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娇,曾 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研究综述
张天娇,曾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学界关于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虽有颇多建树,但是在学校体育目标内涵、具体内容的表述与界定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与片面性,未能深入地挖掘出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加强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使命,以期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目标;目的;任务;概念;综述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校体育目的是指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即整个学校体育系统最后应达到的结果。学校体育任务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要求。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总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目标需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厘清各个阶段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概念界定将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学科自身需要和学生对于体质健康的强烈诉求,充分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1.1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说法各异,是我国学校体育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深化改革的产物。
由表1可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用“学校体育目标”进行表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国家颁布出台的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文件、书籍及专著中基本使用“目的、任务”进行阐述,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便统一采用“目标”表述,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时代发展的产物。
1.2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界定
由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目标”术语的混乱造成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学校体育目标及其内涵的理解比较含糊。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作为“目的”的下位概念,目的统领目标,目标则是目的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另一部分学者则将“目的”、“目标”视为一个概念。
1.2.1异义论
刘志敏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理论建设中是比较相对稳定的,理论阐述比较完整、全面、反映了时代特征;学校体育目标是根据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学校实际制定的,其制定应逐步实现体系化,尽量具体,争取定量,以便努力实现与评估[1]。陆享伯、黎杰[3]则认为,学校体育的“目标”是“目的”的下一级层面,目的是比较抽象的、长远的,而目标是比较具体的、短期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2,3]。陈海波、伊维义等认为,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怎样的层次、类型和基本规格[4,5]。韩印华等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向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转化,是由抽象向具体、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化,更有利于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评价[6]。
表1 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一览表
1.2.2同义论
陶景提出,把学校体育目的看作学校体育的总目标[7]。赵立、姚连涛则认为,“目标”概念完全可以取代“目的、任务”两个基本涵义[8-9]。刘桂海认为,学校体育目的是学校体育的方向,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切学校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达成一致[10]。朱海珠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发展沿革的分析,认为“目标”概念可以取代“目的”的含义[11]。刘洋等提出,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参与主体对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预期境地或结果的一种规定;它与在一些教材和文件中出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所指相同,在内容表述上基本一致[12]。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目的、任务、目标”三者概念的研究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对其是否为同一概念产生分歧。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目标、目的和任务”是根据不同阶段所采取不同的表述形式,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可将其视为同一概念。
2.1体质教育派
由表2可知,建国以来不同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保卫者的重任和使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主要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目标,不仅发挥了一定的时效性和辐射性,而且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体育目标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技能教育派
建国之初,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体育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形成了“重技能”思想,认为学校体育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身体自然就会得到锻炼。
卢元镇提出,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进入学校,让学生掌握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学不能排斥技术传授[17]。赵立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结,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愿望,以学习和掌握技术为实质[18]。苗彩成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强化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技术来获得成功感[19]。张洪潭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系统地传习运动技术[20]。崔颖波则认为,欧美、日本及我国现阶段“体育”处于运动教育阶段,可以理解为现阶段“体育”的目的是在于运动技术(技能)的获得[21]。
2.3三基教育派
赖天德等认为,体育教师教学要贯彻“三基(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技术、理论和技能三者是统一的,在这三者中,技术起主导作用,离开了运动技术的教学训练,理论就要脱离实际,教学训练工作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22]。包昌明等认为,体育课以“三基(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为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并批判体育课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的观点,认为它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和常识,混淆了“体育课”、“体育”、“学校体育工作”这3个不同的概念,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行不通[23]。郑天、游桂香则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而不应该主要用以增强体质[24-25]。
2.4多元教育派
表2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增强体质”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一览表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26]。潘志琛认为,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服务并奠定基础;满足个体发展中的体育需要,通过体育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27]。赖天德、程毅等则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素养,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8-29]。武博文认为,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总目标应该是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创造力、竞争力和意志力,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个性全面发展[30]。曲宗湖等则明确指出,体育教学目标已经不是去增强体质,而是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31]。陈琦则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包括4个方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玩乐的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32]。陈晓峰认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参加运动的能力,增强体力,获得有关运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对运动的兴趣。而且要有足够而有效的体育活动时间和适当的活动强度,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基本素质,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33]。伍天花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健身和卫生保健习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34]。邵伟德等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可以归结为:发展体能、提高过运动能力、培养运动情感[35]。《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包括5个方面: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健康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36]。刘洋等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即“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竞技后备人才”[12]。仇建生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37]。王登峰明确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即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38]。吴建逊则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包括体育品德、体育能力与体育文化知识)与传承体育文化[39]。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一元论不断向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增强体质向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从强调知识技能掌握向注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方面发展;从国家需要向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展相结合等一系列变化。为此,笔者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概括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关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5(2).
[2]陆享伯.学校体育目标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1989(2).
[3]黎杰.两种版本体育理论教材体育“目的”、“任务”、“目标”辨异—基于《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和《体育概论》的比较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2).
[4]陈海波.学校体育目标的性质与层次再认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伊维义,潘胜.学校体育目标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7).
[6]韩印华,高伟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发展的历史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8).
[7]陶景.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8]赵立.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研究的现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5,7(1).
[9]姚连涛,蔡宝忠.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及其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
[10]刘桂海.学校体育目的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 (5).
[11]朱海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4).
[12]刘洋,刘峥,邸慧君.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1(2).
[13]阮立本.试论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作用[J].体育科学,1989(4).
[14]陆淳.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 (5).
[1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6]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92.
[17]卢元镇.“也谈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J].中国学校体育,1994 (4):61-62.
[18]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5).
[19]苗彩成.也谈“技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体育师友,2007 (1).
[20]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源流纪[J].体育与科学,2009,30(3): 89-96.
[21]崔颖波.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
[22]赖天德,温国昌.认真贯彻“三基本”、“六会”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0(4):45.
[23]包昌明,李丁一.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三基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3):77-78.
[24]郑天.增强体质不是休育课的主要任务[J].学校体育,1987(l).
[25]游桂香.体育课应以传授“三基”为主[J].学校体育,1987(6).
[26]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1990.
[27]潘志琛.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目标的初步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0(1).
[28]赖天德.论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目标[J].体育与科学,1990(4):39.
[29]程毅,王家顺,周桂霞等.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4).
[30]武博文.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新疆大学学报,2000(3).
[3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
[33]陈晓峰.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
[34]伍天花.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辩证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31(4).
[35]邵伟德,李启迪,胡建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7]仇建生.关于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几点建议[J].2014,38(6).
[38]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1).
[39]吴建逊.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及突破[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2).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School Sports Goal in Our Country Sinc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HANG Tianjiao,ZENG Ji
Key words:school sports goal;goal;task;concept;summary
Abstract: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oal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although there is a lot of achievements,but in the school sports goal connotation,represent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definition exist some disputes and one sidedness,failed to further mining the ess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school sports objectives in our country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miss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3-0279-04
收稿日期:2016-01-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54)
第一作者简介:张天娇(1991-),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