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贵
(安徽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学习目标导向影响个体文化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胡善贵
(安徽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安徽三所大学的248份数据,采取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跨文化情境中学习目标导向对于个体文化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以及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学习目标导向正向影响个体文化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文化智力在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人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有部分中介关系,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智力的关系。
学习目标导向;文化智力;创新能力;文化距离
经济全球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融在国际事务中已经不可避免。[1]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发生冲突,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跨文化绩效表现。[2]如何成功处理和经营跨文化情境下的国际事务,关系到个人和组织能否适应跨文化学习或工作情境,关系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3]鉴于处理全球化事务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高成本性,如何培养个体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有效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成为学界和管理界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西方学者2004年首次将个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定义为文化智力。[4]文化智力包括元认知、认知、动机和行为四个维度。自提出文化智力这一概念以来,学界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对文化智力的形成要素和作用机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现外语水平、跨文化工作经历和非工作经历、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培训等对文化智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5-6]但纵观而言,对于文化智力的培育受到个体特质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如Ang 等发现大五人格与文化智力的四个维度存在关联。[7]作为个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目标导向诠释个体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内在作用机制,[8]并影响个体创新、工作效能等发展结果,[9]但作为个体显著特征的学习目标导向在跨文化情境下如何影响个体文化智力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虽然现有文献表明,学习目标导向正向影响个体创新能力,[9-10]但其在跨文化情境下如何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也需进一步挖掘。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文化智力和学习目标导向的理论视角,探讨学习目标导向对于个体文化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结合跨文化特殊情境,探索文化距离作为边界条件对于学习目标导向影响个体文化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
(一)学习目标导向与个体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认为个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在面对困难时,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通常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把自己所遭受的挫折或失败归结于自身努力不足,或者策略不当,并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二是认为挫折或失败只是个人学习的途径,因此情绪相对乐观;三是继续坚持挑战既定目标,并投入更多的精力,直至目标的实现。[11]研究发现,个体的学习目标导向特质能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知识分享、跨文化适应、内部动机和绩效表现等。[9,12-13]
在跨文化情境中,虽然个体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14]但同时跨文化环境为个体也提供了诸多创新的机遇。首先,对于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而言,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内部学习动机,勇于克服跨文化情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坚持挑战既定的目标。研究表明,强烈的内部动机和个人自信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心理资本。[15]其次,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更易于向同事或领导学习新思维和新方法,并视之为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资源,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思维更新和改善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并转化为创新能力发展的内部资源。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
H1:学习目标导向对于个体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二)文化智力的中介作用
文化智力,是指在多元文化情境下个人有效发挥作用和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4]学者们指出,文化智力不同于个体自身气质型特征,是可以被培养和提高的。[15]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文化智力包括四个维度:元认知文化智力,认知文化智力,动机文化智力和行为文化智力。具体而言,元认知文化智力指的是个体获取和理解与文化知识的个人意识,并且这种意识觉醒能够控制个人的认知过程。认知文化智力侧重于个人不同类型的显性文化知识,包括不同文化所折射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实践模式、法律经济社会制度等。动机文化智力是指个人在跨文化情境中聚焦个人注意力和精力去学习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行为文化智力反映的是个体在多元文化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表现出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情境中,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珍惜跨文化经历为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并设立了挑战性的跨文化学习或工作目标。为达到完成挑战性目标,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会在跨文化环境中积极寻求学习和改进的机会。因此,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比其他个体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和获取跨文化知识的意识,即元认知文化智力,并为此投入精力,始终坚持不懈,利用可能的机会学习各类异域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学习不同文化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思维理念等,从而在跨文化经历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文化智力。同时,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为了达到完成挑战性目标,更加注意集中注意力和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跨文化经历中认真汲取知识和经验的营养,提升自身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不同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强烈的内部动机驱使个体能在实践中表现出更加优越的与他人互动的能力。综上,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更能在跨文化情境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智力水平。
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通过个人文化智力水平的提升,改善了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改革并重建了原有固化的单一文化认知结构,在处理跨文化事务中能立足于不同的认知角度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6]同时,拥有更多跨文化知识的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展现更多的自我效能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并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从而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赢得外部空间。[9]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假设:
H2:文化智力在学习目标导向和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三)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
文化距离,是指主观感知的或客观存在的本国和他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程度。[17]研究表明,在跨文化环境中,文化距离是造成个体跨文化适应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和直接冲突来源,[18-20]对跨文化经历中的个体造成心理孤独、[21]焦虑[22]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距离反映了异域文化的新颖和差异程度。这种程度越深,就越加剧了个体跨文化适应的难度,同时也压缩了个体拓展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空间。具体而言,文化差异程度越大,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心理舒适程度就越低。根据资源分配理论模型,[23]学习目标导向个体自身具备的积极心理状态将由于文化距离的存在,而不得不分配更多的自身内部动机资源去克服文化距离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情绪,从而使得学习目标导向个体不能集中全部的内部动机去提升个人的文化智力水平。另外,文化距离越大,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越大,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障碍越大,获得的社会资本就越小,进而压缩了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进一步提升文化智力水平的外部资源空间。[24-25]
假设3:文化距离负向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智力之间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图1)
图1 研究模型图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选择的变量量表均来自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为了更符合中国跨文化情境现状,本研究对相关量表的题项进行了修订,并在相关研究专家的帮助下,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双向互译,以确保量表题项在语义上不会出现大的分歧。
学习目标导向的量表出自Button 等,[13]该量表包括10个题项,如“有机会做挑战性工作,对我很重要”,“当我不能完成有难度的工作时,我会努力在下次做好”。在删除了其中两个因子载荷低于0.6的题项后,本量表最终采用了其中的8个题项,并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计分,5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
文化智力的量表出自Ang等,[26]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如“我会有意识地运用文化知识去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了解其它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宗教信仰”,“我相信我能适应不同文化带来的压力”,“如果有必要,跨文化交流时我会改变非语言行为”。量表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计分,5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
个人创新能力的量表出自Madjar等,[27]该量表包括6个题项,如“我有很多很有创造性的想法”,“我能提出非常有新意的学习或工作方法”。量表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计分,5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不同意”。
文化距离的量表出自Chen等,[24]本研究对部分题项做了语义上的调整和完善。包括6个题项,如“中国和您本国在风俗习惯上相似吗”,“中国和你本国在文化价值上相似吗”。量表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计分,1表示“完全相似”,5表示“完全不相似”。
本研究还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来华时间和教育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采用虚拟变量,男性为“0”,女性为“1”。
(二)样本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需问卷调查,得到安徽三所大学国际教育部门的大力协助。总共向三所大学在读国际留学生发放399份调查问卷,共回收316份问卷,回收率达到79.2%。在清除不合格样本问卷后,最后实际采用合格问卷248份。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为,男性125人,占50.4%; 女性123人,占49.6%; 本科生以下162 人,占65.3%;本科生68人,占27.4%;硕士生及以上13人,占5.2%;学历信息不全5人,占2%。年龄结构上,20岁以下114人,占46.0%,21~25之间99人,占39.9%,; 26~30之间27人,占10.9%;大于31岁8人,占3.2%。在来源洲别上,来自于亚洲其它国家127人,占51.2%;来自于非洲78人,占31.5%;来自于欧洲3人,占1.2%,来自于美洲40人,占16.1%。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相关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信度如表1、表2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因子载荷、组合信度和平均提取方差值均达到阈值要求,同时通过比较得出两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平方值均小于对应变量的AVE平方根来验证变量间的区别效度。数据结果表明,各变量有着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表1 变量信效度检验
表2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表
N=248. 所有相关系数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表示在0.0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二)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19.0对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后,表3的数据结果显示,与假设1相一致的是,学习目标导向与文化智力(β=0.200,p < 0.01)和个人创新均显著相关(β=0.239,p < 0.001),假设1得到验证。表3的数据表明,文化智力与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人创新均显著相关,因此文化智力部分中介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人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假设2也得到了验证支持。
在验证了文化智力中介作用之后,对标准化后的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距离进行了乘积项处理,并分三个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模型1中进行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在模型2加入学习目标导向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3中输入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距离的交互项。表4回归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智力的关系(β=-0.154,p < 0.05)。因此假设3也得到了验证。
表3 文化智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N = 248. 所有相关系数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表示在0.0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4 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分析
N = 248. 所有相关系数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示在0.05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为了进一步清晰描述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智力的关系,我们绘制了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文化距离削弱了学习目标导向对文化智力的正向影响关系。
图2 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实证探索了在跨文化情境下,学习目标导向与文化智力和个体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学习目标导向越高,越能促进个体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文化智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果还显示,文化智力在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体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学习目标导向和文化智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1.理论启示。首先,本研究拓展了学习目标导向在跨文化环境以及非西方情境下的应用,拓展了学习目标导向的理论研究。其次,本研究揭示了在跨文化情境下,学习目标导向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即部分通过文化智力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本研究还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作为边界条件对于学习目标导向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界定了学习目标导向在跨文化情境中发挥作用的理论边界条件。
2.实践意义。本研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首先,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体创新能力培养与个体的学习目标导向特质有关。如要完成的国际事务中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优先考虑从具有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中选派合适的员工。其次,文化智力被证明是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员工加强跨文化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员工的文化智力水平,并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距离对于文化智力水平提升有负面影响,管理者应帮助个体熟悉所需完成任务的目的地国的相关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宗教礼仪等知识,尽可能补齐文化短板,避免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采取国际留学生作为实证样本,未来的研究可考虑在跨国公司中以外派员工为样本,以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其次,本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数据结果只能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而不能很好地证明相互之间的因果关联。未来的研究可以采取纵向研究方法,以进一步厘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1]Chen M. L., Lin, C. P.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on Team Knowledge Sharing from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J].HumanResourceManagement, 2013,52(5): 675-695.
[2]肖芬. 文化智力、跨文化能力与国际贸易绩效的关联性研究[J]. 求索, 2012 (7): 73-75.
[3]Kim, Y. J., Dyne, L.V.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Potential: The Importance of Contact for Members of the Majority[J].Applied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Review, 2012,61(2): 272-294.
[4]Earley, P. C., Ang, S.Culturalintelligence:IndividualInteractionsAcrossCultures[M].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Ng, K.Y., Van Dyne, L., Ang, S.CulturalIntelligence:Areview,Reflections,andRecommendationsforFutureResearch[C]//Conducting Multinational Research: Applying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Workpla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29-58.
[6]Ang, S., Van Dyne, L.ConceptualizationofCulturalintelligence:Definition,Distinctiveness,andNomologicalNetwork[M]// S. Ang & L. Van Dyne (Eds.).Handbook on cultural intelligence: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s. Armonk, NY: M.E. Sharpe,2008:3-15.
[7]Ang S,Van,Dyne L,Koh S K.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Four-factor Model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J].GroupandOrganizationManagement,2006,31: 100-123.
[8]Dweck, C. S.Self-theories:TheirRoleinMotivation,Personality,andDevelopment[M].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2000.
[9]宋文豪,顾琴轩,于洪.学习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影响[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4(4): 28-34.
[10]邢春晖, 石金涛.目标导向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9(8):673-680.
[11]Gong, Y., Fan, J.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2006,91(1): 176-184.
[12]Ames, C., Archer, J.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 1988,80: 260-267.
[13]Button S. B., Mathieu, J. E., Zajac D. M. Goal Orien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 1996,67(1): 26-48.
[14]Khawaja N.G., Smith, R. A. A Review of the Acculturation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 2011,35: 699-713.
[15]Ford, C. M. A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in Multiple Social Domain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1996,21: 1112-1142.
[16]Ng, K. Y., Earley, C. Culture + Intelligence: Old constructs, new frontiers[J].GroupandOrganizationalManagement, 2006,31(1): 4-19.
[17]Shenkar, O. Cultural distance revisited: Towards a more rigorou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 2001,32: 1-17.
[18]Chen, G., Kirkman, B., Kim, K. et al. When Does Cross-Cultural Motivation Enhance Expatriate Effectiveness?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Subsidiary Support and Cultural Dist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 2010,53(5): 1110-1130.
[19]Furnham, A., Bochner, S.Socialdifficultyinaforeignculture[C]//S. Bochner (Ed.). Cultures in Contact. Elmsford, NY: Pergamon, 1982:161-198.
[20]李晓艳,周二华,姚姝慧.在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 2012(12): 1779-1785.
[21]Sawir, E., Marginson, S., Deumert, A., Nyland, C., Ramia, G. Lonelines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 Australian study[J].JournalofStudiesinInternationalEducation, 2008,12: 148-180.
[22]Malek, M. A., Budhwar, P. Cultural Intelligence as a Predictor of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Performance in Malaysia[J].JournalofWorldBusiness, 2013,48: 222-231.
[23]Kanfer, R., Ackerman, P. L. Aging, Adult Development, and Work Moti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2004,29: 440-458.
[24]Chen G., Kirkman B. L., Kim, K., Farh, C. I. C. When Does Cross-Cultural Motivation Enhance Expatriate Effectiveness?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Subsidiary Support and Cultural Dist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 2010,53(5): 1110-1130.
[25]王泽宇, 王国锋, 井润田.基于外派学者的文化智力、文化新颖性与跨文化适应研究[J]. 管理学报, 2013(3): 384-389.
[26] Ang, S., Van Dyne, L., Koh, C., Ng, K. Y., Templer, K. J., Tay, C., Chandrasekar, N. A. Cultural Intelligence: Its Measurement and Effects on Cultu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ask Performance[J].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 2007(3):335-371.
[27]Madjar N., Greenberg, E. Factors for Radical Creativity, Incremental Creativity, and Routine Noncreative Performanc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2011,96(4): 730-743.
(责任编辑 汪继友)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e Ability
HU Shan-gu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With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collects 248 pieces of data of three universities in Anhui.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culture and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adjust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Results show tha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gradually develops to influence individual culture and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e ability; culture and intelligence have some intermediary relations between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creative ability; culture distance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culture and intelligence.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reative ability; culture distance
2016-05-2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项目(2014-15Z012);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016jyxm0129);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082)
胡善贵(1975-),男,安徽怀宁人,安徽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G643
A
1671-9247(2016)04-0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