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摘 要】杭州湾二岸有很多独特的民俗,其中最典型的是嘉兴的端午节和慈溪的都神会。端午节有实物粽子,竞技踏白船,祭龙等;都神会有豆酥糖,行会,祭祀五帝等。保护活态的民俗活动项目等于保护为数总多的非遗项目,为后人研究杭州湾历代文化可以提供佐证。
【关键词】杭州湾;民俗;异同
嘉兴粽子誉满四海,随着粽子衍生出来的端午节活动在节庆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踏白船的习俗,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很有特色。三北豆酥糖也是在海内外喊得响的食品,最著名的豆酥糖为慈溪市沈师桥沈永和商号的胡记豆酥糖。早在北宋期间,豆酥糖就成为三北民间辅助食品。北宋沈师桥表演二十四杠台阁的时候,由于历时二天一夜,行会期间主食为豆酥糖,所以,豆酥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豆酥糖制作的起因为的是行台阁,而台阁表演目的则为了都神会节庆活动营造气势,那种“逢山劈山,逢河搭桥”的场景,那种木匠、泥水匠像警察一样,时刻保护台阁的情景,传承了几十代。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凭着对都神殿五都大帝的崇拜虔诚地担当着都神会每一个角色。
三北即原来的慈溪、余姚、镇海北部,也是现在的慈溪市,它隔着一条钱塘江与嘉兴相望。在古代文化上,二者的碰撞和融合实在太多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声腔为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徽腔。余姚腔历史上称起源于绍兴府,其实明代三北属于绍兴管辖,余姚腔真正该起源于三北地区。而海盐腔作为同一时期嘉兴的著名腔调,其起源地仅仅相距数十里,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并且,余姚腔高亢、激越、无扮相、富有叛逆性,一直被朝廷所压制;海盐腔不然,婉约、柔和,即现代人所谓的靡靡之音,很受朝廷欢迎。任何一种节庆活动很难离开音乐或戏剧,嘉兴的端午节有音舞节目,三北的都神会也一样离不开音舞。嘉兴的端午节,在三月十六,期间,有“伍相祭”和“神龙祭”。二个活动项目中,舞龙和祭祖舞蹈有音乐,也有舞蹈。三北都神会行会主要也在三月十七,起始地为都神殿,结束地也是都神殿。行走队伍里,有舞龙、舞凤、二面锣、十番器乐等,但最有代表性的是高台阁。历史上有“八月海宁潮,十月师桥阁”的说法,六仓志记载,师桥高台阁曾经吸引东南亚游客专程前来观看。可见,嘉兴、三北世界上顶尖的文化被古代人糅合在一起。那么,高台阁的吸引力在哪里呢?就在它的音舞上。高台阁被三北人称为活动的舞台,高三丈三,长二丈四,宽一丈九,需要一百多人抬。高台阁分三层,最上面为戏剧造型,第二层和底层分别表演当地不同剧目的高腔戏。台上的演员全是男子,按古代习俗,女子不能做演员,但允许女子看高腔戏。如果高台阁演滩簧戏,或者如越剧之类的戏剧,族长就会命令族人打断演员的腿,女子也看其它场所演出的除高腔戏以外的戏剧或曲艺。按规矩,第一次演出的剧团或者演鬼戏必须烧台,即由德高望重的人抓一只公鸡,在舞台四周转几圈亮相,随后不停地抓住鸡头转圈,最后,使劲拉断鸡头,以辟邪。在高台阁的上面,演出时,必须挂一面米筛。在古人眼里,米筛是避灾的最重要的器物,在照妖镜、菖蒲、大蒜、艾草中,米筛居首位。拜仙姑等其它祈福活动里,也多用到米筛。
在嘉兴端午节里,感觉有一些激烈的竞技项目,踏白船,包粽子比赛。所有的项目都在东南形胜,江湖都会的交通要道举行,有人气,也有可看性。不管是观众还是项目参与者,都有一种紧张感,不可预测感。都神会的项目并没有疾风暴雨式的比赛项目,但是,暗中的、含蓄的竞争则比比皆是。都神会由五姓家族发起资助,分别为林家、蒋家、韩家、吴家和徐家。因为林家为都神殿所在地,出资又多,一般排在第一位,方家人数少,钱少被称为一柱头。五位明代将军的神像分别由五个家族分头供奉,分别标为红、黄、蓝、白、黑脸色。百姓有摸到神像有福气的说法,然后自发捐赠大殿的修缮费用,这就有一种竞争。看哪位神像的捐赠款项最多,看那条龙的肚子里绕圈的人数最多,看哪位神像的后面,跟着的游行队伍的服装、会器、表演水平最好。最后,游行结束了,还要看哪位神像的捐赠款买了哪些纪念品。一家买一条毛巾,另一家买一把伞,本身也是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经济实力,组织能力。尽管东西不多,但是,参与活动的很多人会在茶余饭后谈论很久。高台阁修造费用的竞争也是五个家族间的较量,一般基本的修造费用有大殿管理者按家族的人数,新开垦的杭州湾海地的租金分出来的一部分,还有家族祠堂多余的房屋出租费的一部分来定高台阁的费用。这部分经费往往连建造费都透支,那么,行会的费用就得先透支,到了三月十七、十八二天一夜的时候,高台阁行到,百姓中条件好的要设祭坛,供奉一些水果和食品,还要凭自己的实力捐赠一定数目的钱财,以弥补高台阁的建造、行会的费用。行会有五个家族,沿途要经过很多村落,五个家族间存在暗中的竞争,外姓设祭坛的捐赠者之间也有竞争。每一个捐赠者都有专人登记造册,虽然众人看到的不多,但是消息很快会传遍三北大地。如果捐赠者是一位生意人,以后他的生意必定兴隆。这就像现在的有钱人,若捐赠钱财到文化事业中去,肯定会收到政府和百姓赞赏,并在各方面得到支持。
年前,三百余位非遗专家聚集在北京舞蹈学院,研讨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有专家指出,保护好传统节日活动等于保护好一百个非遗项目。这话说得有些过了,而说明了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被揭示出来了。在有些地区还在谈论要不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时候,在讨论传统节日文化是否宣扬迷信的时候,三百位专家的观点给了这些讨论以显而易见的回答。嘉兴的端午节也好,慈溪的都神会也好,要不要保护本身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关键要看如何保护的问题。以宣传迷信为借口压制一种传统节日活动,实际上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原因简单,因为压制了一百个传统非遗项目。一百个项目可不是小数目,像余姚腔,才一个项目,能够挖掘到它的一句话,记得省文化厅愿意拿出一百万保护,可惜没有了。而压制了一个完整的传统节日活动,其损失就难以估量。现在嘉兴有端午节,慈溪有都神会,二者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共同点也有很多,留住了二地传统文化。这话看起来不着边际,其实很现实,埃及为什么会落后,印度为什么被称为阿三,都是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埃及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了,印度的佛教殿堂要靠中国人去援建,都是文明故国,都沦为殖民地,原因在哪里,就在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端午节和都神会的差异性也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只有当地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突出个性并不是否定共性。中华文化是共性,共性是由一个个像嘉兴的端午节和三北的都神会等很多个性组成,离开了个性,中华文化这个共性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文化人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的传统节日文化,共同为中华文化这个高楼大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学》陈勤建著,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7.07.
[2]《当土节遇到洋节时》胡晓真,发表在中国民俗学会论坛。2009.98.
[3]《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