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文化价值探究

2016-07-05 10:22张锦锦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文化价值

张锦锦

【摘 要】 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叙述了陕北秧歌的表演程式、技术特点、角色扮演、队形、音乐与唱词、服饰道具;探讨了陕北秧歌的文化特征:地域风情的浓郁性、动作队形的艺术性;肯定了陕北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陕北秧歌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又是一项体育运动;增强人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地域旅游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又探讨了陕北秧歌的传承保护,陕北秧歌的发展推广与开发、陕北秧歌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关键词】 陕北秧歌;风格特征;文化价值

一、前言

陕北秧歌是以舞蹈和音乐为载体,融诗歌、话剧和戏曲为一体的在陕北流传的舞蹈艺术总称。通常以祭神、祭祖、祈福、驱邪、娱乐为目的在节日、祭日、庆典时进行表演,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并列为我国秧歌四大流派,主要流传在陕北高原区域(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及广大农村)民间俗称“闹秧歌、闹社火、闹红火”,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陕北秧歌。

三、结果与分析

1、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1)陕北秧歌的表演程式:陕北秧歌的基本表演程式是:一般正月初二开始起秧歌(近十几年也有村落提前或者推后)组织成立秧歌队,授予伞头。秧歌队成立后伞头带领大家到谒庙烧香拜佛敬神,由伞头挥伞秧歌队开始起舞歌唱这个程序又称谒庙秧歌。谒庙结束后伞头带领秧歌队在村子里挨家挨户上门拜访表演,又称排门子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结束本村内部活动之后邻里村子之间开始进行互相拜访称为彩门秧歌。最后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秧歌到了最高潮,开始扭大秧歌叫大场秧歌。大场秧歌是秧歌表演场面最大的一种表演形式。大场秧歌结束后,其它舞蹈节目一一登场表演最后大场秧歌再起开始转九曲。秧歌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结束。

(2)陕北秧歌的技术特点。陕北秧歌节奏欢快基本动作简单。陕北各地民间扭法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动作体现了“扭,摆,走”的特点。也被总结为“扭的活泛,摆的花哨,走的轻巧。”扭的活泛是指扭动时用力要适度,扭动要灵活自然。摆的花哨主要指手臂动作要特别“花”,多体现在表演的道具运用方面(例:彩绢,扇子)。扭和摆的动作是在走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起来的,因此走是陕北秧歌的基础动作,走的轻巧主要是指脚步的灵活,轻巧,千变万化。

(3)陕北秧歌的角色扮演。陕北秧歌的角色主要由伞头、文武身子、丑角等构成:伞头是秧歌队的核心角色,是整个表演的指挥者。秧歌队所有队员均由他指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演唱、场图变换、表演也要在他的指挥下进行。伞头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指挥队员表演同时也可以进入表演活动与队员一起表演。文身子和武身子分别指扮演的女角和男角。在秧歌表演中文身子和武身子要根据伞头的指挥做到曲直配合、对称呼应,要充分体现“和谐和均衡”。丑角一般在队尾独自进行即兴表演。丑角装扮要滑稽,让观众一看就能乐,其舞蹈动作也是个人化的和即兴的,目的是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4)陕北秧歌的队形、音乐与唱词。 秧歌队形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反映民间祭祀活动的祭祀类图案、展示陕北地区兵家争战的守阵类图案、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民俗类图案和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及对艺术美追求的灯彩类和花卉类图案。

陕北秧歌的音乐伴奏是整个表演的灵魂。主要以鼓吹乐为主。包括唢呐和打击乐器。唢呐一般配两只,分别为上手和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中低音。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镲、小锣、大镲、乳锣等。

唱词是陕北秧歌的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秧歌唱词由伞头演唱。一般分为伞头之间的回答与伞头领唱两种。内容主要以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为题材。还有小场子秧歌表演者的演唱主要以风趣幽默风格为主。

(5)陕北秧歌服饰道具。陕北秧歌中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装饰和道具。在此简单介绍新秧歌中伞头和文武身子的服饰。伞头头扎白羊肚毛巾于额前打结,穿对襟上衣中式裤,扎红腰带,黑布鞋。武身子(新秧歌中的男角)服饰基本和伞头相似不同的地方是武身子要在上衣内套红裹肚,腰带要系于腰右侧系打成蝴蝶结。文身子(新秧歌中的女角)要头扎长辫插小绒花,大襟上衣中式裤,腰系长裙扎围腰,穿红花鞋。

陕北秧歌不同角色使用道具不同。主要有:日照伞、灯笼伞、虎撑和演员扭秧歌的彩扇红绸、丑角的擀面杖、算盘、烟斗、拐杖等。

2、陕北秧歌的文化价值研究

(1)陕北秧歌的文化特征。①地域风情的浓郁性。 陕北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虽受秦汉、西汉、大唐、宋朝等文化熏陶但一直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明代以后受长期封闭与半封闭社会影响完整地保存了其它地区流失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后经发展演变培育出了具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特色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②动作队形的艺术性。 陕北秧歌在大场表演时要求整体节奏统一,舞蹈动作与队形变化强调“对称性”表现出了民族传统审美的特点。大场秧歌表演时场面宏大、气势磅礡、鼓乐激昂、舞姿优美。小场表演时动作与队形讲究“对比性”将节奏、速度、强弱和情绪的变化以动静结合、虚实变换、快慢有致和疏密多变的形式体现出来。舞蹈与体育的融合性

陕北秧歌俗称“闹秧歌”归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类。秧歌许多动作与体育相融合,要求自然大方,欢快流畅,队形变化多样。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入了舞蹈、体操、民歌等,在丰富了自身内容形式的同时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2)陕北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①增强人身心健康发展。 陕北秧歌是集舞蹈、体操、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运动。动作基本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学,长期进行秧歌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运动能力,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愉悦身心,在锻炼过程中喜庆的场面可使参与者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因此参加秧歌锻炼可以增强人身心健康发展。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人民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秧歌凭借自身动作简单,优美,易学易记和老少皆宜的优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因此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编排了一套以陕北秧歌为主要题材的健身秧歌,组织大家学习比赛将秧歌锻炼推向了全民健身的高潮。③促进地域旅游发展。 陕北秧歌以其特有的民俗风情进入第一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陕北这块文化气息深厚的热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陕北秧歌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又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可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到了民族传统活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持续上升。④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陕北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密不可分。当今,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陕北秧歌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通过这个亮点我国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会被发现和发掘,让国内外更多的人民能够真正的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文化。

3、陕北秧歌的传承保护

(1)陕北秧歌的发展推广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秧歌大致经历了:旧秧歌、新秧歌、秧歌剧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仅吸取了多元文化传承基因,而且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它的发展演进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过程。陕北秧歌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健身项目。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将陕北秧歌进行整理创编了健身秧歌第一套,在全国进行推广。2006年,陕北秧歌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推广情况良好,但秧歌作为教学内容进入学校课堂较少,仍需加大力度推广发展。

(2)陕北秧歌与现代体育共生同荣。全民健身计划是现代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整个规划倡导和推广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康复和娱乐等内容。陕北秧歌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又是一项体育运动。动作的形成遵循人体自然运动规律,能够充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并且舞姿优美、热情欢畅、易学易懂可参与性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心健康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持续上升。陕北秧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大家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助力于现代体育发展。

综上所述:陕北秧歌具有粗犷豪放,欢快洒脱的风格,体现了陕北人民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陕北秧歌是黄土地上保留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于现代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海.陕北秧歌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 海海.陕北民俗舞蹈史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3] 邵月.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4] 史晓霞.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J].延安大学学报,2008.

[5] 薛晓旭.陕北秧歌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2008.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文化价值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