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福
[摘要]管理课程中使用较多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表现的特征为情境的塑造、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实验样本的特殊性。管理课程中实验教学的特征为教学带来创新方向,表现为教学角色变化、信息软件的使用以及对管理理论假设的重新验证。实验教学为管理课程带来了创新,未来管理课程被要求有更多的情境塑造和建设新型的管理课程的实验平台。
[关键词]管理课程;教学;实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43
早期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在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则运用不多,而经济管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1950年哈佛大学张伯伦(Chamberlin)的博士生经济学课程上[1]。从此,实验在经济管理课程中日益增加,并开始不断完善,Smith就是凭借对经济管理中实验体系化以及实验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管理课程教学为了满足实践性的要求,也开始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突破理论假设的限制,使得学生获得情境化的管理技术运用。实验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使用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并开始向新的领域探索,总而言之,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方法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中运用的范围和创新方向。为探讨实验在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的范围和创新方向,必须深刻理解其自身的特征。
1实验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特征
11情境化的塑造
实验方法出现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是证伪主义思想在学科中的运用,波普尔在《社会科学的逻辑》明确提出“情境逻辑”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在社会科学中有种纯客观的方法,不妨称之为客观理解的方法,或者情境逻辑,它的方法在于充分地分析行动者的情境”[2]。在管理课程中,实验方法构建出特定的情境,最初目的是检验管理理论假设,但随着检验结果与假设存在较大冲突,如决策中人性假设的非完全理性,有限人数的决策也能形成均衡等结果出现,引发了教学者和学生的广泛的思考。教学中的主体都深刻地认识到:管理在具体情境中的范围势必存在不同结果,管理技术的提升依赖不同情境中的模拟,直至培养出系统和应变的管理技术。
因此,管理课程中运用实验方法的重要特征是,不断构建出管理技术运用的情境,随着实验中的控制变量不断减少,学生在管理课程中面临的实验难度则越来越大。即控制变量减少增加了管理技术运用的不确定性环境因素。
12激励手段的多样性
管理课程中为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般设置各种激励手段,如奖品的设置、课堂成绩的增加、货币等手段。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并通过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得出相关结果。国外在管理课程中,实验较多采用货币激励的方式,但国内由于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学生收取教师的货币激励存在“面子”文化的影响,导致货币激励的方式运用不广泛,并且国内教学资金普遍紧张,因此,国内的实验激励方式采用奖品和课程成绩加分等方式。
虽然实验中激励手段呈现多样性,但每种手段在国内管理课程中使用均存在局限性。管理在实践中是实现有限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企业中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在课程中,由于仅仅是情境模拟,学生无法通过非货币的激励手段直接体验,因此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的偏离。但货币性的激励手段,也会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结果追求与实验设计发生偏离,如Smith所提及的,“激励是实验设计中考虑的核心问题,但激励形式的选择却深刻影响实验的有效性,货币激励带来了积极性的提高,但也导致了实验设计目的的偏离”[3]。因此,管理课程中实验的激励方式多样,但如何选择需要设计者深入思考。
13实验样本的特殊性
管理课程中使用实验的方法,面对的对象大多数是在校的学生,这导致了实验样本受到限制。在校的学生都未接触具体的工作环境,因此实验的方法在样本上受到质疑,虽然部分学校通过增加有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但该限制依然未能很好地解决。因此实验样本的特殊性,导致管理课程中实验设计主要是对理论模型的检验。
为了弥补实验样本特殊性所带来的效度不足问题,设计者通过使用组间设计、多次测试等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方法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同时提升了学生在管理教学的参与积极性。Emerson和Talor(2004)利用9个班级的教学数据进行了研究,其中2个班级使用了课堂实验教学方法,另外7个年级则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显示:一个学期后,使用课堂实验教学法的班级成绩显著高于另外7个班级[4]。
2实验方法对管理课程带来的创新
21教学角色变化
传统的管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较差,教师角色的权力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讲授、课程控制,而学生角色主要是被动接受。在实验教学方法中,教师角色权力变为课程实验设计、课程实验过程控制,而学生变为课程实验中的核心角色。通过学生在实验后取得的结果,教师再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对理论接受程度更高。Durham等采用课堂实验方法教学,经过两个学期课程后,他们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看待管理学态度的转变、所学知识的持续性,发生了积极作用,教师的权力未再被学生认为过于极端,教学的氛围被认为更加开放[5]。总而言之,实验方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过于集中,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和独立思考的权力。
22引入了更多的信息软件
管理课程中涉及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随着教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推进,管理课程中运用了很多教学软件。而实验方法的引入,也需提供相关软件支持,例如,加载于Excel之上的标准Solver软件,参与的学生可以单个或按分组,在电脑终端上按照案例给出的情景进行选择,学习者根据管理知识、管理流程、自身情况和对方的认识、裁决者的情况做出决策,综合考虑了各方的参与。软件能够在最短时间提供实验的结果,满足教学的要求。
目前,实验的方法在管理课程中主要是博弈论、决策理论、资源配置等领域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软件是基于管理科学的模型构建,这对学生的软件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现代管理课程中的实验分析软件能够便捷的提供结果,便于初学者掌握。
23对管理传统理论假设的验证
管理理论的发展无法脱离相关实践环境,从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管理科学的发展都经历过具体实践的推动。目前,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一方面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科学交叉演进,另一方面西方管理理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得到调整,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的特色管理理论发展。因此,管理传统理论假设势必在具体环境中进行验证,管理课程教学中提供了验证的机会,诸多实验参与者皆为本国文化下的学习者,更能检测出相关理论与本土文化匹配的程度。
不仅对管理传统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管理课程中使用实验方法还能提高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实验结果与传统理论预测存在差异,诱发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都能激发学习者独立思考的动力。
3实验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运用的新方向
31管理情境多样化
管理课程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方法,其目的是对管理情境下进行技术和模式的运用,因此管理情境的多样化利于管理课程中多个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分析一直被商学院使用,并且案例分析发展至今也经过大量的积累,但案例分析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的经验场景和决策平台,实验方法通过将案例分析中的各项情景转换也需要积累。因此实验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是一个情境多样化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教学者不断地进行实验设计和积累。
32激励手段与学习者结合
管理课程针对不同学习者,在校学生不具备工作经验,同时学生也因掌握知识差异不同而存在区别。针对在校学生的管理课程中的实验应该采取直观、贴近理论的模式设计,在激励手段中采取非货币的方式,例如课程分数、课程考核评价等手段。而对具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管理课程中的实验应该采用贴近实践,注重复杂环境因素设计,激励手段采用非货币与货币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虽然激励手段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存在相关关系,但激励手段不当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如何探讨中国管理课程实验中的激励手段,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33新型实验平台的构建
管理课程在大学中的讲授主要在教室中进行,而数字化、信息化等教学手段的发展,要求管理课程的讲授具有新型的平台。管理课程中的实验方法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如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实验软件的使用等。目前国外较多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关管理课程的实验室,专门针对管理课程学习者参与学习。因此,管理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方式,要求培育出较多的实验平台,并开发出适合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决策软件。
参考文献:
[1]Holt,Charles ATeaching Economics with Classroom Experiments:A Symposium[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9,65(3):603-610
[2]杨俞玲科学学哲学介入经济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4):42
[3]Smith,Veron 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62(70):111-137
[4]Emerson,TLand BATaylorCompar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cross Experimentaland Lecture-Oriented Sections of a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Cours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4(70):672-693
[5]Durham Y,Mckinnon T,Craig SchulmanClassroom Experiments:Not Just Fun andGames[J].Economic Inquiry,2007,45(1):162-178
[6][美]科林·凯莫勒行为博弈一对策略互动的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Schulman MHow We Become Moral:The Sources of Moral motivation[M]//In CRSnyder,SJ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