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志 陈馨仪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挫折教育中的应用* 1
方鸿志陈馨仪
摘要挫折存在于人的一生中,如何增强人们抗挫折的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界讨论的重点。文章通过对挫折的形成,挫折独特的属性和挫折概念的分析,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挫折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挫折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法的探究,旨在提升人们抗挫折的能力,增强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挫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
一、挫折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挫折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贯穿人发展的始终。从心理学的角度,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者动机不能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挫折这一概念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当挫折认知、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构成了挫折,但是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时,也可以形成挫折。所以,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由此可见,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即不同的人在同一种挫折环境下受到相同强度的挫折,如果他们的挫折认知不同,他们对同一挫折的反应也将不同。
挫折的形成过程见下图:
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挫折也不例外。挫折也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在人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消极效应,他(她)沮丧、悲观、怨天尤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出现抑郁和痛苦,严重的还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这就是所谓的“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但是挫折也有积极效应的一面,美国的心理学家卢威高克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一个人做错事或者遭遇挫折后会出现两极情况。如果能将消极的遗憾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改善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个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就是所谓的“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
正因为挫折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以乐观的心情去接受它,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它,坚持不懈地去积极奋斗,使挫折的消极效应向积极效应转化,就可以走向成功。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困难,而是当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表现的尤为坚强和勇敢。
(二)挫折教育
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困境与险阻,但也在另一方面磨练了人的意志,锻炼了人的能力,所以只要你有战胜挫折的心理基础,挫折并不可怕。挫折教育正是这样一门教人如何战胜挫折的学问。挫折教育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教育方法,发展时间并不长。在1992年的中日夏令营期间,中国孩子表现不佳,中国教育界才开始关注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发展方向,随后的1993年2月在《中国妇女》杂志开始呼吁“挫折教育”后,挫折教育在中国应运而生了。
在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将挫折教育定义为挫折教育的对象主要应着重于正常人,教育的内容应该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挫折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将挫折从人生中剔除掉,而是要培养人自身的能力去战胜挫折,即通过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来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调控力。因此,我们将挫折教育定义为如下概念:挫折教育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教育者通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处理挫折问题,提高受教育者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对各种不利因素的适应力的教育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挫折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挫折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应对困境的实践活动。两者虽有不同,但它们的指导目标和教育内容存在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必然的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挫折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与人发展的诉求之中,它既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德政”和“礼制”,认为社会成员要有一颗仁义之心,善待自己和他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从容面对,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又发扬了古代的攻坚克难的优秀文化,大力弘扬王进喜、邓稼先等人的优秀事迹,逐步培养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帮助人民群众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意识和越挫越勇的人格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大量的帮助人们抗挫折的理论和方法,挫折教育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教育,在理论和方法上都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能更好地促进挫折教育的发展,为挫折教育的成长提供理论基础。
(二)挫折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育人上有一致性。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有些人不具备乐观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的大学教育只重视理论教育,而对于大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应对挫折方面的关注不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应该将培养人格健全、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作为首要目标,应该关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面对困境,是否懂得生存的意义,是否懂得对社会负责并为社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解决能力,而对困难的应对能力恰恰就是挫折教育的核心内容。挫折教育正是主张以培养人们的抗挫折能力为其根本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挫折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挫折教育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变革不仅撼动了社会的经济关系,体制形态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体制模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受到了冲击,进而引起心理的压力和心理矛盾,从而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挑战。在这个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新旧思想在激烈地碰撞,心理受挫感也在不断的增加,而应运而生的挫折教育,正是立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方法来缓解人们的心理受挫感。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借鉴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心理协调能力,使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挫折教育中的应用
面对挫折,人往往会产生困惑、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在疏通人的思想、树立人生目标、指导前进方向上有着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和无可比拟的支柱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找到解决挫折的方法。
(一)理论教育法可以转变认知方式
理论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方法。人的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理论、思想、精神都有需要和追求,而满足这种需要和追求的途径就是理论教育法。在挫折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人们的挫折认知,挫折认知是把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连接起来的一座桥梁,从挫折刺激的产生到心理反应的形成,挫折认知是无处不在的。认知作为意识的一种,具有自觉能动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所以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对挫折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认知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理论讲解法来进行归正认知。理论讲解就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讲授挫折认知的形成过程,讲解挫折认知的作用,从而使受教育者可以系统的形成一个正确的挫折认知观。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合理的观念,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在系统讲解中,要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观,让他们懂得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个人在生理上的缺陷更是无法选择的,在社会处事中一定要宽以待人,对待自己的缺点不自卑,面对自己的优势不骄傲,用不急不躁的心态平静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疏导教育法可以排遣不良情绪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而情绪则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喜悦、悲伤、兴奋、痛苦等。情绪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使人产生满足感,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愉快的情绪,可以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持久的效力;一种则是由于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使人失衡,神经紧张,严重的甚至产生病变。在不良情绪产生时,就要运用疏导教育法根据主体的不同状况,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的加以引导。人们遇到挫折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挫折对人的刺激往往是来势汹汹,会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活动,尤其是那些使人产生强烈心理反应的挫折,如果不释放出去就会带给人身心的负担。对挫折的疏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分步疏导。人的心理情绪爆发往往是多种多样,有轻重有缓急,教育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逐步地排解受教育者所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不要企图全部一次性解决;二是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古语指的是正确分析形势,抓住有利战机方可取胜。开展挫折教育,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道理也是一样。要正确分析人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解决。挫折教育要做到因势利导,首先要把握好受教育者的情绪状况,引导和推动他们的情绪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掌握火候,当时机有利时,将受教育者的不良情绪转化为愉快的情绪。
(三)自我教育法可以完善自我意识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自我教育法的发展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挫折教育中,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就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人经常会出现心理失衡等不良情绪,要摆脱这种不良情绪,关键在于受挫折者自己心理调节的程度,而这种自我心理调节就是自我意识调节。
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而自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直觉。人的自我意识由青少年时期产生,在青年时期基本形成,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
一个人在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会产生自卑心理,要摆脱自卑心理,就要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就要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一个人自尊心缺乏就会造成自我贬低,长时间下去就会自暴自弃,但是如果一个自尊心过强就会产生固执,自恃过高而不听劝告,如果因为自卑和固执而遭遇挫折,就要正确的认识并有效的克服它们,这也是一个人能否真正成熟的标志。自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和精力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过强,就会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但是如果一个人自信心不足,则会畏畏缩缩、妄自菲薄。
在挫折面前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理智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失,才能战胜挫折。
(四)心理咨询法可以帮助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当人遇到挫折时心理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目的是为了使人减轻痛苦和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防御机制,如替换目标、幽默化解、榜样效应等;一种则是消极的心理机制,如自欺欺人、选择遗忘、怨天尤人等。在遭遇挫折时,健康的防御机制可以缓解压力、减轻负担,帮助人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挫折。而消极的心理机制则会起到反作用。心理咨询法就是通过询问挫折大小,从而帮助人疏通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
在挫折教育中,良好的心理咨询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幽默交流法。在心理咨询中,首先要和咨询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咨询对象只有感到亲切和安全,才能讲述自己的遭遇。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要创造出良好和谐的氛围,与咨询对象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缓解咨询对象的压力,利用轻松和谐、畅所欲言的气氛,使咨询对象将心中的苦闷和遭受的挫折都释放出来;二是替换目标法。替换目标是指当个体因为目标确立的过大或者不切实际而遭遇挫折时,教育者应当鼓励个体放弃大而不实的目标,并且帮助个体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的办法。如篮球巨星姚明,他以前是个游泳运动员,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发现自身不适合,就转向了篮球,从而成为一代巨星。一个成功的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即使遇到障碍和困难,都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寻找新的出路;三是榜样效应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法是指当咨询对象遭遇挫折时,教育者可以引用他人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咨询对象获得成功的信心,以咨询对象崇拜的榜样来鼓励他(她)不断前进不断努力。榜样教育法的优势在于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具体,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
参考文献:
[1]方鸿志,李红霞.成功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学归.挫折与人生[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郑永廷,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5]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适应·发展·超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13BKS08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提高大学生逆境商AQ的实践研究”(JG13ZXY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鸿志,渤海大学教授、博士;陈馨仪,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3-0097-04