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凤
恐惧,通常意义上讲,并不是一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情感体验。恐惧的具体根源有以下几方面:他人的不良意识;生病;无法预期的灾害;莫名的死亡;约束严格的社会管理……这些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掌控的。人们蔑视恐惧,但就像关上房门后的一头兽,又都不得不独自对抗这影子般的心理。所以,寻求一些自己能征服的恐惧心理通常可以令人舒坦,控制和征服恐惧也是一种快乐。由此,人们会制造一些人为恐惧以供自己征服进而壮实自己心理,恐惧消费便应运而生。恐惧心理是潜藏内心的,人们并不愿意像喜剧一样总是提起它关注它,所以恐惧消费是相对小众的。作为今天最新的恐怖因素集中反映体,恐怖电影已俨然成为一种类型片。也就是说,人们对恐惧的消费需求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当下信息化高度发达,东西方恐怖电影的对比更加便捷与明晰。而随着全球化的交流加深,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恐怖因素逐渐有互通的趋势。好莱坞出品的恐怖电影在日本受到热烈欢迎,亚洲电影善于晕染气氛的手法也在西方被运用到。
正文:
一、恐怖片消费所占影片比例及原因
在《电影类型读物(二)》的附录部分,巴瑞·凯茜·格兰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致力于研究如何“确切”判定类型的参考篇目,也就是要有可清晰识别的、众所周知的特征和形式特征。恐怖电影主要是指题材恐怖、气氛阴森、情节悬疑并经常夹杂包含着一些暴力因素,使观众看后毛骨悚然的一类影片。这类电影,有的是利用环境制造悬念的神秘探险故事,有的是对邪恶的或者畸形的性格进行深入的心理探讨,还有的是关于可怕、恶心、刺激的妖魔鬼怪的故事。虽然恐怖电影的存在不到一百年,但却拥有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收视群体,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它在美学上的审美价值。正如笔者所说,恐惧是一种不舒服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明显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它是是相对小众的,但却又不会消失。
从上表来看,惊悚片所占比例仅为全体的27.3%,说是市场的细小支流也不为过。美国著名现代恐怖小说家洛伏克拉夫特曾经说过:“人类最强烈最古老的情感便是恐惧。”在人类心灵深处,总有一些最深层的恐惧潜藏在那些不可触摸的地方。这种恐惧作为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与生俱来,并暗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不管是文学叙事,还是电影画面,艺术形式映照了恐怖的现实,并借由影像的再现,模糊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从而塑造出一种恐怖的美学。
一提到恐怖电影,就会让人感到既兴奋又害怕。看恐怖片的动机因人而异,有释放压力,寻求刺激,猎奇等心理。现实有太多未知因素,对未知的强大的离奇的恐怖因子人们束手无策。而在恐怖电影当中,人们睁大眼睛专注观看,这暗示征服控制了恐惧,从而满足人们得以释放现实中内心的无助、焦虑等情绪。人们也通过观看恐怖电影来调节枯燥平淡的生活,猎奇是人类对现象和事物表现出来的探究和惊异的心理倾向。由此可见,恐怖电影存在的基础源于人类对未知与死亡的焦虑。只要有人类存在,恐怖电影就会有人去看。
但是,恐怖电影不会占据电影市场主力。究其深层原因,人类不会大肆宣扬自己内心的恐惧,暗示着自己的弱小无知无能等等弱点。渴望建功立业,彰显武功才智才是主流,宣扬爱与温情也是主流的一面,而作为人类文化的奇葩,恐怖文化则是细枝末流的。人们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之外,更多的是需要肯定自身价值。而恐怖电影,以其本身独有的负面能量—无助、孤独、黑暗、死亡,制约着它的受众群。一般来说,恐怖电影消费人群是特定的一少部分人,心理承受力较强。
二、东西方恐怖电影对比
传统的亚洲恐怖片与西方恐怖片的恐怖因素不同,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东西方的恐怖电影都营造了恐怖紧张的气氛,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东西方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及题材上不尽相同。总体说来,亚洲恐怖电影注重气氛渲染与精神暗示;西方恐怖电影注重画面视感与情节离奇。具体两者之间对比如下:
(一)东方恐怖电影
纵观亚洲各国出品的恐怖电影,我们会发现,这些恐怖电影所营造的“恐怖”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点之上的:(1)恐怖感不是由于形态狰狞的尸体而导致的,更多是对未知的恐惧。恐怖的集中体现是:事情被做了,却看不到行为主体的存在。(2)恐怖不是孤立存在的,恐怖感与影片音乐色调、悬疑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判断推理同时存在并贯穿于影片的始终。(3)承认死人是不会复活的,一般在亚洲各国的恐怖电影中,尸体行走、说话、杀人的情节不会出现。(4)在故事的结尾恐怖影片往往告诫人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虽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又不乏教化人们多行善事的社会意义。题材上,传统亚洲恐怖片多是讲关于人伦扭曲,人比鬼恶。愚昧,陷害或者歧视导致的悲剧里,鬼像人一样回来复仇,完成未竟的心愿,有着宿命的意味。电影中的鬼魂不是面目狰狞,通常是正常人形加上灯光效果的奇异处理,对观众心理暗示,造成心里有鬼的心理攻势,往往会回想起某个镜头时有后怕的感觉。题材事件所牵涉人物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般不会有旁杂的人物利害关系牵涉其中。
电影《三更之回家》是一部炉火纯青的香港恐怖片,被情感包围之外令人有细思恐极的感觉。摄影营造出一个古典怀旧的氛围,使时空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希望让观众一眼看出故事发生的时代,因此选择了5、60年代的一些家具,比如碌架床、古老的梳妆台……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世界,暗绿色,阴沉……这不是一般人会进去的空间,有一种奇怪的恐惧感,但是又并不真正刻意出现什么恐怖的东西来吓你,因此如果你有恐惧,那将会是一种玩赏恐怖、心理恐怖。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只有小男孩祥仔能看得到,怪异的照相馆,空旷阴森的居民楼,都给人被恐怖包围的感觉。然而,貌似安静宁和的轮椅瘫痪女,特写镜头下僵硬的面部表情,男主人公细心照料其洗澡涂指甲等画面,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高境界恐怖,直教人回想起来汗毛倒竖。
(二)西方(英美)恐怖电影
西方电影,以英美恐怖片为典型,其根源是哥特式小说,随之20世纪出现了哥特电影。所谓“哥特”电影,是指与英国尖楼顶、小窗户的古代城堡以及城堡里的僵尸为题材的恐怖电影。这类电影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三点:(1)教堂、城堡、地下室等阴森的地方往往是故事的发生地点。(2)人死后,许多尸体会变成恐怖的僵尸而不是变成鬼魂,僵尸会走动、飞舞或跳跃,僵尸通过吸人血而杀人,但不是鬼魂的报复杀人。(3)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体力和胆识征服了吸血僵尸,影片所要表达的不是教化人们善待他人,多行善事,而是表达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其恐怖电影起源与欧美的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女巫、吸血鬼、异教徒、恶魔等形象是经常出现的恐怖形象,这些形象源于宗教。后来的恐怖电影题材也逐渐演化广泛,比如外星人、异形、变态杀人魔等。所有这些形象都是外在的,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公共的危害所在,只要有足够强大的体魄与智慧的人就能制服它,而不会是亚洲传统电影中有关人物无助的宿命般的等死。恐怖元素主要是画面即视感,即感官刺激,而观众不会在观影之后有太多心理阴影。
三、与哲学、文化的联系及思考
恐怖电影作为商业电影中重要的类型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鲜明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在创作实践中结合多种内外因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语言逻辑和美学规范,并且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性和国族性。而不同的哲学则是不同地域国族文化发展的引流。总体上说,西方哲学走了与中国哲学不同的道路。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心灵调适哲学”.侧重于精神世界的自我平衡;而西方哲学则是“斗争征服哲学”,侧重于对外在异己力量的对抗和征服。比如说,对于“天道”,中国人主张顺从和自然而然,期待“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对于“规律”,西方文化则强调认识、利用和改造。
西方恐怖电影,究其根源,与宗教文化、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文化方面,经过整个中世纪1000多年的神学统治,西方社会的宗教系统较为完备,即便后来文艺复兴,宗教神学跌下神坛,其根深蒂固的印记也是很难磨灭的。所以早期哥特式恐怖电影中形象,女巫、异教徒、吸血鬼等皆源于宗教传说。而随着西方科技文化进步,恐怖形象的跟进也是几乎同步的,出现了科学怪人、尼斯湖水怪,及至后来的异形、外星人等。这些恐怖形象的刻画,重在外形的视觉冲击,这也暗合了西方文化的直接外露。在哲学方面,由西方侧重对异己力量的对抗和征服,这体现到其恐怖文化中亦是如此。
亚洲诸国大都受中国古典文化滋养影响,东方文化是含蓄而内敛的。而重写意重意象的美学观也自然有迹可循。自先秦而后,儒家文化占据正统,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当出现人伦扭曲,人性恶劣的情况,原始的恐怖形象鬼魂狐怪也就此衍生。后来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主张道法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美学提倡的天然去雕饰亦是深入人心。在对恐怖的表现手法上更重于气氛的营造和心理的暗示,一般表现为人物性格比较压抑,环境比较的阴暗孤独,鬼怪形象与生前并无大改变。这追溯到哲学方面,是由于侧重精神世界的自我平衡,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鬼魂被描绘的如同现实你我一样,和谐相处即相安无事,有恩怨情仇则牵涉当事者。
中国和英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有几百年的历史,亚洲各国和西方各国的电影传播与交流也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体现在电影消费上,就是东方恐怖主义表现手法被借鉴到好莱坞恐怖电影当中,比如电影《死神即将来临》;而中国香港早期的僵尸题材片,亦被观众接受。以目前交流发展速度,东西方文化消费的交织与融合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