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管理的“趋同”与供给侧管理的“求异”

2016-07-05 03:13刘晋陆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摘要:需求侧管理的“趋同”导致经济结构的简单化、低端化和经济政策的单一化、短期化,诱发产能过剩、效率损失和经济转型迟滞。供给侧管理的“求异”有助于加快经济动能的更迭,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综合平衡“趋同”和“求异”,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 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增速下滑压力,2012年破“8”,2015年破“7”,今年一季度降至6.7%。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重新重视以改革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中央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全面启动实施“供给侧管理”。

一、需求侧管理的“趋同”效应

我国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之后,宏观调控逐渐偏向于需求侧管理,其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果,以做大经济总量为导向,强调货币在需求调控中的作用,调控措施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经济主体行为的目标和途径是高度“趋同”的。在目标上,货币是需求的起点和终点。最先得到货币的经济主体,可以最先进行生产,此时竞争最弱,利润最高,资金回笼最快,可以最先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最多的投资收益。在途径上,最快进入有利可图的行业,利用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价格具有最强的竞争力,而改善生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是最后的考虑。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担负着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责,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可以看作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

综上分析,需求侧管理具有“趋同”内涵,其“趋同”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的简单化、低端化。在扩大经济总量等同于经济增长的激励下,资源要素必然竞相进入成熟行业及政策扶持行业,以高产量、低价格为主要竞争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争夺政府订单,这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特点:(1)资本形成占GDP比重高。2015年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为44%,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2)消费占GDP比重低。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6.4%,比发达国家的80%以上仍然落后。(3)货物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占比高。2015年,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35%,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和定价能力偏低。(4)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较低。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不到11%,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经济政策的单一化、短期化。由于经济主体行为目标和途径的高度一致,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这使各地政策呈现出“内容雷同、急功近利”的特点:(1)招商政策相近,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地方政府普遍以财政资金补贴来吸引企业落户,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部分地区违背中央精神和国家有关规定,实质性地执行定向优惠出让土地、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免重点企业税收等政策,导致企业无序流动,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环境。(2)产业政策相近,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国家或上级部门一旦出台某项产业政策,各地都会跟进制定相关扶持举措,多数情况下完全照搬。这使得很多产业和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在低技术水平上进行规模不经济的重复布局、投资、建设,加重了各地产业恶性竞争的局面。在产业同构竞争的背后,地方政府还会采取干预措施保护本地企业,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同构和地方保护必然促使产能过剩和效率损失,延缓产业升级进而推迟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继续依赖刺激需求的方式不仅难以遏制下行趋势,且会进一步加剧由需求侧管理“趋同”效应所带来的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寻求破解“趋同”的“求异”之法。

二、供给侧管理的“求异”效应

供给侧管理关注经济运行的源头,其强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和鼓励对劳动力、土地、资源、创新“四大要素”进行调整变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给,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随着改革举措的推进落实,经济发展的导向不再是做大经济总量,地方政府作为拥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角色将弱化,地方保护的区域壁垒将逐步消解,全国统一的商品、要素流通政策和贸易体制将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逐步形成,融资、物流、税费等成本将有效降低,要素资源将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此时,经济主体行为的目标和途径将具有高度的“求异”性。在目标上,由于简单扩大生产规模已难以轻易获利,经济主体不再以最先拿到货币为首要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最先洞察市场需求、最快明确市场定位,进而谋划提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的产品,因此经济主体行为的目标将向日新月“异”的市场信息转变。在途径上,维持过剩产能已无利可图,将加快出清,唯有瞄准市场前沿,创新产品研发,才能在日趋互联化、定制化、个性化、绿色化和市场利基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经济主体行为的途径将向标新竞“异”的市场创新转变。

综上分析,供给侧管理具有“求异”内涵,其“求异”效应将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促进经济动能的更迭。在供给侧管理以“提升效率、鼓励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主体将努力在政策、要素、生产三方面构建“结构调优、质量提升”的新动能:(1)政策方面,促进由“总量优先”向“结构优先”转变。通过推行政绩考核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域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打破以“总量”观念为基础构筑的“固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分割”体系,还“主导权”给市场,还“主动权”给平等竞争的市场参与者,启动“解决结构性问题”的供给侧动力机制。(2)要素方面,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产能转移。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总揽,推动各地方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瓦解过剩产能的存在基础。通过推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充分调动科技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通过推行收入分配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推进收入分配机制创新,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扩张。(3)生产方面,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化。通过优化产业政策,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二是有助于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制造业方面,自2012年3月起,PPI连续50个月为负值,自2015年2月起,工业企业利润连续11个月下滑。盈利能力的减弱导致投资的趋势性放缓,2015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7.5%。房地产方面,“去库存”形势严峻,2015年城镇住宅广义库存去化周期达到5.3年,所有房屋广义库存去化周期达到7.9年。高企的库存压制了投资意愿,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1.0%。与此同时,债务风险开始攀升。债务方面,2015年末,政府债务占GDP的56.5%,虽仍低于国际60%的警戒线,但已十分接近。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143.5%,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21.0%。不良贷款方面,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14年底大增51.2%。另外,我国的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银行,而银行信贷投放偏向于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则普遍必须以更高的成本获得贷款,这造成了金融不公和效率错配,加重了金融风险隐患。通过推行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证券市场改革等,提高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打破对政府信用的过度透支,建立市场化的资金定价机制,着力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

三、综合平衡“趋同”和“求异”

需求侧管理的“趋同”和供给侧管理的“求异”是宏观调控思路一个硬币的两面,“趋同”强调经济增长的表象结果,“求异”则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相互“中和”,不可偏废。中央此次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并非要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而是必须双管齐下,共同发力。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通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2]王佳宁,盛朝迅.重要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

[3]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4]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J].中国金融,2016(1)

(刘晋陆,1984年生,湖南郴州人,江苏省泰州市发展改革委。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