市中心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往往具有服务性特征,为更便捷地接近终端需求市场,获得更多的投资、人才、早期用户和制度支持等,部分集聚区日趋向城市中心靠拢,甚至选址商业繁荣区和文化品质区,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融入了城市品牌的塑造以及城市再造。例如,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大连圣亚,其本部项目位于星海湾商务中心区,是集会展、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商务中心区,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海又地处中心城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而诸如棋盘山、发现王国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则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在城市外围区而建。此外,以地方戏、工艺美术等闻名的部分文化产业集聚区立足地方化色彩浓厚、具有较强文化根植性的地区。例如,辽宁民间艺术团、辽宁演艺集团和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等。除了上述区位选择之外,也有部分生产性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了避免高工资、高地租以及环境规制等问题,避免生产制造过程对城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或影响,倾向于在城市周边外围选址。
(四)“纵横联合”的产业关联特征
在产业关联性方面,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具有“纵横联合”的突出特征。一般而言,生产导向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具有纵向生产关联特征,强调集聚区的产品模块化生产的纵向关联和上下衔接;服务导向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则更加突出强调横向水平关联,突出适应终端需求市场的多样化风格,尤其突出与商贸、旅游、服装、信息、房地产甚至农业和建筑业等产业之间的关联发展。例如,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新民文化博览园(沈阳三农博览园)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就是将产业链延伸至休闲农业和教育业,发展成为辽宁省科普基地、沈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具有旅游、收藏展览、教育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集聚地。
二、文化产业集聚的效应测度
为准确评价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将对辽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效用测度。本部分将采用一般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对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度进行测度,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辽宁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在全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水平。
(一)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
目前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哈莱-克依指数(H-K指数)、空间基尼系数(G系数)、空间集聚指数(γ指数)、区位熵(LQ值)和产值比重指数(R指数)。这里,本文将首先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来测量辽宁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CRn指数是最简单的产业集聚水平衡量指标,通常指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地区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它表示产业/地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地区的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为产业集中率,Xi表示X产业中第i个企业/地区的有关数值,N为企业/地区总数。虽然CRn指数能够反映产业内主要企业/地区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但该指数会随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不能得出唯一结果,所以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配合其他方法具体给出产业集聚状况[2]。
(二)数据选取
为遵循口径统一的原则,本文选取 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富有代表性的14类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①,行业数据来自于2012年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广告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等国家权威数据库。14个行业的具体指标、单位及其数据来源见表1。
(三)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度CRn指数测算结果
根据CRn指数的计算公式,本文首先计算得出文化产业规模最大的全国前4个省市的CR4指数,并由此衡量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度在全国的水平(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总体水平上,艺术业(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馆)、广告业、录像制品出版业、文化市场的集聚程度较高,CR4分别为56.27%、55.82%、59.86%、56.72%、52.82%,均在50%以上,五个行业规模最大的省份分别为福建、江苏、北京、辽宁、广东,市场份额均在20%以上;电影行业也表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CR4为40.54%,市场规模最大的省份为广东省,市场份额为13.89%。集聚水平最低的是录音制品出版,CR4为20.38%;其次是电子出版,CR4为22.52%。从全国文化产业各行业的集聚地区来看,地区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在省域间分布极不均衡,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则比较分散。表2中还有16个省市没有出现,大多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边远地区。上榜次数排名前几位的省市大多数是东部沿海的经济最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空间集聚十分显著。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辽宁省CR4上榜次数达到2次,其录像制品出版、电视节目制作等行业的市场规模在全国排在前四位,市场份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7.91%、6.25%,其中辽宁省录像制品出版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第一位。
三、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上可知,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上在全国还处于中下水平。就现实发展来看,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集聚效应偏弱、区域发展失衡、结构失衡、核心竞争力不足等。
(一)集聚效应偏弱
目前,辽宁共有13个基地,43个文化产业园区,仅占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2.5%,与山东、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上仍有相当差距。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集聚区可以划分为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等五大类。按此产业划分,辽宁省文化产业园区结构分布很不均衡,全省43个文化产业园区中,产业型的比重最高18个,占园区总数的42%;其次是混合型15个,占园区总数的35%;再次是休闲娱乐型7个,占园区总数的16%;最后是地方特色型和艺术型,分别为2个和1个,占园区总数的4.60%和2.30%。此外,辽宁省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沈阳和大连,其中沈阳文化产业园区21个,占辽宁全省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几乎一半;其次是大连和本溪,文化产业园区个数分别为11个和3个,占辽宁全省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25.60%和7%;排名靠后的如盘锦、鞍山为2个,朝阳、阜新、营口和锦州各有一个。
(二)产业竞争力较弱
从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情况看,201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大约在3.10%,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持平,但与发达省市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北京2011年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2.20%,上海市2011年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0%。从文化产业行业分布看,辽宁省的优势产业相对较少,总体竞争力不强。目前辽宁的文化产业涉及动漫业、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旅游业、网络游戏业等多个行业,但各行业发展并不协调。其中,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动漫业发展较快,而会展业、网络游戏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个文化产业的绝对产值较低。
从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盈利能力看②,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11年辽宁省内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平均净利润为659万元,而同期湖南省和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平均净利润均为3.80亿元,辽宁与之差数十倍。尽管近年来辽宁省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但从盈利效果来看与发达省市存在较大差距。从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平均成果数来看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广东、湖南、上海、江西等省市位于前列,其中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平均成果数尤为突出,高达112.80个,其次是湖南省38.50个。辽宁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平均成果数为4.90个,与广东省差距高达23倍,与湖南省的差距近八倍。
(三)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更加突出地需要专业性强的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生产的核心和重要生产要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3]。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可以将人类独特的创造性智慧融入到文化产品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4]。典型的如在动漫、图书出版、网游、艺术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人员运用高科技技术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研发。但从辽宁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数量来看,专业人才十分紧缺。辽宁省缺失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辽宁省相比于沿海发达省份,无论是从文化产业体制、政府政策力度、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相对来说较弱,创意专业人才“以脚投票”的方式大量流向文化产业发达省市。二是辽宁省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虽然较多,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机构和培养方式相对单一。人才培养机构主要通过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而缺乏社会培训机构的参与,存在重文化创意专业培育,轻文化创意管理培养等问题。三是缺乏吸引文化创意优秀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无论是从留住在地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人才还是吸收外来优秀创意人才的角度,政府部门都缺乏有效的人才保障和优秀人才激励机制。
(四)过度商业化倾向
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周期演化进程表现为“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在文化聚集园区发展早期,往往能够吸引和聚集大批艺术创作者专注于艺术创作。但随着园区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导致土地租金上涨、空间拥挤激增、外来游客涌入等负面影响不断累积,严重破坏了集聚区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商业经营实体对文化艺术创作的“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防止艺术创作被商业化冲击的政策保障机制是加强版权保护[5]。对原创的承认和保护是文化产业区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都已将版权保护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尤其在美国,版权保护已经覆盖到方方面面。相比这些国家,辽宁乃至整个中国的版权保护意识仍很缺乏。虽然存在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但其在公众当中的普及程度较低。很多民众仍然存在出售、购买盗版书籍、光盘等行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这也为盗版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创意在这种环境下必然受到抑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要发挥“创意”特征,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严格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及配套措施。
四、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因地制宜,缩小区域间差距
目前,辽宁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均比较明显。对此,不同地市应该制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科学功能定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如大连、沈阳等相对发达地区,对文化产业园区多样性的要求更高,应发挥经济地域优势来整合当地园区,在数量上取胜的同时更应该在质量上超越全国水平;在辽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则可以根据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等来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努力缩小区域间文化集聚区的不平衡。尤其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当地可以挖掘的优势来开发文化产业,并通过整合优化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定位,突出优势,扩大优势,形成产业链,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
(二)优化规划,确立适应性的管理模式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尽管辽宁已经把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建设纳入全省重要的发展战略框架,但是与全国的发展水平相比,文化产业整体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尽管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大幅增加,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集聚区的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率偏低。对此,政府在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还需特别注重把握政策着力点,重点考虑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优化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规划,确立适应性的管理模式,防止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杜绝同业竞争、盲目发展的现象,建立规范科学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
(三)提升原创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是开发原创力产品。但从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现实来看,当前产业主要经济业绩并非来源于核心创意产品,而是更多地依赖文化产业的加工制造层即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的原创力严重不足。因此,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鼓励创新和提升文化原创力。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产业中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或企业,鼓励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团体创新创业,引导整个文化产业去提升创新、研发和治理水平,增强市场化的发展能力,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经营模式。二是加强原创作品的版权保护力度。目前模仿品和复制品充斥着文化市场,导致了原创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不足,进而导致创意人才的流失,甚至有些优秀人才开始放弃从事文化相关行业,因而必须加强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供给,严格执法力度,为提升辽宁文化产业原创力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四)加快培育和引进文化创意人才
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来看,目前辽宁高校只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规模有限。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加强文化企业、政府和高校协同创新建设,共同合作培育文化人才。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的投入,通过减免税、提供高薪与住房、政府资助培训等方式,吸引文化产业创新相关人才。在注重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同时,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摸索出适合辽宁的文化自主创新体系,最终使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注释:
①中央所属单位的数据并未统计在北京市内。
②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选择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作为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
③根据各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获得的著作权、发明专利数与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个数之比得到平均成果数。
参考文献:
[1]甘旭峰,一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10(6):85-91.
[2]黄永兴,徐鹏.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6):47-51.
[3]范志杰.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雷宏振,宋立森.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外溢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4):14-18。
[5]董为民. 探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J]. 财政研究,2003(12):7-9.
责任编辑:张 然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aluation, Effect and Policy
——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Han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olicy path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s scale, pattern and trend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are evaluated dynamically, 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Liaoning cultural industry is empirically evaluat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i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weak,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realistic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Glomeration degree; Countermeasures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